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宅男只要有科班经验即可称作艺术家乎?

2023-04-28 09:22 作者:载营魄报一  | 我要投稿

Part 1 缘起——我是如何遇见想要吐槽的现代艺术作品的

 

等待朋友——作者Mr.


最近,抱着“买不起但至少也能看一看”的态度,去拍卖网站上看了看古籍善本的图录——虽然想这么说,但是其内容相当一般,跟售卖的纸质图录相比信息极少。因此,去其他拍卖分厂逛了逛;偶然间,看到了熟悉的,以描绘日本的女子高生为图样的作品。再看价格——大概是3800元到5000元左右。经过仔细查看,怎么看都和pixiv上的普通绘者的图片一般无二。

 

橙黄色的风——作者为Mr.


于是,我便下意识地去看绘画里的作者介绍;然而作者信息只有简单的Mr. 。花了比较长的时间进行对比,确认Mr.是作者的名字,而非敬称。再看作品本身,用的是(丝版)印刷的形式,属于常见的现代艺术里面扩增作品数量的方法。

 

看到此君和村上隆放在一起,心里就大概有数了——大概和村上隆一样,以“消费社会”为概念的艺术家,以及superflat派的观点(superflat派直译过来就是超平面,非西方焦点透视而采用散点透视的风格——用在他们这派上面,不严谨地理解成“二次元”也没问题)

 

不管怎么看,这位先生看上去都只是单纯的动漫迷or宅男而已……

 

如果一个动画粉丝画普通的漫画/插画作品,但他恰好学过美术,有科班经历,那大概他的作品就可以冠以“现代艺术”之名,就可以登堂入室成为美术品了,尽管他的感想和创作感言和一般的动画宅无甚差别,甚至画工还略逊些。即使上了些价值观,但也直白简素得可以,和常人的感想一般无二。

 

Mr.的作品


例如,让我们看看他的创作感言:

 

「關於作品中的人物,我在作品中表現他們是因為我喜歡他們。我試圖將我的思想、記憶和感受融入我的藝術。然而,藝術不僅僅是關於我想做什麼,或者藝術家想做什麼。它也是關於做正確的事。我的作品既反映了我的幻想,也反映了更廣泛的社會。」—— Mr.

 

放大可以看到瞳孔里的人像。这一阶段的作品多少脱离了普通的宅男趣味,而呈现出一点点(不能再多咧)的现代艺术感——例如下图的装置艺术(或者只当大型雕像也没问题)。


「我的靈感來自九十年代出現的動漫女性英雄人物形象。我發現1970到1980年代動漫中的英雄人物以男性為主。然而,從1990年代開始,《美少女戰士》成為風靡一時的動漫女英雄之一。10年後,另一部備受歡迎的動漫系列《光之美少女》佔領了日本動漫業。我的作品中只出現女性人物,是因為我希望為她們在這個社會中的地位賦予力量。」—— Mr.

 

现代艺术里,标签化的创作风格既是快速扩增产品的方法,又是提高个人标识度的不二法门。


这里并不能看出太多作为艺术家的个人感受。倒不如说,后半段更像是为自己创作的作品附加价值观,作为自己绘画漫画jk形象的辩白。

 

不过,印刷品作品因为复制的份数多,毫无疑问地价格更便宜,联想起以前偶尔听闻的国内昂贵的约稿费用,以及村上隆卖出大价钱的手办,只要超脱无钱的消费意识,把自己想象成艺术投资人,这价格大概也不是不合理(reasonable priced)。

 

 

 

 

 

Part 2 《以古为徒与娟娟发屋》,《万物有价》,以及我的个人观点

 

白谦慎在研究日常生活中的书写时,将旧有无名匠人碑刻的朴拙古意,和街边的日常书写相对比,说明“以古为徒”实质上是一种漂亮的规避方法——朴拙的笔意同样存在于现代人的书写中,但古人是绝不会跳出来要版权费的。以古为徒同样也避免了自身“格调”的降低,否则,一旦说出自己习访的对象不过街边油漆工,恐怕自身“价值”也多少有损。

