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之后,摸金校尉们为何没金子可摸了?(大结局)

上一篇说到,西汉给人黄金很多的印象,主要原因并不是黄金真的很多,而是西汉直接继承了大秦搜罗的帝国境内数百年积累的全部黄金储备。再加上西汉本身稳定了100多年,人口增多,经济发展,而且首次开辟了丝绸之路,因此在贵金属方面有上百年的稳定的正收入。而且西汉的黄金储备只在王族之间和帝国最上层之间有一定的赐予和流动,因此汉代那些没被盗掘的诸侯王墓中会有较多的黄金出土。这是西汉有朝廷黄金储备的直接体现。但是西汉末年经过了王莽之乱,长安最终被赤眉军洗劫,甚至连西汉皇族的墓地都首次被盗,因此很难说西汉朝廷的黄金储备还能完好无损。不过刘秀建立起东汉,赤眉军被刘秀击败,因此西汉王朝的黄金储备可能短暂流失过,但极有可能被刘秀又很快收回来了。东汉政权重新恢复了丝绸之路。

因此东汉也可能有一定的黄金储备。不过从汉武帝之后,厚葬之风过于奢靡,比如汉武帝本身还活着的时候,就把每年国库收入的一大半都提前“存入”了茂陵的地宫中,这是有正史明确记载的。因此西汉朝廷的黄金储备相当一部分进入了皇帝和诸侯王的陵墓这是没问题的。导致东汉末年的曹操手下的摸金校尉们才能大捞一把。前面说了,黄金不会凭空熔化消失,就算是西汉的黄金储备从帝王和诸侯王的陵墓中到了曹操手里,那么也应该是在曹操等上层人士的“小金库”里。在当时社会上最多流通从陵墓中盗挖出了的五铢钱,一般的基层士兵和将领不可能直接分到黄金。黄金仍然是特殊的“上币”,而不会大量进入社会基层。也就是说,两汉的黄金储备,到了三国时代,会有一个从陵墓里面最终再次回到社会最上层手里的循环。

当然这个循环是不彻底的。也就是不是汉代的每一个有黄金储备的“陵墓”都会被曹操手下的摸金校尉们盗掘。比如曹操集团一辈子没到过的地方,江西的海昏侯墓就是这么个情况。还有埋藏比较秘密,距离曹操的活动中心比较远的诸侯王陵,比如刘胜墓和刘宽墓又是这类情况。曹操集团只能说是盗掘了大部分中原地区两汉的帝王将相的陵墓。而这些没被盗掘的西汉陵墓,也让当今的人们看到了西汉的“金光灿灿”,可以说是历史上的直接证据。当然可能还有一部分金饼并非完全都存放在两汉的陵墓中,有些是被特殊窖藏了。比如西安附近就出土过窖藏的数百个金饼。那么可以推测,到目前还没有发现的西汉陵墓和窖藏中,仍然埋藏着当年的不少黄金储备,判断仅仅这一块,应该有1到2吨的总量,不过距离推测西汉黄金储备总量的30吨左右差距明显,剩下的那28吨多到哪里去了?会不会又回到以后的各代陵墓中?

对紧接着东汉的三国,尤其是占据中原的曹魏政权来说,曹操一伙的实际人生经历,首先明白了一点,就是厚葬之风确实要不得!往自己的陵墓中大量的埋藏黄金和现金,包括五铢钱是非常不明智的愚蠢行为。很容易明白,这等于是公开号召后人去赶快盗掘自家的陵墓。曹操年轻的时候也许觉得盗墓天经地义,但是当曹操也老了的时候,终于明白“盗墓一时爽,全家XX场”的道理。因此曹操强烈要求曹丕要薄葬自己,曹丕也算是比较听话。曹操墓中确实没什么太值钱的东东,虽然曹操墓被盗过多次,但是却几乎没有什么五铢钱,更没有什么黄金制品存留到现在。大部分该用金属随葬的,也直接用了石头制品代替。而在此前的西汉高档墓中,即使反复被盗,金玉没有了,但是五铢钱还会散落得到处都是。曹操墓中没什么钱财留下,确实是薄葬了。由盗墓大王自己带头薄葬,那么此后一直到唐代,基本是主张薄葬的。

