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两个半小时哲学】五种时间性——开启哲学之门的钥匙

2022-04-03 19:03 作者:曼妥思椰子斯基  | 我要投稿

庸人的时间性:线性(空间化/场域化)的时间观

一种寿命观、针筒式时间观,认为宇宙也是一个更大的针筒,热寂即终结(死亡)。

过去→当下→未来

*过去:已作古的(故事)

*未来:尚未发生的(寿命)

*当下:最真实的(主体性栖息的地方)


评论:

1.预设针管的存在,把时间空间化

2.主体单向滑动,受生命/死亡的驱动,终点和起点皆是死亡



康德的时间性: 镜像的反射性的时间观

主体先验想象力的(镜面)反射赋予了事物的共时性,而主体对镜面上的内容进行直觉、范畴、综合,使事物呈现为一个整体,出现后来物理学范畴的时间(牛顿主义的绝对时间)。

无限的双重镜像:知觉的时间(先验想象力),俘获漫反射(现象中)中杂多的要素,形成关于世界的镜像;通过主体对世界的判断,世界的镜像反射到目的论时间(主体生发的时间)的镜子上,形成了主体认为的理想世界的镜像;主体再通过实践,将那个理想世界的镜像与现象世界的镜像作对照,不断地、无限地往来参照,减少对现象和理想世界的错误理解。

于是,在越来越纯净的两面镜片互相反射的纵深之中,主体不断自我推动并观照(自律),努力抵达镜面向他呈现的毫无偏私的至善(终结),最终可以实现全知、全能、至善。


*主体的时间意识/先验统觉意义上的时间:先验的直观形式、先验想象力(未符号化的离散的内容拼合为整体/同一性)

*主体的先验统觉在拉康看来是无规定性的,在康德看来里面有先验同一性之源

*与主体无关的物自体是非时间的。当主体的先验想象力把未符号化的离散的内容(物自体)拼合为整体时,就有了时间。


散漫的物自体、未符号化的杂多→(聚合到)主体的先验想象力的界面被整合成一个整体,这个东西还是尚未表象的、预处理的内容。

这些预处理的内容→(进入到)主体的直觉,从而被主体把握到。

这些被把握到的直觉→(被范畴)分类。

这些分好类的东西→(综合为)一个整体对象。


镜子式的时间

物自体周围没有镜面,一切事物信息的传递都是漫反射,它们所接收的周围事物的信息都是混乱的,物自体没有基准的对立面把握自己的同一性

当有主体的先验想象力(镜面)出现的时候,物自体在这个镜面上呈现了完整的镜像,然后都被平等地反射回去,组织起基本的共时性(对表),时间开始流动;如果没有先验想象力来对表,时间就没有一个共同的校准而不成时间。


评论:

1.没有能力反思上帝(的第一人称视角)。

2.世俗主义的路径,因为康德认为上帝那不存在对表活动,对超越性的存在来说,所有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只有主体在对表,而主体反射出的整合好了的时间化的图像的这种行动本身就是一种追求普遍(平等)必然性的实践。

3.先验统觉是空的主体性,整个过程是纯形式/机械主义的,但又有其超越性:主体不知道自己的理性之镜是否是平整的/有缺陷的,可必须假设它是平整的,时间意识是无偏私的,在无担保的情况下凭借信仰纵身一跃,主体性的维度就被打开了。

4.由于镜面时间是空对空,所以康德要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创造主体的时间性。

外在的时间性是平整的镜子,所有漫反射的东西都能迟滞在一个完整不失真的镜像/理性中,主体性要通过实践生发出自己的时间:普遍必然性/绝对律令(自律),没有超越性的原则(上帝不对表,不做担保)可以依附,只能从他那被批判过的理性对世界的体验、认知、把握,尽量减少其中的不一致性/偏私。

