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战地1中的德系狗斗机:信天翁D.III

2022-03-11 08:59 作者:女神是天依  | 我要投稿

   战地1中,用于空战的“狗斗机”家族中有两个属于德国,一个是三翼的福克Dr.I战斗机,另一个是双翼的信天翁D.III战斗机。而在现实一战中,信天翁D.III刚刚服役就成为了当时西线最强大的“格斗之王”,并在数个月内始终保持这个头衔。

   1916年现身的德国信天翁战斗机成功接过了福克单翼机的衣钵,在一战的天空中逞威一时,令尝到其厉害的协约国飞行员,尤其是英国飞行员叫苦不迭。而英国人不知道的是,就在信天翁的早期型号投入战场之际,这个家族中更为强劲的机型也即将登场——信天翁D.I和D.Ⅱ刚刚投入战场没多久,更新型的信天翁D.Ⅲ的研制工作就已经接近尾声了。

   信天翁D.Ⅲ的设计思想,仍然是模仿纽波特11而来,并且这次做得更加“彻底”。D.Ⅲ保留了前型的纺锤体机身外观,一望可知是信天翁家族的一员。它同样延续着敏捷灵巧和火力强大的技术特点,不过在机翼尤其是下机翼的设计上做了重大改动。前面说过,信天翁战斗机的诞生就是基于德国军方对仿制法国纽波特飞机的需求,而纽波特11是以下翼明显小于上翼的“一翼半”设计而著称的,这样做的好处是兼顾了双翼机的强度优势和单翼机的低阻特性。在看到了D.I和D.Ⅱ的成功后,德国军方指出,如果再按照“一翼半”的思路来继续改造提升信天翁战斗机,那么其性能将更加无与伦比。于是信天翁D.Ⅲ就这样诞生了。

信天翁D.III的剖视图

   上翼加长、下翼缩短的D.Ⅲ使飞行员获得了更好的向下视野,而发动机功率的加大则使得机动性和爬升率得到提高。看起来,前所未有的强劲战斗机就此诞生了!当首架D.Ⅲ的原型机于1916年9月(D.Ⅱ刚出现在前线时)完成首飞后,大感满意的军方立即在9月底向信天翁公司派发了第一份订单,订购数量为400架,从而创下当时德国军机单笔合同采购数量之最。从1917年4月到8月,军方更是连续追加了总数量超过千架的订单。

   

机枪特写
驾驶舱特写

   信天翁D.Ⅲ最早于1917年初正式出现在前线,一经装备后便迅速成为德军各狩猎中队的主战装备。最早接收的单位是第24狩猎中队,第5狩猎中队紧随其后。在后者中服役的鲁道夫·尼贝尔(Rudolf Nebel)少尉报告称:“D.Ⅲ的速度比D.Ⅱ更快,爬升率也更高。这是极不平凡的成就,因为信天翁D.Ⅱ就已经全面胜过所有类型的敌机了。”

   当然,和大部分新设计一样,新型的信天翁在列装后也曾出过一些问题,比如第24中队曾报告D.Ⅲ在升空后发动机存在水温过高的问题。不过随着改装功率更大的新型散热器,这个小麻烦也就迎刃而解了。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挡信天翁D.Ⅲ的全面成功了。然而,一个大麻烦很快就将悄然袭来。

   大麻烦就是,这个对协约国军机取得突出战果的空战“王者”,恰恰是在机翼部分存在着致命的缺陷。信天翁D.Ⅲ一经问世即进入大规模量产,成为性能凌驾于协约国飞机之上的德军空战主力。然而这种新机型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很快暴露出致命的缺陷。或许是下机翼结构过于脆弱,或许是两翼间的V型支柱不够牢固,总之D.Ⅲ居然有在剧烈机动动作中机翼折断或脱落的危险倾向。

   有关机翼问题的报告最早出现在1917年1月23日,发生事故的单位是第6狩猎中队。据称D.Ⅲ在飞行中发生机翼肋骨折断和机翼前缘破裂的问题。罗兰·瑙克(Roland Nauck)少尉报告,当他驾机攻击1架法国的斯帕德飞机时,突然遭遇到下机翼蒙皮撕裂和肋骨折断的窘境,“剩余的蒙皮如同旗帜般猎猎飞舞”。能够在如此情况下生还,瑙克实在是命大。

