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看冬奥2
今天呢我将带领大家走进国家速滑馆,这也是北京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国家速滑馆由22条晶莹美丽的丝带形状的曲面玻璃形环绕,因此又被称为冰丝带。这22条冰丝带就如同是速滑运动员在冰上极速划过的轨迹,以冰和速度为主题设计的冰丝带是由3360块玻璃幕墙拼装而成。每块曲面玻璃尺寸、弧度都不相同,进入冰丝带你会发现这里并没有一根支柱,那么支撑起这个冰上场馆的结构,是如何组成的呢?今天我们为大家邀请到国家速滑馆设计总负责人北京建筑设计师:郑方。来介绍一下冰丝带的设计与建设。刚才你好奇的地方呢,是因为这个冰做的丝带,它是用一个钢索来支撑的建筑,你看我们这个场馆像大桥一样工作,看台是这样一个斜面,支撑这个大楼主要的结构。这能看到支撑我们冰丝带玻璃幕墙的这个钢索,那么从看台往里,还有一套钢索使用来支撑我们比赛大厅的屋顶,冰丝带的幕墙上就没有看到我们普通建筑里面有的这些支柱了。国家速滑馆历时两年多建设,它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采用先进技术打造最快的冰,它是冬奥会上第一个使用二氧化碳直冷制冰技术的冬奥场馆。冰场的下方这里铺满了制冰的这些管路。这里面都是跨临界的二氧化碳,我们也严格控制冰场周围的这些环境,像我们在这个高度上,温度大概在10度左右,在观众席的话是在16度左右,冰本身的话是在-8度左右,通过这样一个严格控制的条件,然后为运动员们提供一个最好发挥的一个冰面。当然它也为我们赛后多功能的使用,提供了一个富有想象的空间。它可以做我们5个冰上项目,所有的比赛和训练。相比于传统的制冰技术,国家速滑馆每年可以节约用电进200万度,而且通过场馆的智能能源管理系统,还能够把制冰过程产生的热量用于除湿、冰面维护等。冰丝带是一座真正的智慧、绿色场馆。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这里将产生14枚速度滑冰的金牌。现在我在的这个通道,就是运动员通道,当我们来到比赛的内场,我们可以看到在速度滑冰场馆,我们约有12000平米的冰面。速度滑冰分为3条跑道:一个是练习道,然后内道和外道。选手在比赛之前,他会在练习道上做二次热身,之后上到跑道就必须要在内道和外道完成比赛动作。速度滑冰是一项不借助外力,可以在水平场地上达到最快速度的体育项目,运动员的最快滑行速度可以达到65公里/小时。比赛是在400米的椭圆形赛道中进行,选手们逆时针滑行。在冬奥会上,速度滑冰设有个人、集体出发和团体项目。在个人比赛中,除集体出发项目外选手的出发顺序根据赛前排名而定,这意味着排名高的选手,将在每个项目比赛最后几组出发。比赛开始后,两名选手一个从内到出发,另一个选手在外到出发,在滑行一圈后双方在直道交叉口换道,在所有比赛结束后,速度最快的选手将获得冠军。集体出发项目选手们一起出发,男子和女子项目的比赛都需要滑行16圈,每一场比赛包括3个冲刺积分点,分别在第四圈、第八圈和第十二圈,而终点的积分点,前三名率先冲刺的选手,将分别获得60分、40分和20分,积分制使得最后的冲刺最具决定性,要想登上领奖台,体力不是集体出发项目获胜的重要因素;战术和了解对手的潜在策略,也会影响比赛结果。速度滑冰比赛从来没有缺席过冬奥会,女子是从1960年进入冬奥会,那时女子1000米的成绩是1分34秒01,我在2014年索契冬奥会夺冠的成绩是1分14秒02。速度滑冰在冬奥会中的历史,经历了很多技术性的变革,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次就是上世纪90年代克莱普式冰刀的广泛使用。在速滑比赛中,运动员们会穿上克莱普式冰刀,冰刀刀刃长40—48厘米,宽1.1毫米,冰刀刀体长,刀刃窄且平,在鞋与冰刀之间只有冰刀前点与冰鞋固定连接,运动员在蹬冰时重心前移,这时后刀脱与冰鞋分离,这种结构可以增加冰刀与冰面的接触时间,有更大的加速机会。速滑比赛中一般采用丁字式起跑方式,运动员的前脚冰刀与后脚冰刀形成丁字形,重心位于两脚中间。起跑时身体重心略向前移,以45°角滑向冰面,在冰面上保持抓地力,运动员的蹬冰频率必须要快,挥摆手臂保持加速的动力,才能把所有力量用在前进上。在直道滑行时,运动员采用蹲姿以增加力量和减小空气阻力,在推冰的过程中下蹲越低,腿就可以向一侧伸展越多,延长向冰面施加压力的时间。进入弯道时,左脚冰刀外刃着冰,身体与腿成一线向左倾斜,双脚沿着半径方向向右侧蹬冰,在弯道滑行时,蹬冰的频率明显高于在直道上滑行,整个身体必须大幅度向左倾斜,并以交叉滑步方式完成弯道起跑,这样才能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保持身体平衡。但弯道滑跑也时常有失误发生。