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尼亚——神鬼二象性?
其实早在第一套配胶的时候就有动笔的动机,但因为胶皮不够完美,搁置了下来。那么现在我觉得这个时机成熟了。
首先介绍一下底板的参数,T码阿波罗尼亚,去膜92-93克,重心居中木纹顺畅声音清脆甜区面积较大。这款底板的褒贬不一除了配胶(不适配狂飚,后面细说)之外,,另一大因素就是个体差异大:90克以下的很少,往往就底劲不足;95克以上甚至将近100的很多,容易发闷不通透。FL手柄倒是一个槽点,颜值拉满不过细了一些。
其次说一下和它的奇妙缘分。从泥洼木入坑开始接触器材圈之后,我逐步确立了反手利的打法,正手贴防为主相对薄弱。改纤维后首先选择了普碳,反手确实史诗级增强,但正手的短板暴露的更加明显了。于是乎就想找反手利中正手相对不拉胯即可的,目标确定了本A,结果因为他连续战胜樊振东、王楚钦,本A临时断货,阴差阳错换上了奥恰洛夫ALC。应该来讲奥恰是一块不错的底板,让我确立了内置的长期发展方向;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受到配胶影响,反手不增不减的前提下正手的进步并不算多,这就让我再次想去寻找一块主拍。我的目光还是放在了本A上,本Z也在考虑范围内(毕竟是反手不差的弧圈板);至于同为inner zlc结构的阿波罗尼亚了解过,既很喜爱,但也担心个体差异。而年后的特殊时间点到店后发现,张本全系售罄,弗朗西斯卡品相不佳。而老板翻箱倒柜居然找出来了一块“老员工”阿波罗尼亚,简单敲击之后,“极品”的评价便呼之欲出,试打后果然如此。一句最形象的比喻是,“它以小黄人的通透手感,却能制造出‘阿波罗尼亚’应有的质量”。可能是它的重量劝退(含膜95+),刚好碰上我这个喜欢重炮的有缘人。
言归正传开始分析它的性能。我不认可部分主流up主(包括1857、半山老钟、小甘哥)在使用狂飚下给出的具体手感评测结论,但我同意1857的总体结论:这是一块定位于中近台,但兼具中远台作战能力的底板。我的补充则是,它的中远台作战能力远大于“只能在中远台勉强抵抗”的水平,比如一些外置ALC,但略低于完全崇尚远台弧圈打法的968(指官数,以阿波罗尼亚的价位和水平基本上能全包围字母968)。接下来从各个主要的技术环节去进行简要介绍:
发球、控制:虽然是内置结构,阿波罗尼亚纤维层介入,把球发转的能力并不差,是中上水平;而台内小球控制并非它的特长,中规中矩,给手的反馈并不清晰,传导到手上的更多是底板给出的信息而非直接与球对话。当然这也和设计思路是有关的,它毕竟不是一块适合马龙打法的底板,从它的使用者阿波罗尼亚、丁宁都可以看出来它更希望在合格的过渡之后形成上旋相持,从而进入它的强势期。
正手攻球/反手拨球:这个环节上,这块底板的正反手手感具有较大的差异,很显著正手刚硬快速,反手较软速度一般。正手无需过多的力量就可以感受到丰富的层次感,感受到纤维层的介入以及大芯的支撑;而反手这种感觉由于力量更小就不显著,林巴面材、阿尤斯力材的柔软取向明显。
拉下旋球:阿波罗尼亚在拉下旋球的环节,正反手差异较大,使用者框架不同差异也比较大。正反手差异与上一个部分所述一脉相承,正手充分打透的难度相比之前使用的奥恰洛夫略高,但得益于ZLC纤维的特性,比起968结构依然简单一些;而反手力量不足时呈现出“软”的表象,所以可以大胆加力,要用比其它底板大一些的力量打到产生了“硬”的手感。
