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之笑,也可以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读《长安的荔枝》有感:天子之笑,也可以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大家好,我是夜月。最近读马伯庸先生的历史小说《长安的荔枝》感触良多,本期视频想跟大家交流一下读后感。我想从三个方面展开讲讲:1.人情难题大过技术难题;2.权力的罪恶;3.历史应该铭记小人物。
一、人情难题大过技术难题
主人公李善德完成从岭南采办新鲜荔枝运往长安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其实有明暗两条线,明线是解决荔枝保鲜期短但运送距离长的技术难题线,暗线是应对官场叵测人心险恶的人情难题线。然后我们会发现一件很讽刺的事:人人眼中难比登天的技术难题竟然都远不及人情难题难搞。
从接下荔枝运送任务时到获得杨国忠支持前,李善德身陷官场的各种阴险谋算当中,从一开始完不成任务,到后来拿着荔枝转运法却依然完不成任务,苦心孤诣奔忙一场还是回到了原点。
1)一开始李善德就受了上司和同僚的算计不得已接下了任务:趁着他告假不在场,就把他公推出来接荔枝运送这个烫手山芋,还篡改任务,用贴黄将荔枝“鲜”替换成了荔枝“煎”,哄骗李善德接下任务。
2)经略使对荔枝转运试验袖手旁观,不提供试验经费:因为将新鲜荔枝送到长安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何履光不想趟这趟浑水,但是又不能给人留下不尽心运送荔枝的口实,所以就只是开具了五府符牒,但并不提供最关键的钱粮。
3)暗杀李善德:等李善德苦心孤诣费尽心血把荔枝转运搞出了点眉目时,经略府又担心李善德将新鲜荔枝送到后引起圣人疑心自己,“荔枝转运之事甚至是交给岭南五府经略使的其他事,他究竟是办不成,还是不愿意办?”,所以派人暗杀李善德;
4)拿着荔枝转运法却无法说服朝廷各衙署配合转运:因为担心圣人觉得各衙署办事不得力,李善德的转运法就是打他们的脸。
5)被鱼朝恩骗走荔枝转运法试图抢功。
这些官场人心的弯弯绕绕哪里是辛辛苦苦做试验、精心测算荔枝转运法的技术难题比得上的呢?面对技术难题,李善德完全可以依仗自身的算学专长和周密细致的测算谋划来应对,暗夜烛花下满身疲惫却不敢懈怠的他伏案劳作,在纸上密密麻麻地呕心沥血,直到头晕目眩,深厚的算学积淀赋予他天才的灵感与巧思,无人注目的九品小官拼得一生志气硬是探索出令人称奇叫绝的荔枝转运之法,如此这般的神来之笔本应得到无与伦比的肯定与奖赏,可是结果呢?这个李善德视如珍宝的转运之法却无人问津,满朝廷的人对此视若无睹,无人理会李善德为得出荔枝转运之法经受了怎样的黑暗,他无数次的奔波劳累费尽心血,他甚至险些做了经略府的刀下亡魂,可是当他从技术难题中杀出一条血路时,才发现官场人情有多么波谲云诡,朝廷人心有多么叵测凉薄,面对这一团污秽乱麻,他根本无法可解、无路可逃。
好在高力士想利用他打压鱼朝恩,好在还有韩洄给他指点官场迷津“和光同尘,雨露均沾,花花轿子众人抬”,他最终还算是通过将荔枝转运之法献给杨国忠获得了宰相的支持,于绝路中搏得了一些希望。
二、权力的罪恶
我读《长安的荔枝》第二大感受就是切身感受到了权力的恶。
1)首先看看上位者手中的权力:西汉文学家刘向的《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提到秦王言“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可我倒是觉得很多时候天子一笑背后的代价也是伏尸百万、血流漂杵。
高力士向贵妃夸口家乡岭南的荔枝如何可口,贵妃想吃岭南的荔枝,玄宗想讨贵妃的欢心,仅仅为了满足上位者的口腹之欲,便不顾百姓苦厄,不惜劳民伤财,导致驿长不得不逃,村落不得不散,岭南三十亩果园全毁,多少骑手奔劳涉险,多少牧监马匹横死,多少江船桨橹折断,多少人命丧黄泉。为了天家一笑,公器私用,举全国之力供养皇家私欲,而无视对百姓的压榨剥削,谁言盛世不流血?