2014年索契冬奥会韩国选手李宝拉在进入弯道出现失误滑出赛道,随后上场的张虹,在内道出发。因为内道的半径小,对选手中心控制平衡带来更大的挑战,进入第一个弯道时,张虹并不占优势,但它在弯道中大幅加速,出弯道后,比对方快0.1秒,再换到半径更大的外道后,越滑越快,最终以1分14秒02力压多位实力强劲的选手夺冠,为中国速度滑冰夺得首枚冬奥会金牌。虽然说速度滑冰个人比赛,是分别在两个跑道上进行,但是在比赛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一些因犯规被取消成绩的现象。比如说两次抢跑、干扰对手、换道区犯规等等,接下来让我带大家了解一下速滑比赛这些犯规的动作是如何界定的:起跑时第一次抢跑不会处罚,第二次抢跑选手将会取消比赛资格。速滑个人赛有内、外两个赛道,选手在各自相应的赛道中滑行,滑出自己的跑道就算犯规。速滑个人赛中世界排名前六的选手抽签分成三组,两人一组进行比赛,荷兰名将克莱默在男子10000米比赛中,最后一组在内道出发,由于内外赛道长度不同,运动员每滑行完一圈后都需要在换道区进行换道,换道时,外道运动员应优先换至内道,以确保两人滑行的总距离相同,10000米要在400米的赛道上滑行25圈,又被称作是速滑里的马拉松,它需要强大的体能、速度耐力和稳定性。9圈过后,克莱默的速度保持在每圈31秒以内,这时已经超过暂列第一的韩国选手,只要他保持这样的节奏,将扩大自己的领先优势。外道,内道……比赛过半,荷兰选手克莱默一直领先对手比赛还剩第8圈时本该换到外道的克莱默,却滑向了内道。让我们回到前面,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速滑选手与他们的教练有着密切的联系,教练通常会站在场边,提醒运动员该换至内道还是外道,当克莱默滑到换道区交叉口时,他选择滑向外道,但这时教练提醒他,应该换至内道,就在片刻犹豫中,克莱默滑向了内道,让克莱默犯规,取消了比赛资格。由于教练员的失误,克莱默最终无缘10000米的最高领奖台。在速度滑冰比赛中,有一项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刚被列入奥运会的项目,那就是极具观赏性的集体出发项目。那么我现在站的这个位置,就是1000米比赛的终点线,这里就是集体出发的起点,集体出发比赛,选手可以自由选择内道、外道和热身道,比赛规则有很多跟短道速滑的相近之处:集体出发比赛,选手们需要在400米的赛道上滑行16圈,比赛开始前,选手们在起跑处站成几排,每排最多6人,前后间隔1米,发令枪响,同时起跑,在第一圈滑行时,不允许超越位置最靠前的选手,第二圈开始才能超越对手,比赛分别在第4圈、第8圈和第12圈设有积分点,通过每个积分点的前三名选手分别积5分、3分和1分,而冲过终点的前3名能获得60分、40分和20分,所以终点的排名将决定选手能否登上领奖台,而途中积分点的设定,让实力处在四到八名的选手有了争夺更好名次的机会。2018年平昌冬奥会女子集体出发比赛第二圈,爱沙尼亚选手率先冲出队伍,而中国选手李丹紧随其后,第四圈第一个积分点和第八区按第二个积分点,爱沙尼亚选手与李丹分别排名第一位和第二位,各获得5分和3分,第十二圈第三个积分点,爱沙尼亚选手率先冲刺,获得5分,而李丹却没能获得积分,最后3圈时,爱沙尼亚选手体力下降,而日本选手高木莱那升至第二位,并且在最后时刻超越荷兰选手,率先冲过终点,获得60积分夺得冠军,爱沙尼亚选手和李旦分别凭借15分和6分的积分获得第4名和第5名,中国选手郭丹虽然第五个冲线,但没有积分最终排名第十。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集体出发的积分方式发生了变化,前三个积分点调整为3分、2分和1分,终点的积分调整为60分、40分、20分、10分、6分和3分。团体追逐是速度滑冰比赛里唯一的团体项目,与个人赛和集体出发不同的是,团体追逐的出发形式,是两个参赛队在相对应的两个直道、中间的线同时起跑。团体追逐赛,男子滑行8圈,女子滑行6圈,比赛双方在赛道相对的两侧出发,每队派出3人共同登场,最终成绩是以第三个队员冲过终点的时间为准,在团体追逐赛中,需要三名选手交替领滑,这是因为领滑者需要打破空气阻力,节省队友的体力,其他两名选手利用气流,紧紧跟随领滑者,团体追逐是速度滑冰项目里队友之间可以互相接触的项目,他们可以在后面推动较慢的队友,当领滑者因为体力下降而降速时,他就会滑到后面,让另外的选手来领滑,队伍由擅长中距离和长距离的选手组成,而领滑时间的分配,取决于三名选手各自的优势,通常情况下战术最得当、选手最强的队伍会赢的冠军。我国速度滑冰运动员高亭宇和宁中岩,他们也在之前的世界杯和冬奥会创造了男子速度滑冰历史,那我们也期待在2月5号北京冬奥会开赛的时候,他们能在这块场地,创造他们的历史,关注北京冬奥会,一起为中国冰雪运动健儿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