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B站无聊地为评论区诗人出了本诗集,在文学史上能留下一笔吗

2023-08-01 17:55 作者:竖土不立  | 我要投稿

00:00 你好哇,在 21 世纪 20 年代,一个叫哔哩哔哩的网站为其评论区的诗人出了一本诗集,叫不再努力成为另一个人。这本诗集在当时仅仅作为一种娱乐,以及 b 站为了彰显其用户都是极具思考能力的青年人。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当我们谈论文学史的时候,我们才知道这本诗集在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今天我们常用的歇后语配恩之后无火影, b 站之后无诗人,后半句就是出自这里。当然 b 站今天已经没有人知道了,但因为这场伟大的诗歌复兴运动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他顺便被提了一嘴。就好像巴黎左岸的咖啡馆,因为弥晚了一代,顺便被提了一嘴。在经历了 20 世纪 80 年代朦胧派诗人之后,诗歌这种抽象的心灵语言逐渐沦为无用,人们彻底走向对无限自我的追求,而价值普遍呈现为工具、理性和享乐主义。于是带有痛苦性质的诗歌变得无用诗人这个职业消失。而到 21 世纪 20 年代, b 站诗人发起了一场诗歌复兴运动,当时大量聚集在 b 站的青年人以诗歌为载体,对当时的社会现状进行了批判。那这个诗歌流派,也就是今天我们说到的著名的蒸汽主体分裂、电子灵魂走向青春废土及反焦虑、反内卷、反工具理性、反脱发斗士派,简称青春痘派,这个是要考的青春豆派。

 

01:38 

通过 b 站评论区发起的这场诗歌父亲运动,反映了当时年轻人对生活的困顿,对未来缺乏安全感,对攻击社会人与人对立的反思,对过度自我压榨的反抗,日益严峻的内卷和精神高压导致年轻人对婚姻家庭产生恐惧,极度缺乏幸福感。于是青春豆派在这个时期孕育而生。

 

02:03 

但是这场诗歌父亲运动仅仅持续了两年,之后青春斗派的诗人纷纷销声匿迹,有些加入了高考,有些加入了公务员,有些成为个体户,有些去了电子临界生产线。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场诗歌复性运动中具有代表性的诗歌。第一首是人生处处是美梦写的地铁手臂从气味的密林里伸展出来,时间从头发丝上滴落,从困顿的眼皮,从通话键,从耳机线上溜走,在漆黑的车厢里凝滞时间通过惨白的屏幕和人们进行不等价的交换。那这首诗就要结合时代背景来解读了。当时的城市,年轻人如工具般被塞进城市的管道,任由疲惫的身体沉默的流动,流向精神的劳烦。时间与青春与年华老去无关,更是一种速度的表达。我还有 10 分钟,还有 5 分钟,还有 1 秒。公司打卡成为一种神秘的祭祀,通过这种古老恐怖的仪式证明身体是存在的。每天 9 点,这场仪式就会结束。这时候黑暗祭司开始诅咒每个错过仪式的灵魂。在月底发工资的那个围着篝火狂欢的夜晚,那些错过仪式的身体被送上祭坛,黑暗祭司挥舞着考勤表丢进地狱的火中,那些丢在卧室昏睡不醒的灵魂,将被拿来献祭世人表达的就是年轻人上班族面临的内卷现状。地铁上拥挤的人群处在迷离昏睡的状态,而月度绩效又操控着他们行尸走肉般的身躯,向着城市的每一座监牢打卡。

 

03:48 

同样表达这个主题的,还有诗人神奇的独白的这首上班,我在办公室坐着,老板也在办公室坐着。我不知道老板在干什么,老板也不知道我在干什么。同样是当时的年轻人职场的写照,属于批判现实主义。年轻人被工作绑架,内部面临着自我压榨,外部面临着老板的压榨。在这种双重压迫下,年轻人走向消极。他们一方面宣扬 EB 救泸的快乐原则,觉醒了青年寻求内心宁静的快乐,试图躺平。另一方面,他们开始沉迷电子快乐记。这个时期,大量吸猫的视频层出不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 happy 猫、香蕉猫,这些影像今天没有能流传下来。我曾经在电子考古博物馆有幸见到一张 happy 猫的照片,因为年代久远,已经很不清晰了。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年轻人通过这些电子快乐剂来麻痹自己,焦虑的内心一度迷失在吸猫的消极世界,不能自拔。于是世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有感而发,以一种消极对抗的态度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上班。也因为这首诗的发表,诗人神奇的独白,不久之后被老板贬回老家,自此郁郁不得志。那下面是诗人大密度蓝的这首洗头,从生活的角度反映了年轻人的倦怠感。