所以就得出了另一个结论:这块底板对于撞击的要求比较高,尤其是反手只是摩擦是很难起球的。而正手撞击比例相对较低时,它的质量也只能在内置标准水平,并不能激发出它应有的能力。
那么再说一下拉下旋球时候的球质。它整体体现出的就是弧线的保护能力不足,大芯很硬。这里就必须强调个体差异的问题,95克以上通透感逊色一些的个体,非常容易出现掉网的情况;即便是我这块“黄金”个体,依然是贴网而过,只不过看似危险上台率却能做到很高。相应的,阿波罗尼亚的拉球旋转是优秀的水平,配合上弧线,很容易拉出二跳极其下扎,炮弹一般的球,防守极难对上点,这种二跳的杀伤力是字母968可能都做不到的。因此不难发现,这种弧线到底是阿波罗尼亚的特点还是缺点,全在一念之差,褒贬不一的原因也不难体会了。
拉上旋球:这同样是阿波罗尼亚的特点/缺点。与弧线饱满的968结构不同,阿波罗尼亚并不擅长在下降期去“捞”起弧圈球,很硬的大芯决定了这一点。非要捞下降点,顶多可以多加一些侧旋,它很容易拉出C字型的“圆月弯刀”。以上是“缺点”。
那如何理解成“特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不应盲目退台,在上升期的反拉弧圈球是阿波罗尼亚最有效的杀招之一,弧线鬼魅,甚至给人一种能拉出王励勤对波尔惊世一球的错觉;另一点是它的底劲确实很大,深不见底,但这是一种一分劲一份力的关系,并没有968结构的弹簧效应、放大感。说白了就是,阿波罗尼亚不畏惧任何的远台对抗,但面对968结构时并不适合去主动退台找对抗,更适合面对vis结构时适当拉开空间发力反拉。
防守、弹击、反手撕、拧拉、挑打:剩下的环节就放在一起讲了。还是和前面提到的,阿波罗尼亚的正反手差异有关,其本质是不同力量下的差异。因此在被动防守中,纯借力贴防是容易下网的,防守过去的球速并不快,需要一定的刻意迎前。手上的感觉也略微震手,指向性中上不是特别优秀。它鼓励反拉而非被动挨打。故而正手挑打的速度也只能说中规中矩,反手弹击偏慢,更建议减少纯弹击,更多使用撕的技术更有杀伤力,撕的命中率还是很高的。另外就是拧拉需要更集中的发力,也要有摩擦到大芯发硬的感觉才能出质量。
以上是这块底板在主要技术环节上的介绍,最后谈一下我的配胶。先说反手,正因为中近台非常强调撕,同时又可以肆无忌惮发力拉,所以反手要求摩擦力、吃球性和喷弹感相结合。我使用的骄猛白金V在一层薄油的膨胀后,高粘性胶面与通透不失力量的碳素海绵相得益彰。纯撞击下的一速看似不快,但配合上二速的杀伤力很强。这一点比起我之前使用的尼塔库G1好得多,后者一速快但不够持球。
而正手我使用的是骄猛中国光,D09c类型的微粘外套,55度。阿波罗尼亚本身是为T套设计的,其实D套的海绵要求的发力水平和它并不匹配,充分打透海绵的时候,底板的脱板速度已经不允许球还停留在底板上了。所以我本身使用的是介于二者之间的V22,效果不错但总感觉差了点威力。后来研究下选择了中国光,它唯一不如D09c的还是小力量下胶面不够润,摩擦力不算很强;但是,得益于骄猛欧米茄7系列升级之后带有充沛内能的碳素海绵,它的通透性非常强,打透的难度却比D09c低一些;刚好能匹配上脱板速度的同时,绝对底劲甚至还明显大于D09c。
至于狂飚,我们一直在强调它大芯很硬很硬,所以无论什么规格的狂飚配上去一定没有通透喷弹的感觉,高度不适配。
总结,目前这块已经达成了完全体形态。我们必需承认在喜欢的弧线类型上,以及考虑到对重量的接受度的差异,这块底板不能做到被广泛接受。确实好打,但是理性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