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爱欲》读后感

这本书买来放在床头已经很久,原版比较贵,所以买的是影印版,小小一本,以为挺快读完,没想到由于印刷质量和心情起伏,看了第一章节就看不进去,搁置到暑假才看完,这也给我一个启示:对我来说,书桌和床不能在同一个房间。

作者把爱分为真理之爱、神圣之爱、尘世之爱。读的过程中,常常有这样的收获,并把它与现实的一些行为联系起来:古希腊人们追求真理之爱,是为了抵抗死亡,追求永恒。而古希腊人认为真理之爱只存在于年长男子教育、传授知识给年轻男子,这才是真正的爱,不朽的爱。而尘世男女之间缔结婚姻的爱是次等的,无法永恒。这让我想到了《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里面奥利弗在读一本哲学书,埃利奥在等他的过程中,曾经拿起这本书来看。奥利弗在埃利奥成长过程中充当着引领者和传授者的角色,正和古希腊人的真理之爱相像。
第二点是薄伽丘对尘世之爱的更新,从但丁和彼特拉克纯粹的精神性男女之爱发展到肉体之爱,爱欲促使人们做出种种行动,而性就是爱欲的核心,爱就是此时此刻的快乐。薄伽丘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通过沉浸在爱欲故事、爱欲情景、爱欲感受中来遗忘、忽视、抚慰、逃避死亡。这让我想到一些影视作品和歌曲,通篇在赤裸裸地写性和爱欲,这追求的是当下的快乐。
到了十七世纪,倡导理性的科学家开始用科学的方法分析爱欲,尝试普遍性地去理解爱,定义爱。爱成了几种激情之一,斯宾诺莎更是打破了爱是永恒不变的观点,认为爱是流动的,易变的。
在爱欲的政治这一章中,黑格尔认为爱确定了一种主体的诞生。恋人双方在“我爱你”的彼此应答中得到了相互承认,在这个时候,主奴关系、等级关系、支配关系、权力关系和差异关系才真正被消除。同时,这种相互承认实质上是合二为一,一个主体放弃并否定自己的独立意识和存在,把自己抛射给另一个性别不同的个体,这是爱的利他色彩。而拉康则相反,他认为爱是利己之爱,他爱是通向自爱的桥梁,爱就是爱对方的缺点,爱对方所缺乏的,而不是对方所拥有的。爱者可以作为对方的主体,控制和操纵对方,从而建立一个新的掌控和臣服关系,最终让自己作为主人去爱而被承认。自此,爱通向了自我确证和自爱。戴老师常常提到拉康,甚至有句话“强烈的他恋实质是自恋”,让人不解,也让人警醒。而今天,汪老师这段话终于让我明白拉康的他爱为什么是自爱。当下影视作品和网络中常常出现救赎文学,乐于男主拯救女主,或者是女主拯救男主,双向救赎、治愈等等这些词汇,背后无不折射出一种深深的自恋。列维纳斯则是提出了“抚爱”,就是温柔羞涩的触碰,抚爱是主动地屈从于对方,服从于他者,对他者的绝对尊重,通过爱让他人变为主人。与黑格尔相同,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结合,克服孤独的途径,爱是主动给予和奉献。不同的是,弗洛姆认为这种结合是动态的、积累的、增长的,不牺牲个性。与黑格尔、弗洛姆合二为一的结合不同,巴迪欧认为爱的结合是一分为二,爱上一个人,不是让自己缩小,而是让自己扩大,一个人用两个人的视角、两种方式去看待世界。
看完这本书,通过对爱欲谱系的梳理,感觉对爱欲这个概念了解更多,原来我们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爱欲观念如此不同,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源流。什么是爱?为什么我们需要爱?不同的观念让我们遇到了不同的人,又失去了一些人。明知看了这本书,是自讨苦吃,不如做个糊涂的人,可是终究抵不过好奇心,更觉得世界上还有专门研究爱欲的人存在,又憨又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