 

白谦慎将处理过的街边广告书写混入古人碑文中进行展示,而书法专家竞五一异议,“无古无今”的书写方式和古来穷乡儿女的碑刻书法相得益彰。


那么,要展现消费社会并以此引起反思(虽然我所见的作品里面只是展示消费主义下的社会,做一“切片”而已,反思是观看者的事情),为何不直接使用消费社会中现成的物件,却反过来要经过艺术家包装一下,让其既不现实也不客观,反受艺术家个人包装后的好恶影响甚大呢?如果相信自己的眼力能够从艺术品内看到社会的不足并反思,那为何不直接观照社会本身呢?作为消费主义象征的物品多的是呢。说到底,可能还是经过“艺术家”倒一手,让自己显得比较高格调罢了。(PS:喜欢动画漫画又不丢人,何必经此一手呢)

 

其实看到缩略图而不见全图的时候,我还以为是某国人漫画师的作品——略带点脏的色调和混沌的背景很相似。当然,这种综合了元素类似于拼贴画的作品比起普通商业画还是略有区别。


 

纪录片《万物有价》通过对采访的裁剪,意图让观者对艺术市场是骗局还是实际做出自己的判断。其中,有一个名唤gazing ball的案例:现代艺术家所做的就是在手工制作的名画复制品上面贴上一个“引导视线”的蓝色圆球。名画的复刻过程外包给没钱的学生或其他工作者,而艺术家本人只需要粘上一个球即可——因为“现代艺术”的包装可以让客户名正言顺地在家里挂上名画仿制品,所以是一项相当可观的买卖。

 

与此同时,不少艺术经济学作品也对艺术场域中标签的作用或洗钱的影响进行研究。虽然各位观者从之前的叙述里大抵能看出我个人的倾向,但最好还是经自己判断形成看法。

不过,现代艺术的兴起恰好可以迎合市场的空缺,毕竟没有比概念更直观,容易让人理解的存在了;装置艺术也比画框里的图画更容易让人感到些气氛,也适合打卡。

 

签名大概意味着这是300份中的第42份印刷品


今年去某美术馆的时候,经过了一个装置艺术,其体现形式是用钢丝绳牵引地上的地毯,形成类似波浪起伏的样子(看的时候心下思度,上午刚刚看了古代镇纸,下午就看这个掀席角的,也算有趣)。当然,以上只是从电视机里面播放的视频看出来的;当天不知是因为机械故障还是没插插头,席子不动,便自然铺在地上。观者们沉默地从这边走过,没人意识到这是展品,也没人发出“为何不动”的疑问,场馆也没有解释——不过,大概总比围着不动的地毯品评好吧。

 

看过《碰巧的杰作》后,笔者产生了些许情绪化的感慨;上世纪现代艺术刚刚兴起时,青睐技艺被视作中产的不先进品味,而现在的世界可谓是刚好倒转了 。强调概念而不强调技术的现代艺术(虽然世代上已经超过后现代了),正好成了所谓中产趣味的滥觞:没有比缺乏技艺的概念(甚至不是信念)更易得,更泛滥的了。当今的现代艺术中蕴含着浓重的商业性,而这和需要摆设的小资趣味相得益彰——甚至不需要鉴别的眼力,去光彩或物体间拍照打个卡,这就是许多都市人士的艺术接点。这种观看的方法中,技艺被抛弃了,鉴别的知识被抛弃了,美和智识更是从一开始就不是必要的存在。

 

 当然,这里的某些批评可能过于直接,也可能会收到“你懂啥现代艺术”的回应。当概念成了作品本身所表现之事时,又如何界定概念角度何者为佳?现代艺术的产生或许出自偶然,但其滥觞与艺术市场快速增长的需求同时发生。是共谋抑或巧合,不同人众心中自有其定论;正如雅思米娜.雷札的剧作《艺术》中三位主人公围绕一幅纯白色的画所展开的争论,最终达到的并非定论,而是兼具人际色彩的妥协。



 

 

 

 

 

 


宅男只要有科班经验即可称作艺术家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