主观上提倡薄葬,实际条件也不再允许厚葬。三国之后,就是持续了接近500年的天下大乱,没有一个大统一的王朝,这样再次建立中Y黄金储备,在高层之间进行黄金流动的情况几乎不再存在。因此在魏晋南北朝这500年的古墓中,黄金已经不多见。但是黄金不在墓中,就是仍然在社会上。汉代的30吨黄金储备到底都去了哪里呢?第一种可能,南迁了!西晋永嘉之乱后,衣冠南渡,上层外逃最容易带着跑路的自然是金银细软,以黄金最容易携带,价值也最大。这种情况在近现代仍然有实例,150万两黄金跟着跑路。第二种可能,是北迁了。除了南迁,还有北迁?是的,因为永嘉之乱是五胡乱华的开始。五胡基本都来自北方,一开始并没有想入主中原。于是早期对汉魏的两京大劫掠后,往往会回到草原继续过小日子。只不过此后中原过于空虚,才有了入主内地和主动的汉化。在历史上中原的黄金进入长城以北大量消失并非只有一次。类似的情况从南北朝一直到明末。而其中黄金是最主要的劫掠目标。比如后来北宋的靖康之变,金朝从开封一次性就掠夺了黄金20万两以上,白银300万两,丝绸100万匹。白银和丝绸都会腐烂。但是黄金却是万世不烂的。北宋的1两大概是40克。

20万两就是8吨,因此可以说北宋朝廷的黄金储备等于被一网打尽并全部北上。而汉代以后,北上的黄金几乎没有再返回中原的情况,最终都神秘消失了。草原贵族下葬后不留痕迹并非从元代开始,这个习俗很早就有。因此这部分黄金,可能消失在北方草原和森林的贵族墓葬中。比如前些年偶然发现的契丹贵族墓中就有完整的金头箍出土。而元代皇族叫做黄金家族,并非从元代以后才开始叫。实际上成吉思汗的先祖已经被叫做黄金家族。成吉思汗不过是家道中落后重新崛起而已。被叫黄金家族并非只有尊贵的意思。恐怕这个家族很早就和黄金的储存、流通和交换有很直接的关系。另外东北塞外,一直有女真人有巨大黄金宝藏的传说。“四十二章经”可不仅仅是小说中的梗,最后建立大清的家族,翻译过来就是姓“金”,这和草原上的黄金家族都有那么一点类似的历史蛛丝马迹在里面。

黄金储备除了南下和北上,那么有没有可能西流了?这种可能性倒是不大,因为从丝绸之路开发伊始一直到清代鸦P大量入侵之前,东方帝国的外贸一直是正财富流入的。古代的西方没有什么有特别价值的东西可以引发东方财富的规模性外流。反倒是西方的金银币,从汉代到宋元在中原都有出土。因此在黄金财富上一直是流入的。但是在东汉之后,却发生了一件大事情,可能成为此后黄金制品的最大去处。这就是“白马西来”事件。此后各地寺庙拔地而起,最终多如牛毛。寺院最多的时候,甚至直接影响朝廷的财政收入,引发“三武灭佛”,因为大量财富和土地都被寺庙掌握了。梁武帝3次出家,每次都被巨资赎回,弄得南朝财政都亏空了,这种疯狂持续了上千年。而寺庙造像需要大量的黄金,所谓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很多人不知道给佛上金装的黄金耗费之大。瀚海狼山(匈奴狼山)住处附近前10年,

就有海外人士捐献了2亿元盖了一个不小的新寺,仅仅造像就用了6000多万元的黄金。相当于当时200多公斤黄金贴了金装。而一些著名地标,一次重修就用黄金到达了十多吨,直接动用了黄金储备。有人说,而全球各国ZF名下的黄金储备加起来不过2万吨,全球民间私人黄金加起来不过3万吨。剩下的数万吨,其实大部分都在各种庙宇里面,这话其实是很有道理的。因此汉代的30吨黄金储备,南下一批,北上一批,其余的最终恐怕大部分都被做了“金身”,导致曹操之后的摸金校尉们自然手气大不如以前。这桩历史悬案总算大致理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