   第二天,作为最早接收D.Ⅲ之一的里希特霍芬也在飞行中“品尝”到了下机翼折裂的苦果。在击落个人的第18个战果后,里希特霍芬在不足300米的高度上惊讶地看到自己的下机翼突然破裂,他的返回“简直可以说是一个奇迹”。比前两者更幸运的是第3狩猎中队的施伦克(Schlenker)少尉。他一共三次在空中遇到座机机翼断裂的险情,结果居然全部迫降成功。

   然而,幸运并不会眷顾每一个人,已经不少德国飞行员因此而送命。威廉·弗兰克(Wilhelm Frankl),一名普鲁士蓝马克斯勋章获得者,在第一次遇到这种事故时就坠地身亡。当时,这位第4狩猎中队的王牌飞行员正在800米高空和1架英军的布里斯托F.2战斗机展开交战。除此之外,第1狩猎中队的知名人物保罗·波纳(Paul Bona)也是因D.Ⅲ机翼断裂而死亡……

   如此一来,德军只得很快下令全线禁飞信天翁D.Ⅲ。在工厂方面的技术人员解决这一问题前,前线只能使用信天翁D.I、D.Ⅱ和哈巴斯塔特D.Ⅱ等老旧机型作战。信天翁的设计师们急忙赶到前线勘察,他们最终想出用两小段金属杆加固机翼肋骨的办法,这样看起来的确能够增加机翼强度,但却不得不增加机身自重。然而,即便进行了加固,机翼问题还是间或出现。再次收到“改进”之后新呈交的坠机报告,设计师们觉得有些匪夷所思了:厂方对机翼的材质和加工过程是进行过彻底检查的,均未发现任何问题,而且经过金属杆强化的下机翼在地面静态测试中也完全达标。

检修中的信天翁D.III

   无奈之下,军方曾一度考虑过让信天翁D.Ⅲ退出一线,但顾虑到战况之激烈和D.Ⅲ在前线中队所占的比重,这样做的后果不可想象。最终,无可奈何的军方只得告诫飞行员要“慎用”信天翁D.Ⅲ,不要进行角度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的俯冲动作等等。关于D.Ⅲ机翼问题的症结所在,则“永远是一个谜”。

   不幸中的万幸,后期出厂的信天翁D.Ⅲ较少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要全力转产最新的信天翁D.V,信天翁总厂在完成了500架D.Ⅲ后,将生产线转移至其设在德国东部的分厂。要么是那里采用了不同的材质,要么是那里的设计师改动了机翼结构,总之从那里出厂的信天翁D.Ⅲ忽然变得异常安全,这又是另外一个谜了。

   应该说,除了机翼问题,信天翁D.Ⅲ的其余各项性能均非常优异,远远凌驾于对手之上。因此,尽管存在折翼的困扰,信天翁D.Ⅲ仍能够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力机型。1917年1月,尽管天气恶劣,德军的25个狩猎中队还是打下了31架协约国飞机,战果到2月上升为65架。德军在3月实施战略收缩,退至更短、更坚固的“兴登堡防线”。空中力量在此月的任务是保障地面战线调整,并尽可能地阻止协约国的空中侦察行动。

   在数量不断增多的狩猎中队的协同作战下,德国飞机在3月共击落超过150架英国飞机。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皇家陆航在这个月的损失已经相当于他们在1915年全年的损失之和。然而,这和即将到来的4月相比,就根本算不得什么了,4月的战况之悬殊,简之是令人震惊。

   到1917年4月,前线各狩猎中队共拥有329架信天翁D.Ⅲ,另外还有154架信天翁D.Ⅱ,两者占到德军前线战斗机总数的72%,远超福克、罗兰、哈巴斯塔特等战斗机。1917年11月,信天翁D.Ⅲ更是达到装备高峰,总数为446架。在数量和质量的双重保障下,信天翁D.Ⅲ终于在1917年4月对皇家陆航痛下杀手,造就了一战空战史上有名的“血腥四月”。此前,英国飞行员在刚看到信天翁D.Ⅲ时还因为其V型支柱而戏称其为“德国的纽波特”;现在,则只留下痛苦的记忆。

   在4月间于阿拉斯地区展开的英德空战中,英军共损失了245架飞机!有211名机组成员阵亡,另有108人被俘。而德军在整个4月的损失只有66架飞机,其中被英军击落的仅占一半。皇家陆航遭受代价高昂的完败,“血腥四月”一词即出自协约国阵营自己之口。

