卷?内卷?直!冲!
卷,也算这两年刚刚流行的词吧。
你说它是一个阶段性趋势,还是一个长久性发展呢?
个人观点来看,卷是一种社会发展不均衡导致的必然现象,也可以说是人类进步过程中的生长痛。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家系统刚刚稳定,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充斥着机会,且起点要求相对不高,再加上制度、法律、管理不够完善,只要你敢拼敢干,发财的机会少不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接受数据较上一个时代的人更加容易,多样的诱惑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想要掌控生活,尤其是青年一代。近十年,科技发展尤为迅猛,法律与管理体系愈发完善,这就给基础行业套上了一个小紧箍咒。原本空泛的行业被上一辈人或者一些龙头企业站稳了脚跟,插空抽成的可能性不大,如果单纯进大厂的话,没有一定的高学历和技术,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打工人”,我相信对于绝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的新时代青年来说,他们不能接受。低学历赚大钱的梦应该很少有人在做了。像汽车配件这类的制造业,目前主要靠数量取胜,且门槛低、竞争激烈,小厂被大厂兼并只是个时间问题。抛开基础设施行业,受近几年新冠疫情的影响,国家公务人员岗位,这一铁饭碗,越来越吃香,但是分流的毕竟还只是一部分。大部分祖国的花朵都想开在名园里,那么高薪技术产业就是一个绝佳的目标。
拿内卷来说,首先,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超级大国,每年的毕业生就业无疑是个难题,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每年都是劳动力过剩。劳动力多了不好吗,有更多的人干活不好吗?做事儿的人多了当然好,但是顶尖的只是一小部分,往下分流的也只是一部分,而中间的“名门望族”在庞大基数的加成下则让人难以招架。在普及基础教育的背景下,无数的青少年怀揣梦想,奋力拼搏,为的就是活的自由自在。这就给市场上的企业以绝佳的优先选择权,那么多劳动力肯定会有分层,有好的为什么我要差的?好的有了好工作,那差一点的怎么办?我也要好的,那我能不能把好的拼掉,获得好工作?以优选优的机制只能让越来越多的人不断地陷入竞争当中,而高薪技术的高门槛让这一竞争更加变本加厉。
那有人会关注到,印度的人口跟咱们国家的差不多,近几年总喊着要成为大国强国的口号,他们国家为什么没有明显的内卷呢?私以为,重要的有两点,一是政治制度,二是教育普及程度。具体不展开细说了。
那么对于这波卷潮,我们如何独善其身,潇洒自如呢?对我来说,答案只有一个:自我定位,自我发展。也就是所谓的: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在统一化的教育体系中发现、定位自我,才是最终的目标,也是大学存在的最重要的意义。当你真正了解了自己,有所爱,有所想,有了目标,有了希望,做到任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我相信,卷是不会出现在你的生活里的,因为你根本不会去关注这种不知一提的东西。
但是,毫不夸张地讲,这属于一种精神进步,而在我熟知的大学里,拥有的确在少数。多数人在为了工作而学习,为了生活而生活,在我看来,他们缺少“爱”。为了找份工作,为了获得好成绩,为了取得学位,这都是扯淡。你走进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最有价值的技能就是能够清晰地表达观点,拥有思考和演说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力量。它能让你更有魄力,更有气场,更有实力。如果你非常善于组织自己的观点,你可以赢得一切,而当你赢得一切的时候,你身边的人也会跟着受益。现在的部分大学很明显忘记了这一点,他们忽视于教育学生学习思考,学习演讲,学会阅读。这些无疑能让学生清晰地认识自我,从而不随波逐流,走出自己的路。一个人若能做到能言善辩,博学多识,那是对自己和社会最好的事了。
除了企业公司之外,社会风气多多少少给年轻人带偏了方向,利益至上,享受至上,文化素养欠缺,独立能力下降。作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管理成员,当地政府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思维的成长往往伴随着身体的成长,而如今的孩子,从幼儿园便开始了竞争,外语班,编程班等等;当他们走进小学、初中、高中,少有的劳动课、活动课被主课替代,只为“一分干倒一千人”,现在想想,有点悲哀,有点想笑。
卷,内卷,是近几年的现象,但是不能以个案去对待,必须要通过现象看本质,联系社会现实,从而改革制度。倘若就事论事,便落得个勤政、节俭、平庸无为的“嘉庆美名”了,虽然干净利落地解决了和珅,也忽视了大厦将倾的事实。
洪武帝尊老崇德,各乡一年两度举行“乡饮”,座次以长者为先,有德者次之,对无德无能之人加以唾弃指责,重者上报发配充军。这一措施虽不必照搬全抄,但有不少借鉴意义。每年乡、镇、县一级,政府部门邀请当地在特定领域内有资历、有能力的长者一起交流,比如书法协会、诗词协会、国画协会、音乐协会等等,这不仅能促进多领域文化交流与融合,也能够促进文化的宣传与发展。加之定期邀请文化建设领域突出贡献者去中小学演讲报告,让专家们走进生活,让孩子们铸就梦想“我将来也是个伟大的文学家”,都说泱泱中国五千多年文化,何乐而不为呢?
此外,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几十年来以惊人的速度达到如今的成实属不易,但在职业平等和分流上依旧任重而道远。
中式高考被誉为改变命运的必经之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句话是对的。但是又过于偏激,必经之路逐渐变成了唯一的路,分叉口的另一边“职校”被光明正大地贴上了不好的标签,过多的人挤在同一条道上,再好的管制也只能算作杯水车薪了。
现在一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或者成长环境不佳的学生,极其容易被送进职业学校,而配备在职业学校里的老师又少有专家指导,部分学校的建立只为了完成社会分配的定期任务,环环相扣,以此何来发展。再者,医疗、教育这类直接关系民生的职业,不能被当做学业分流的收留站,老人、孩子更需要呵护与支持,在这个领域内更需要社会、政府的重视,而这种职校片面化也是飞速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缺憾。职业尊重,职业平等,资源合理分配,精神文明建设,只能说,一步一步来了。
希望将来,“你看看,学习不好以后就干这个”能变成“只要努力,任何人都能变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希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