5. 康德实现了对时间的去空间化。现象之境会被把握成自我体验的内时间意识,本体之镜是真实外部世界,两面镜子互相嵌套,在现象之镜与本体之镜互相反射形成类空间化的纵深。这主宰了18到20世纪所有负责任的高阶知识分子对于时间的想象,但时间可以陷下去的那个场域是虚假的。




黑格尔主义的时间性:回溯性建构的时间性(没有时间)

时间来自时间的匮乏(微观的时间性/认识论上的时间),而归根结底只有实体(绝对精神)的运动,运动的模式为时间性/历史性。但两者都不存在,时间的匮乏表达对时间的否定,而运动本身也是个否定性,是转瞬即逝的幻影。实体本身不过是绝对精神运动的痕迹,绝对精神把自己实体化,可绝对精神的在运动中又自我去实体化,这样总体的运动模式就是它的(时间)历史性,因此时间是回溯性建构的产物。


*时间是差额,本质上是一种匮乏,因为缺时间所以有时间,是回溯性构建的产物,人能感觉到

*康德先验想象力那种综合能力是次要的,黑格尔的知性分析/拆解能力是首要的


「掌上的纯光」

绝对精神是实体的运动模式,运动本身就是绝对精神,可以把它是孤绝之火焰(离火)。实体的运动有其目的,它要把自己去实体化,彻底烧光自己(纯化)不留余烬。实体自焚时的光亮的火焰是主体的表象/意识体验的维度、是主体性的界面,实体自焚时烧出的东西变成灰烬,这就是剩余。


剩余指主体无条件的分解能力(知性)把实体完全肢解掉残余的杂多,这些杂多是荒谬的,要到精神性的火焰里面烧,才能烧成表象。灰烬同时也是燃料(烧不完的燃料就是灰烬)。灰烬要表象化就要烧成火焰(精神性的体验),而主体肢解出的杂多永远要多于这个表象(符号化总会有剩余,不彻底)

由于来不及烧光,必然有东西未被绝对精神扬弃,未被符号系统宰治/阉割,已经进入到主体的界面。而这个烧不透的东西,与其说是灰烬,不如说是火焰,因为火焰与灰烬是共生的关系,若有火焰这个精神性的维度,必然要有僵死的物质性灰烬的剩余,这两种力量对抗。


为什么总是烧得不彻底?

因为符号化本身需要一些东西作为载体,符号化运动永远是由不能被符号化的剩余所支撑的:火焰的燃烧要由灰烬支持,因此火焰燃烧的唯一目的是为了遮蔽不可焚烧的剩余。而所有符号化都要建构僵死的,没来由的一套秩序,它的唯一目的是为了遮蔽灰烬。

火焰本质是灰烬的影子,所以火焰不是光亮的东西,它是遮蔽性的东西,事物进入到符号系统不是被澄清的、光亮的,而是被某种可体验/感知/光亮遮蔽的,这让秩序可以整顿的那个基准点没有办法成为秩序本身,基准点会把自己隐匿起来。


时间的感觉

当实体穿过筛状的符号学网络,有的形状与空隙(符号学位置)正好差不多,于是它们穿过并激活符号学位置(具有可读性)然后注册到记忆中,并塑造了过去的形态,如同原本没有形状的泥巴进入绞肉机过筛后被塑造成砖头;有的比较小,不易察觉地穿过符号学盲区未被发现,不会引起人的体验,这是符号学原初压抑,不然人就炸了;有的比较大,挤压挡板形成阻滞力,给人带来时间的迟滞感(足够明显的话会变成客体),要花费时间才能让它展开自己(读书就是冲击符号学位置的过程)。


补充:

1.完美的主体:由于主体性具有分解力量而不是整合力量,一切事物刹那间会被主体全部拆解掉,事物又瞬间自我拼合,拒绝主体的彻底分解。 所以,如果主体能做到把一切烧光,就能知道每一个微观粒子运行的基本秩序和纯化的精神秩序,具有全知全能,操纵因果链条的威力。