飞翔的信天翁D.III

   “血腥四月”的成因,有多个方面。首先,由于要配合地面部队发起的阿拉斯攻势,皇家陆航投入了全部力量,造成战场上空“机满为患”。这种在英军战线上空挤满飞机的景象,被德国飞行员称作是“猎物充足空域”。第二,德国各狩猎中队正处在人力和装备的双重高峰期,而且随着冬天的过去,他们正好有机会可以充分尝试这段时间以来摸索和积累的新战术。第三,无论是信天翁D.Ⅲ,还是信天翁D.Ⅱ,都对过时的英国飞机占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与法国的斯帕德和纽波特尚能与信天翁一搏的情况不同,英国的DH.2和“幼犬”等飞机在面对信天翁时就只有挨打的份。而原定应该交付的新式飞机如SE.5和“骆驼”等都未能按期交付,直接使导致英军付出了惨重代价。

   有统计表明,从4月1日到12日,德军在阿拉斯地区可用的战斗机仅为42架,到月底也只有56架而已,平均每个飞行员每天出击不少于4次。可见每个狩猎中队都保持了多么惊人的胜率!对皇家陆航来说不幸的是,他们在4月里正对着几个最强的德国狩猎中队。这里有第2狩猎中队,有第5狩猎中队,还有第12狩猎中队,后者的指挥官海宁·冯·奥斯特洛赫特(Henning von Osterroht)是最早获得一级铁十字勋章的飞行员之一。当然,最可怕的,非“红男爵”的第11狩猎中队莫属了。

   第11狩猎中队写就了一段真正的传奇。在指挥官里希特霍芬的带头作用下,这个中队成为“血腥四月”中战绩最高的中队。他们在这个月里共击落了89架协约国飞机,遥遥领先于击落32架飞机的第5中队、击落23架飞机的第12中队、击落21架飞机的第2中队。该月的个人单月最高战绩也被第11狩猎中队的成员斩获,库特·沃尔夫(Kurt Wolff)以22个战果的惊人战绩拔得头筹。中队长里希特霍芬和另一名王牌飞行员卡尔·沙费尔(Karl Schafer)各击落了21架敌机,“红男爵”的胞弟洛塔尔·里希特霍芬的战果为15个,塞巴斯蒂安·费斯特纳(Sebastian Festner)为8个。值得一提的是,费斯特纳是第11中队在4月里唯一的阵亡者。

红男爵和他的弟弟
彩色修复照片,第二架信天翁就是红男爵的座机

   不仅在1917年4月,纵观整个一战期间,战绩最高的狩猎中队都是第11中队,其总战绩为击落协约国飞机350架。有意思的是,在里希特霍芬于1917年1月到任之前,这个创立于1916年10月的中队其指挥官本人战绩为零,而全中队的战绩也为零!

   除了战绩,里希特霍芬还开启了另外一个传统,那就是鲜艳的涂装。他本人得名为“红男爵”就是从他那架大红色的信天翁座机开始的,不仅如此,他还下令让部下也把自己的飞机涂上红色——全红或者局部红。这样做的原因在于:一来可以让大家在空中清楚地看到战友的位置;二则便于地面上的人区分敌我、辨识战果。

红男爵的信天翁D.III

   信天翁D.Ⅲ的总产量是1866架,它一直服役至一战最后阶段,到1918年9月时,前线仍然有52架D.Ⅲ在役。相比之下,信天翁D.I和D.Ⅱ同样具有很长的服役寿命就令人称奇了:总产量仅为50架的D.I一直服役到1917年底,而总产量为291架的D.Ⅱ服役时间也差不多。当然,信天翁战斗机的传奇在D.Ⅲ身上尚未画下休止符,1917年初夏,信天翁家族的最新成员信天翁D.V战斗机正式入役。这是信天翁公司为对抗协约国方面新式的SE.5和“骆驼”等飞机,重新掌控空中优势而做出的最后努力。

信天翁D.III战斗机

原产国:德国

服役时间:1917年

总产量:1866架

机组:1人

机长:9.04米

翼展:7.33米

机高:2.98米

机翼面积:20.5平方米

空机重:661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886千克

动力装置:1台梅赛德斯D.IIIa型175马力汽油机

最高时速:175公里/小时

最大续航时间:2小时

实用升限:5500米

武器装备:2挺LMG-08/15航空机枪

战地1中的德系狗斗机:信天翁D.III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