 

05:17 

洗头不需要自己洗头的晚膳是需要自己洗头的晚膳的 8 倍长。疲惫的年轻人下班回家,卫生间的水流声发出空洞的白噪音。洗头还是不洗,这是一个艰难的问题。它像一块夏天的环游,融化在落地窗前。原本夜色温柔的晚上,因为洗头变得如此痛苦,也许他还在等一个人,也许他需要更多自己的时间,但当务之急,它需要一台来风高速吹风机,那可以大大缩短吹头发的时间,让原本拥挤的夜晚释放出更多的时间来风的风力很大,但不会像传统吹风机一样冷风干得慢,热风探头皮吹的时候也不会觉得刺耳。

 

06:03 

蓝色像夏夜的晚风从遥远的海上过来,穿过你的头发,潮水般起伏,每一次掠过都想在你耳边留下海浪离开岩石的远去声,并不剧烈,如果你觉得有点冷,橙色会带来轻微的热浪,而红色就更猛烈一些。但无论哪一种,都是温柔的风,呵护你的发丝,将你一天的乏累迅速解除。

 

06:31 

我本来是想扎扎实实说一下莱芬的科技含量的,品牌小姐姐说不,我要散文。不过科技的本意就是让人能够更加善待自己,但有时候意味着价格高昂。莱芬就是坚持做,让干工作的年轻人或者学生都能买得起的高速吹风机,质感和颜值都在线。生活里有些我们常用的小家电、小物件,会给高压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这种方便就是一种切切的小幸福感,谈不上改变什么,但当它好用且耐用的时候,你会觉得快乐很多,就像莱芬。另外虽然吹风机基本上不太容易坏,但是莱芬的售后是 30 天,无理由退换,质保是 5 年。

 

07:16 

下面这首是诗人印第安老斑鸠啾啾写的接生计去打印作业,打印店的叔叔的手机再放莫扎特,我的作业是听着钢琴曲出身的。那今天大家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当时的学生要打印作业,那这是就是时代的一些隔阂,那当时的学生将电子档的作业打印成纸质版的,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学生除了课堂学习,每天放学回家,周末节假日还会有大量的作业。那私人开设了大量的补习班,为了能够考取更好的学校,年轻人过早的开始感受到社会的竞争以及个体间的这种对立。学生在这种超强度的竞争下,往往是丢失天性的,他们呈现出目光空洞,体格孱弱。而诗人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出了这首批判现实主义的诗。古典浪漫的莫扎特和痛苦现实的作业形成一种强烈的冲突,而原本应该涌动的青春是失落的,在一片嘈杂的懒读声中,具有个性的笑声是被淹没的。

 

08:29 

这首诗在当时刚刚发表的时候,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 30 年后的教育改革,这首诗才被重视,再次发表,成为反思应试教育的开山之作。同样表达这个主题的还有诗人石之丘写的这首高三。高三7点的闹铃叫不醒我, 8 点的闹钟摁死又响, 9 点的我晕乎乎的起床,竟发现我在 5 点已经穿好了衣裳。这首诗将时间肢解,以一种错乱的幻觉描写了一个高三学生支离破碎的早晨休息,就像是处在高度戒备的战争中,每一次惊醒都是一场精神错乱的噩梦。

 

09:14 

一种深深的对时间流逝的恐惧支配着诗人。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和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记忆的永恒有着相似之处,都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这种厌恶。时钟疲软的挂在困倦的身体上,而时间本身附着在记忆中,他从心理上扭曲了我们的记忆。为什么我早就穿好衣服了?为什么一个小时比一分钟还要短暂?这个结局像极了一出荒诞派戏剧,我日水我在哪里?这些衣服究竟是在梦里穿上的,还是我穿上之后又做了一个梦?诗人陷入了错乱的时间迷宫。而下面是先锋派诗人地表五行缺心眼写的这首敷衍。恩,好的,我知道了,真的笑死我了。这时候敷衍在写法上很电子。

