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中的戏曲记忆】邀您走进——评剧电影《小姑贤》
【银幕中的戏曲记忆】邀您走进——评剧电影《小姑贤》
https://mp.weixin.qq.com/s/2gx8ZgAMMxGE-6Oytctarw
梨园乡韵
《银幕中的戏曲记忆》
戏曲在中国百姓文艺中悠久而成熟
电影是依靠现代工业技术形成的大众娱乐
20世纪初期电影刚刚从西方传入中国
东西方的大众文艺也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银幕上的戏曲记忆由此诞生
或许,您曾被大银幕上那动人的传奇
脍炙人口的唱腔深深打动
某些戏曲电影至今依然影响着我们的审美
占据着我们的艺术回忆
今天我们邀您重温那些经典片段
去探寻,当年的震撼是否还在您心中萦绕
没有半点衰减呢?
评剧电影《小姑贤》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我国戏曲电影艺术趋于成熟的时期。新中国诞生后,百废俱兴,在大规模恢复国家经济的同时,在文化战线对旧文艺进行改革,特别是对和广大群众有密切联系的各种地方戏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全面深入的“澄清舞台形象”的改革活动。

1950 年底,文化部召开了全国戏曲工作会议,进一步将戏曲改革引向深入发展。1951 年 1月,又以周恩来总理的名义,发布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同时《人民日报》发表了“重视戏曲改革工作”的社论、经过几年时间深入细致的审查剧目,修改剧本,并对地方戏曲普遍地加以挖掘、改革、发展,并鼓励各种戏曲自由竞赛,促成了戏曲艺术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崭新局面。

在此基础上,文化部于1952 年 10 月至11 月间举行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展览了几十种戏曲剧种的百个剧目。其规模之大,在中国戏曲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次会演,是一次历史性的戏曲改革成就的大检阅;也是各地方剧种第一次会聚在一起互相观摩、互相学习、自由竞赛、促进发展的大好机会。会演并对优秀剧目和表演进行了评奖,进一步推动了全国戏曲的空前繁荣和发展。

在这之后,各省又相继举行了地方性的戏曲会演,各种剧种像雨后春笋一样,在戏曲艺术的大花园里发芽、开花。例如在1954 年 10 月举行的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就有 35个剧种的158 个剧目参加了演出。同时,文化部又于1956 年 4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了普遍的剧目整理、挖掘工作。全国各地竟发掘出 51867个剧目。这是有史以来,我国第一次群众性的大规模的对戏曲遗产的挖掘和清理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在这种形势下,我国戏曲舞台呈现出空前的一派百花争妍的繁荣局面,从而也带动了戏曲电影的飞跃发展,使 50 年代中后期至 60年代前半期这 10 年间,成为我国戏曲电影最繁荣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共摄制了 90部左右的戏曲片。

评剧《小姑贤》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拍摄的第一部戏曲电影艺术片。拍摄于1953年,这出戏是晏甬根据传统剧目并参考定县秧歌改编。是一出十分耐看的传统喜剧。这个剧目于1953年由东北评剧实验剧团首演于沈阳,由徐菊敏、韩少云、菊桂芳、张忠义主演。同年获东北区第一届戏剧、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演出奖。这出戏借讲述家庭故事宣扬社会新风尚,虽影响不大,却是新中国戏曲电影的开篇之作。

评剧《小姑贤》讲述:姚氏25岁就守寡,她含辛茹苦地将一儿一女抚养成人。女儿英英生来聪明伶俐,儿子继盂十分孝顺。继孟娶妻之后,夫妇感情很好。而带有封建思想的姚氏对此很不欢喜。姚氏非常偏心爱女儿就像掌上明珠,对媳妇却视为眼中钉,常常无事生非地打骂媳妇。女儿英英为此感到不平,巧妙保护嫂嫂,并以自身为例劝说母亲。从此以后,姚氏不再挑媳妇的毛病了,这个家庭婆媳和睦,幸福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