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医治病,望而知之谓之神,切而知之谓之圣:如何望面而知病。望闻问切:望,指观气色

2023-09-25 13:58 作者:中医师张先生  | 我要投稿

中医治病,望而知之谓之神,切而知之谓之圣:如何望面而知病。望闻问切: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合称四诊。首先是望诊,即通过观察患者外表的变化来判断身体的状况。中医强调“望色”,首先观察患者的面色,苍白或发黄可能是气血不足的表现,红润可能是血热的表现。另外,还可以通过观察舌苔、舌质、口腔、皮肤等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中国人的正常肤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中医在四诊中,会通过望面色的方式,来判断病人的病证。所谓的望面色,是指望面部的颜色与光泽。面部的色泽,是脏腑气血的外荣。望色也主要是察面部的气色。一般国人的正常面色,为微黄红润而有光泽,但由于体质的差异,所处地理环境的不一,以及季节、气候、工作之不同,面色可以有略黑或稍白等差异。只要是明润光泽,都属于正常面色的范围。 色与泽两方面的异常变化,是人体不同病理反映的表现。不同的色反映着不同的病证,而泽则反映着机体精气的盛衰,所以察颜面肤色的润泽与否,对诊断疾病的轻重和推断病情的进退有较重要意义。一般而言,患者气色鲜明、荣润的,说明病变轻浅,气血未衰,其病易治,预后良好。面色晦暗、枯椅的、说明病变深重,精气已伤,预后欠佳。颜面部青、黄、赤、白、黑之五色变化,既代表不同脏腑的病变,又代表不同性质的病邪。 中医讲面色分为五色,分别是:白色、黄色、赤色、青色、黑色。 面部呈白色,多与虚寒证、失血证有关。白为气血不荣之候,凡阳气虚衰,气血运行无力,或耗气失血,致使气血不充,颜面俱呈白色。 面部呈黄色,多与虚证、湿证有关。黄为脾虚、湿蕴的征象。故脾失健运,而气不充,或水湿不化者,面即常见黄色。面色黄,枯稿无泽,称为萎黄,多属脾胃气虚、血不能上荣之故。 面部呈赤色,多与热证有关。赤为血色,热盛而致脉络血液充盈则面色红赤,故面赤多见于热证。如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多为戴阳证,是虚阳上越的危重证候。 面部呈青色,多与寒证、痛证、瘀血证及惊风证有关。青为寒凝气滞、经脉密阻的气色。寒主收引,寒盛而留于经脉,则经脉拘急不舒,阻碍气血的运行,或气滞而凝,或血阻而瘀,都可使面色发青,甚至出现青紫色。 面部呈黑色,多与肾虚、水饮证、瘀血证有关。黑为阴寒水盛的病色。寒水阴邪所以过盛,主要在于肾阳的虚衰。肾为水火之脏,阳气之根。阳虚火衰,则水寒内盛,血失温养,经脉拘急,血行不畅,故面多见黑色。 面色白,主寒证,为阳虚或外感初起; 面色白,为阳虚,气虚和血虚; 面色白,虚寒血凝,经脉收缩; 面色苍白,是为肺病; 面色白而浮肿,为气虚; 面色白而干瘦,为血枯; 面色白如枯骨,为肺病已绝; 面色白而消瘦,颧红唇赤,阴虚火旺; 面色白,微红润泽,为气血充足。 面色黄和红色主热; 面色黄,主病属湿; 面色黄淡,主病寒湿; 面色黄而浮泽为风湿; 面色黄的,红的为风一类; 面色黄淡无华,是为脾虚; 面色黄如橘子色,为湿热; 面色黄如枳实色,为脾气已绝; 面色黄而青黯,为瘀血挟湿热; 面色黄而泛赤为风,指风热病; 面色黄而润泽明亮,为病将愈; 面色黄而膏润,为肿疡证,化脓证; 面色略带黄色,是为有胃气; 面色赤潮热譫语,实热在里; 面色红如血色的,为心经绝象; 面色红甚,为血证,是失血或局部充血; 面色正赤,为阳气悱郁在表,汗出不彻之故。 面色青,寒凝则气滞,血瘀则经脉拘急; 面色青,为气血凝泣,主寒主痛; 面色青如草兹,为肺经已绝; 面色青黑,为痛一类疾病; 面色青黑,为寒甚痛极; 面色黑,肾阳虚衰,阴寒内盛,气血不畅; 面色黑,水饮不化,血失温养,经脉拘急; 面色黑而焦干者,多肾阴亏虚; 面色黑如灶苔,为肾气已绝; 面色枯晦是久病,和虚证; 面色浮泽鲜明的,病浅在外; 面色沉浊晦滞的,病深在内; 面部两颧潮红,多属阴寒内热; 面部两颧午后胭脂娇艳赤色,为水亏火旺,火型肺金。

中医治病,望而知之谓之神,切而知之谓之圣:如何望面而知病。望闻问切:望,指观气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