2.极端的黑格尔摆烂主义者:与其说有个超越/多出的主体主动烧这些东西,不如说实体自己在烧自己,所以我们什么都不用干,看它自焚就可以了。一般人们认为主体是个胃,要吸收一切,黑格尔说不要擅自汲取营养,这样容易把自己撑死,主体是直肠,应该边吃边拉,要让实体在主体的界面上展现它自己,让直肠自己拉出一个胃。




海德格尔的时间性:存在者绽出的时间观

事物并不存在于一个预先设置好的时间背景中,事物的存在就是一种新的时间性的绽开;或者说,事物并不在一个预先设置好的场中涌现,而是这个场/背景性本身的涌现,自己给出自己。


*海德格尔的时间是宏观时间,是历史性、超时间性的


*人(此在)居住于不同的本体论视域之中,每一种时间性都要在本体论视域中绽开,可以通过语言来实现


*这种时间性本质上是存在者之存在,存在绽开的过程中的机制与格律,就是存在本身自己组织本体化的本体论


*苏柏亚三人及之后的经院哲学,陷入暴力,使存在者遮蔽存在、遗忘了存在,仅限于僵死的存在者,把动词(存在)当名词(存在者),把时间空间化形成线性时间,将万事万物都放置在场内,导致在场的暴力,于是回归前苏格拉底的本体论: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等


*虚无 不与 存在者 对立,虚无是自带体系的东西自己涌现出来的根基,无 本身 无 着(动词),无这个东西也有自己的时间性,就是它拒绝给出时间,或者说它把时间化的场域作为赠礼送给大家:你们去决定什么是什么


补充:

1.海德格尔微观时间很拉

2.海德格尔误解康德

3.不同时间点的主体之间的关系是纵向主体间性,如果它们要进行对话(十年前的你和现在的你对话),应该要有场和因果链的本体性架构。




精神分析的时间性:时间即创伤

未来和过去可以合并叫做当下,作为一个前线;过去是逃兵,未来是指挥官。人把握的不是未来,而是符号化的指望,美好的期盼。一切早已抵达,但还未曾交锋,主体一定要参与其中,因为主体本身就是交锋的前线,其内的驱力对抗不断冲撞着固有的符号系统,主体突破语言的界限,于循环中返身自视,粉碎概念并尝试集合成完善的体系,回溯性地把握理念的运动,在碎裂之处自我解放。这是以创伤为核心去把握主体性、把握时间,所以精神分析的时间性是,时间等于创伤。



无意识是非时间的

无意识不是背景性的(不是冰山理论说的那样),无意识是混乱的、本能的,由死亡驱力构成的,是神经生理学自动脚本组(无脑循环的)。

无意识为了维持自身循环,它会回溯性地篡改从意识滑进无意识的东西,回溯性地篡改记忆,预先设定你的感知模式。这种无限循环有内在的缺陷,它内在是敞开的,体现为爱欲的维度,每个人都有菲勒斯符号系统,它决定了你的性认同、自我意识人称化体验、道德和享乐的维度、身体性的把握、创伤性的把握……决定了人整个内在意识的基本结构是性化的。


*无意识是无时间性的,但它是历史性的,因为它的运动本身是整个现实世界的历史运动,只不过不以时间性计时,没有中立的中介给它计时。



无意识和意识是同一种东西的不同侧面

无意识会向外部敞开去感受具体事物,当发现有不一致性扰动了它的自动运行,也就是说出bug的时候,就会有意识的产生并去Debugger,意识清醒的状态(头脑澄明宁静)代表着无意识的压抑。也就是说,无意识和意识是同一种东西的不同侧面。

