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的渊源和人类婚姻的演变阶段
“婚姻”在古代写作“昏因”,起于周时,周代以前称嫁娶,关于婚姻的记载:
《礼记·婚义》云:“婚姻者,和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
《白虎通·嫁娶篇》曰:“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
《诗经·郑注》曰:“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婚谓女适夫家,娶谓男往娶女。论其男女之身,谓之嫁娶,指其好合之际,谓之婚姻。婚姻之名,本生于此。”
所谓婚姻,就是男女相亲相爱成夫妇,然而古人在昏时行礼,依天地自然之道,天地之间,一切皆具阴阳,阴阳之交即黄昏,在此时迎亲,取阴阳相交之义寓意婚姻的美好,实则真正的阴阳相交,唯有以先天德道为依,以本心为心,无阴无阳,彼此无我,夫妇同心同德方能婚姻美满。
人类的婚姻经历了没有婚姻,族内婚,族外婚和对偶婚几个阶段。
一、原始社会,人类没有婚姻,即“杂婚而居”,普天之下,皆可为夫妻。《列子·汤问篇》记载,“男女杂游,不聘不媒”。
二、“族内婚”盛行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阶段,一直流行到先秦时期的殷商。“族内婚”是人类伦理观念的最初体现。
三、“族外婚”,随着时间推移,人类发现,血缘太相近的人结婚生的后代缺陷太多,患先天性疾病,或体质不良,智力低下,《左传》:“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于是人们开始出现“族外婚”。
四、“对偶婚”,人类起初,没有家庭观念,五帝时期,为父系氏族时代,而从大禹开始,随着私有制进一步的确立,国家产生,国家就是私有制的产物,保障私有制拥有者的利益,包括婚姻,此时,出现了“对偶婚”。
可见,婚姻制度的演化,是人类在不同时期意识形态的演变,表面看似社会文明的发展,其实人心的德降道滑。古代婚姻大都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能够从一而终,而现代高举不下的离婚率,究其根源,从彼此无我退化到彰显小我,人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
婚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延续的主要方式,《易经》记载:“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一语道出婚姻在社会结构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今社会,无论男女,都应珍惜当下,破谜开悟,安身立命,婚姻是一件源远流长,来之不易的天地之作。。
“婚姻”在古代写作“昏因”,起于周时,周代以前称嫁娶,关于婚姻的记载:
《礼记·婚义》云:“婚姻者,和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
《白虎通·嫁娶篇》曰:“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
《诗经·郑注》曰:“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婚谓女适夫家,娶谓男往娶女。论其男女之身,谓之嫁娶,指其好合之际,谓之婚姻。婚姻之名,本生于此。”
所谓婚姻,就是男女相亲相爱成夫妇,然而古人在昏时行礼,依天地自然之道,天地之间,一切皆具阴阳,阴阳之交即黄昏,在此时迎亲,取阴阳相交之义寓意婚姻的美好,实则真正的阴阳相交,唯有以先天德道为依,以本心为心,无阴无阳,彼此无我,夫妇同心同德方能婚姻美满。
人类的婚姻经历了没有婚姻,族内婚,族外婚和对偶婚几个阶段。
一、原始社会,人类没有婚姻,即“杂婚而居”,普天之下,皆可为夫妻。《列子·汤问篇》记载,“男女杂游,不聘不媒”。
二、“族内婚”盛行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阶段,一直流行到先秦时期的殷商。“族内婚”是人类伦理观念的最初体现。
三、“族外婚”,随着时间推移,人类发现,血缘太相近的人结婚生的后代缺陷太多,患先天性疾病,或体质不良,智力低下,《左传》:“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于是人们开始出现“族外婚”。
四、“对偶婚”,人类起初,没有家庭观念,五帝时期,为父系氏族时代,而从大禹开始,随着私有制进一步的确立,国家产生,国家就是私有制的产物,保障私有制拥有者的利益,包括婚姻,此时,出现了“对偶婚”。
可见,婚姻制度的演化,是人类在不同时期意识形态的演变,表面看似社会文明的发展,其实人心的德降道滑。古代婚姻大都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能够从一而终,而现代高举不下的离婚率,究其根源,从彼此无我退化到彰显小我,人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
婚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延续的主要方式,《易经》记载:“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一语道出婚姻在社会结构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今社会,无论男女,都应珍惜当下,破谜开悟,安身立命,婚姻是一件源远流长,来之不易的天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