 

10:10 

后现代表达了 21 世纪 20 年代互联网文字信息出现后,语言的一种返组现象。语言原本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用以传递更复杂更心灵的思考的,但是这个时期年轻人看剧心灵沟通语言逐渐失效,使人受作家彼得汉德克的影响写出了这首诗。那语言再次回到了人类早期的基础的信息传递,就像动物进行着分工协作的一种最简单的确认,两只蚂蚁用触角传递出一种信息。呦,前面有吃的。嗯嗯,我知道了。两只珍珠鸟通过叫声传递了一种信息,找对象。嗯嗯,笑死我了。仅仅是最低级的生存需要的表达,没有复杂的人类情感,所以这首诗叫敷衍。

 

10:59 

那为什么那个时期的年轻人会出现这种语言反组现象?因为当时的年轻人疯狂的消耗自己,他们一方面为了实现价值不断的努力,一方面开始反思我到底为什么活着。集体意识逐渐褪去,个体与个体间开始分裂,强烈的倦怠感作用在每个个体身上,所以一切心灵的交流都极度缺乏热情。随之而来的是逻辑的思辨开始减弱,人朝着半人半机器的方向发展,语言走向了一种返组。

 

11:33 

那在同时期,诗人阿达的这首爱情诗疏远也表达了同样的思想。在忙,在忙,四个字,四个标点符号。年轻人因为生活疲惫而无力表达爱情,无论是爱或者被爱,他们都不再具有田园式的浪漫,因为疏远了自然,疏远了散漫的思考。关于爱情,不再有能力去描摹他了,无力去爱,也无力被爱。他们从来没有真正的看过日落,只有在午夜的出租车上,突然意识到一种深深的孤独,而打开手机却又无从表达。于是一个在一个忙,把世间所有的爱情已经全部说尽。

 

12:21 

接下来是诗人董小友的这首猫,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冷漠与虚伪的关系。猫独居的人从世界外部退回到自己的房间,由于很多这样的时刻,他开始养一只猫。猫的世界没有内外,吸猫文化之所以在当时非常流行,是因为年轻人想要到达纯粹的、极简的、快乐的能力越来越弱了。他们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缺乏真诚表演的笑容和虚伪的认同,成为年轻人的入门必修课。快乐像是一种量贩式的捆绑销售,当你获得它的同时,也要付出相应的物质代价。于是从一只猫身上感到快乐就显得容易并且纯粹许多。这时候他不需要虚伪的表达,这时候他可以退回到自己的世界。

 

13:15 

最后是现实主义诗人乔甘落马的夹缝,楼下的钢琴声是理想,楼上的吵架声是生活,我家在理想和生活中间进退两难。这首诗就是当时的时代的痛点,我们从开始认识世界的第一天,就被教唆要有一种丰满的理想,它不断被注射到我们的大脑皮层。一个自律的、知识的、道德的、热烈的青年从生产线上下了,他们被贴上理想 1 号机、理想 2 号机、理想 3 号机的标签。当他们被投入到城市中时,理想的歌声却被告知是一种噪音。而生活的挖掘机开始轰轰作响,他们在理想的花园开始施工。他们崛起。

 

14:00 

凌晨 5 点的地铁崛起,午夜的国贸桥出租车崛起,斑马线上提着电脑和紧张的匆匆少女崛起。 24 小时电,被林深惊醒的暑期打工少年崛起,撂还首付 20% 的 50 平未来世界崛起,一年见一次的童年母亲和陌生人脸上的皱纹崛起,在看完诺金山或任何电子爱情故事后的快餐厅爱情幻想崛起被废黜的理想完后,他们可笑得像发条青蛙一蹦一跳。

 

14:28 

崛起,地铁上咆哮摔碎玫瑰,人们对情绪失控感到恐惧,冷漠的拉开距离的十年破碎之花崛起,艺术与哲学在技术和电子的世界呈现为虚无和沮丧的精神水货崛起,努力成为一个人和不再努力成为一个人的双重悖论。那这期视频就到这里,再次感谢来芬的赞助,喜欢我的视频点一下关注,谢谢。

 

B站无聊地为评论区诗人出了本诗集,在文学史上能留下一笔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