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黄谣犯法吗?
所谓的 “造黄谣”,一般是指造谣者通过个人想象,胡编乱编有关受害者“性”方面的内容,并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虚假信息散布,比如明示或暗示受害者在从事不正当职业、私生活混乱或编造受害者的性癖好等。
我国《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和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也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造黄谣是通过诽谤的方式侵害了他人的名誉权,如果造谣者在造黄谣的过程中公开了受害人的个人信息,比如家庭住址、工作单位、姓名、联系方式等,就侵犯了受害人的隐私权。另外,如果造谣者未经同意盗用受害人照片,还将构成侵犯受害人肖像权。
除了民事责任,造黄谣者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或构成刑事犯罪。
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有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或者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行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我国《刑法》也明确规定了,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构成诽谤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当遭遇黄谣,该如何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
面对黄谣,逃避是没有用的,一定要尽快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首先,一定要记住保存证据,及时的对谣言内容、造谣者的昵称/ID、视频播放量、转发量、点赞量、自己社会评价降低、工作受影响等等进行截图或录屏,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用公证软件或者到公证处对这些证据进行公证。
其次,当发现自己被造了黄谣,我们可以要求平台删除、屏蔽相关内容,如果平台没有采取适当措施防止谣言扩撒的,也应该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另外,当发现自己被造黄谣以后,要尽快报警,由公安机关介入,及时惩治造谣者。
最后,提醒大家,在面对网络黄谣时,一定要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不要成为别有用心者伤害他人的工具,也不要做造成“雪崩”的那一片“雪花”。
散布谣言可能要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承担刑事责任。
首先侵害了他人名誉权,应该停止侵害,消除影响,严重的承担法律责任;该行为违法治安管理会受到行政处罚;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构成诽谤罪,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