你的直观与概念和思维活动都会调用符号系统,调用是在进行Debugger——它的铺设出了问题,不能自己无脑循环了。感知一个东西首先经过无意识(神经结构脚本组),无意识总是兜不住它(总是来不及),于是意识要摆出来兜它,也就是说需要你的第一人称意识帮助它,绕过阻碍它的异质性他者。因为人的神经生理学结构有一个创伤性的、开放性的结构,即语言,语言中有大量的符号学空位是未定义的,需要你去面对异质性他者时填补这些空位,不停地要去操作。所以,人是被语言寄生的。


无意识机制的互相冲突;未被粉碎的逃逸者

未明子和拉康认为可以把黑格尔的时间性模型弗洛伊德“无意识是非时间的”判断结合,

把主体性结构进一步消解,用黑格尔的比喻,主体性是一个分解性的筛子,实体在通过的时候会被它筛析,变成一些混乱的杂多,混乱的杂多来不及被符号系统符号化,在这两者之间有个时间差。但由于黑格尔的时代局限性,他在使用概念的时候把这当成鲜活的、本体性的东西。

在精神分析中,主体并不是筛网,只存在杂多(不可数的多),这些杂多在有限性的场域内;实体也并不是一坨实体,加之主体性作它的界面,实体本身即无意识。在实体内部有大量的自循环机制(死亡驱力),这些自循环彼此有大量的冲突与短路,因为每一个死亡驱力都在实体中混乱且霸道地通过循环运动维持它自身,在自循环发生相互冲突的地方会碎开变成一个洞,形成小的循环(二阶循环,比如一些概念我们可以通过加倍的方式获得二阶的概念,否定之否定什么的)。

举个栗子,相当于一个沙漏,沙漏的周围和里面都是大石块(杂多?),而大石块是小石块卡在一起形成的,沙漏里有许多循环的、概念的冲突把大石给挤碎了,变成二阶的、高阶的概念与小的循环,从沙漏中漏过去(运用黑格尔的主体分析能力,也就是实体的自我分解机制)运动起来,被当下化(?)

这种通过性运动本身是更紧要的时间,是不同循环中碎裂、分解的机制。时间不是黑格尔式迟滞的(实体化的),时间通过碎裂实现空洞化,但空洞也不存在,只是来说明其中小的高阶循环通过得更快——精神分析不擅长做时间性理论,如果要理论的话要借助诡异的初阶拓扑学结构,拉康试图借助拓扑学探索主体性(本体论),遵循伦理学而不是逻辑学,所以拉康用莫比乌斯环来说明,那些小的循环小到一定程度后就逃逸到符号系统的背面去,变成前符号化的,未曾当下化的未来/过去,依然作为时间化的无意识在场。具体讲的话就是意识形态里被压抑的东西,被整个话语体系遮蔽的东西,如资本、女性性这些东西。


*时间性不是意识独有的(只存在于意识维度),而是概念运动本身具有它的时间性,概念运动所遵循的时间性/历史性,就是数学,数学结构的精细与复杂就是一种时间性。

回溯性地拯救过去

因此,我们说未来比过去有优先性,是未来决定过去,因为过去并不是一个场域,可以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不存在作为一个实体性场域的过去,不存在名词意义上的过去,但是存在作为一个过去分词的过去,它从洞里漏进去,没有对大石块小石块之间的通道产生影响,然后按照莫比乌斯环的结构,漏到反面去,没被符号化地把握,重新成为新的未来——它就是未来,从没有来过,没有进入过意识,如果它能够无限地漏下去,循环起来,它是不会被意识体验到的。

而历史,是实体的循环和互相干涉后所整理出的,与其说他是历史,不如说是不同的大块冲撞时形成的通道/格局,这些变化的格局放到一块就是历史。历史就是路径的可采用性:哪些路走得通,那些路走不通;历史不是一个垃圾堆、没有一个场域在那边,所有的东西都会沉淀到历史中。

历史会被回溯性地拯救,在这个意义上说,未来优先于过去。



*仅供参考

【两个半小时哲学】五种时间性——开启哲学之门的钥匙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