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聊变与不变——观东方书谱二则文章有感

标题提到的二则文章(推荐阅读过后再看此篇小文):


昨天凌晨看完这两篇谈话式的文章,内心深有感触,经过一整天的沉淀,仍想写点什么,于是便有了这篇不成熟的感想。此篇小文仅为自己读完两则文章后产生的一些思考与观点,也欢迎大家友好交流、做出自己的思考。

“无名氏与神主”一则主要以“匿名”为话题展开,其中提到邮件交流的一段令我印象深刻。自己做搬运工作向原作者征询授权,基本都是通过推特私信的方式交流。而在去年4月与Lowlands Blossom社团进行交流之时,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是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来往商讨的。
我从中所感受到的,甚至不是更为明显的“匿名讨论”与“电子邮件”之间的差异,而仅仅是“推特私信”与“电子邮件”之间的区别。即使是这样,通过邮件组织语言,我也强烈地体会到了中英语言文化差异与通信礼仪给人带来的深思熟虑。这种“负责任”的对话,让人无意间具有了谨慎庄严的态度,甚至可能需要绞尽脑汁,但对双方又往往能带来最大的尊重与温暖——事实上现在的我们,正是亟需理性友好而又深刻犀利的交流。而ZUN想和“实际”的人接触交流的感觉,也很能理解了。



“标志与神主”一则,感触最深的是ZUN对游戏、对东方、以及东方创作的认识与理解。
到这里,我想提一下标题中“再聊变与不变”是为何意了。在先前的某篇专栏中,自己曾就东方本身提到了“变与不变”,而此次则是关于神主自身及其创作理念,再想谈谈其“变与不变”。

之前陆陆续续看到有同好感慨ZUN早期的作品与中后期大相径庭,同时往往偏爱前者。个人认为这种风格的变化客观上的确是存在的,但对于两者孰优孰劣,在此暂且不置可否。
结合ZUN曾经的言谈(例如无名氏一则中所展现的),也能看出其思想的深刻与犀利。那么不妨这么看待东方作品早期与中后期风格的明显转变:早期的东方正处于世界观搭建的起步阶段,ZUN“身为东方创造者”的身份更占主导,同时又在网络上锋芒毕露,思想得到输出与释放,因而此时东方的世界偏向“纯粹的幻想”;到了中后期,一些主客观因素发生了变化,ZUN更喜欢当“身为创作者的神主”,更倾向于让游戏说话,绀珠传、鬼形兽,尤其是虹龙洞,多多少少都给玩家带来了某种现实感。从幻想、朦胧走向深邃、广阔,大概不仅是东方官作风格变化的趋势,同时也一定程度反应了ZUN的心路历程,此即为“变”。
另一方面,ZUN曾言“无论做什么都会成为东方”,我也看到许多国内的同好渐渐能够“将任何事物都融入东方”的能力——论坛交流、音乐分析、学术报告,还有相声评书。“东方”就是众人所见、所想、甚至直接参与创作的集合体,成为了盖子早已举得高高、“混沌”之力具象化、全民皆可创作而情感得到释放的作品。
托尔斯泰写到安娜之死,自言已经不受自己控制。从广义上来说,东方的发展也已经不受ZUN“身为东方创造者”的控制,而是产生了在其之外更高位的“看着神主的神主”。然而越是到了这种地步,某种“不变”似乎也就寓于其中了。下方图2为ZUN早在十余年前便做出的回答,而这后十余年来“倾盖之遇”的反复寻找、游戏风格的转变,似乎更加体现了其理念的“不变”。


二十余年来,东方仍平和而又持久地散发着活力。而这二十余年来,ZUN的思考方式也确实发了变化,其“三种身份”之间的转换与均衡也不断体现在游戏之内与游戏之外。不过同时,他仍在坚持做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事,仍在通过作品将触动与想法传递给东方爱好者,从而又“薪火相传”,产生更多优质的创作,使东方生长、拥有更为宏大的结构。ZUN创作的手与思考的心,自有其变与不变。但愿对于广大的东方爱好者来说,即使阅历、空余时间、思考方式,甚至处境、性格、立场等发生了变化,也总能有一份“不变”留存于心吧。
(完)

封面pid=54285262
画师羽々斬
(选择羽羽斩老师的作品,是因为下图中的话与这次的主题较为相符,也令我印象深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