这件事情追根溯源要怨贵妃吗?我认为不然,贵妃起初不过是无心的感叹,只不过是如常人一般想吃一口可口的新鲜荔枝,她无从知道这件小事背后所牵扯出的巨大麻烦,所以她虽是事情起因但却不应该负首责。
这个事本质上应该怪唐玄宗,先明后暗谓之玄,玄宗前期的确是英君明主,亲手缔造了璀璨绚烂的开元盛世,可是到了后期任用李林甫、杨国忠为相,日渐昏聩;专制自大,听不进谏言,对采办岭南鲜荔枝这个荒谬的任务竟然偌大朝廷没人敢劝个“不”字;朝纲败坏、吏治腐败,生生将光明盛世作弄出安史之乱、江山凋敝的惨状。功劳政绩从来都不能成为放纵与挥霍的理由,他给江山人民带来的创伤与苦痛不是轻描淡写的一句“他只是活得太长了”就能消解的。再往根上追究,本质就在于封建帝制的腐朽制度,皇帝有私欲是人之常情,但决不能公器私用,而封建帝制却堂而皇之地赋予了他们享用公器的权柄与资格。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这种制度对权力的约束却是有限而偶然的,他依赖于统治者个人的修养与品质,仰仗于君王是否愿意受约束,并且当统治者的能力与品德不再能胜任时这个家天下的制度并不能对权力进行压制和规训、不能对统治者进行迭代更新,处于这种制度下、当君王的个人意志大过制度对权力的约束时就非常危险了,此时出个周幽王、商纣王、唐玄宗之类的也就不甚奇怪了,也怪不得历史上总不乏前期英明后期昏庸的君主了,这恐怕都是制度的必然,历史的必然。
权力滋生出的无边罪恶,由此可见一斑。不过吊诡的是,当君王滥用权力把国家搞坏时,却往往又把不得干政的后宫妃子推出来背锅,把自身的昏聩罪过都推在所谓红颜祸水身上,全无半点担当,成功时便是红颜知己,末路时倒成了祸水。可叹多少红颜成枯骨,被倾轧于封建男权之下,葬身于压迫苦海之中,被亵玩、被践踏、被污名。
2)其次再看看小人物借用权力的后果:李善德借助了杨国忠赋予的权力可以随意调动全国资源而畅行无阻,只可惜他不是权力的来源,他只不过是借用权力的一个小人物罢了,手握本不属于自己的权力终将被权力反噬。在整个荔枝转运事件中,真正真心给予过李善德实质性帮助的就是胡商苏谅和峒女阿僮这两人,可是最终受伤最大的反而是这两人,李善德凭借杨国忠的银牌可以任意调动全国资源,看似风光无限,可实际上他根本护不住朋友、护不住无辜百姓、甚至连自己都护不住,面对高高在上的宰相毫无抗衡之力,身陷朝廷的规则秉性全无招架之功,他不过是偶尔侥幸系于权力之木上的无根浮萍罢了,行使权力的他终究也落得个被权力侵蚀一空的潦倒结局。
3)我厌恶权力,希望有朝一日能人人平权:仔细剖析下权力社会的阴暗本质就会发现,发达的人占据着最好的资源,不愿将机会分给穷者,他们目睹过曾经的达官显贵在尔虞我诈中败下阵来沦为穷者,更是无比地惧怕贫穷,所以无所不用其极地滥用权力压榨穷人、聚敛财富,而普罗大众眼见权势的力量与天大的好处,其中又有多少人汲汲营营、向上攀爬,其目的就是为了攫取权力、继而任用权力压迫其他人,终于整个社会都陷入权力的恶循环中。
面对强权,普通人能做什么呢?可能很多人的回答是小人物之于强权就如螳臂当车、渺如尘埃,更多的是忍气吞声、无能为力,徒余叹息。但我却永远感动钦佩于即使世道污浊,依然清明为义的风骨与勇气,就如同李善德那般,纵使官场黑暗,也仍以一己微薄之力对抗强权,坚守自己不可逾越的底线,只为了替百姓讨一个公道,一边是攀附权贵升官发财的光明仕途,一边是因为荔枝转运而受尽压榨的无辜百姓,良心与信仰的天平倒向了后者。
我一直觉得,人之一世,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再千疮百孔的心灵,也总要有誓死也不肯苟且的一角清明。明明经历着莫大的黑暗、在无边暗夜踽踽独行,却依然心向光明,这是我能想到的最动人的身影。他们不是无知者无畏,相反他们深谙世事的恶、惨遭人心的毒,可依然选择向光而行。世人可以不这么做,但请别自以为是地笑他们痴傻天真,毕竟营营之身怎配得上清明之义?
三、历史应该铭记小人物
马伯庸先生却想从小人物的视角去审视史书上每一件大事,给历史研究与创作贡献了非常好的视角。一直以来史学太过着墨于那些大人物了,不论是贤君明主、能臣干将,还是无道昏君、乱臣贼子,不论是巾帼英雄、铁腕枭女,还是红粉佳人、冰姿才女,人们热衷于铭记那些一将功成的英雄事迹,习惯于塑造英雄,却鲜少有人去观照背后的万骨皆枯,这些小人物的事迹湮灭于历史风烟之中,消散地毫无痕迹。可是单凭个人一己之力又怎能造就浩荡的历史呢?个人英雄背后其实是无数个小人物兢兢业业、代代接力的努力,小人物才是历史创造的土壤根须,正是因为小人物奠定的厚实根基才滋养出枝头上绚烂的个人英雄。
人们崇尚在史册上铭记大人物,某种程度上其实是为了满足自身对于建功立业的想象,想象着自己也能向他们那般指点江山、纵横捭阖,可是实际上我们多数人都是小人物,只是浩瀚夜空中的一点微茫星光,但是我们不必惧怕自己的弱小,承认并悦纳自己的弱小反而是一种强大,因为纵使只是点点星光,亦能汇聚出灿烂星河。
最后,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我对读历史的看法,我认为应该带着批判的眼光去读。我从小就喜爱历史,我着迷于那些历史风烟中的人与事,我欣赏他们身上散发出的优秀品质与学识能力,我也吸取了古人留下的血泪教训,但这并不妨碍我对过去那种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压迫女性的糟粕观念有着深重的鄙夷,相反我毫不吝惜对剥削人民男尊女卑等破旧制度的严词批判。不论是读历史,还是创作历史小说,都应该有当代性/现代性,不能去遵循或宣导过去历史环境下的不良价值观,而是需要去抗争那种不良的价值观。我憧憬有朝一日,我们以及后辈能创造出众生平等、两性平等的崭新历史,道阻且长,但虽千万人吾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