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有感——拉丁美洲的孤独与反抗

从去年十月到现在终于在学校看完了《百年孤独》(包括线上和寒假时书在学校),本书作为少有的凭课文选段就能吸引我看整本书的作品,不管是其文字和文体还是其背后生动可信的现实都很令人深思。
本书的翻译很有特色,译者针对句子划分了很多韵律,使其读起来非常顺畅且荡气回肠,语言厚重平静且画面感强,有种庄严肃穆的上帝视角。虽然有不少人批评不符合中文语法,但其文学性和读后带来的震撼性远超其他译本,将原著的效果很好地传达出来。当然,这也离不开作者本身就很出色的文学造诣。
马孔多的历史是一个圈,是无意义的循环,其反映的却是拉丁美洲进入近代后五百多年的历史。从吉卜赛人的到来使闭塞的马孔多接收到了先进的文明,到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领导的战争(哥伦比亚千日战争),到杰克·布朗在马孔多建立的香蕉公司(美国在拉丁美洲的联合果品公司)对马孔多的改变和对工人的剥削,到香蕉公司对罢工工人的3000人大屠杀,其反映的都是拉丁美洲被世界发现后被剥削改变的孤独的历史。 孤独充斥在本书的各个部分中,充斥在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自我封闭、很少交流的孤独感中,充斥在奥雷里亚诺与阿尔卡蒂奥这两个决定性格迥异的名字的循环中。书中人物对这种孤独进行过失败的反抗,无论是家族的顶梁柱乌尔苏拉努力维持生活的稳定,还是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发起的战争,还是阿玛兰妲·乌尔苏拉给自己的孩子起名叫罗德里戈而不叫奥雷里亚诺,他们都在与孤独对抗,但他们最终无法逃脱孤独而与孤独融为一体,比如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晚年反复熔铸小金鱼、阿玛兰妲反复拆和织制作寿衣。孤独和这片土地上的每个人交织在一起,因为孤独已经成了马孔多即拉丁美洲的属性,不被人理解和接受。加斯通尝试以棕榈油产业的外来文明融入马孔多,但随着加斯通在马孔多的逐渐无聊和格格不入,最后他创业的梦想破灭,返回欧洲,这标志马孔多无法融入外界文明,也标志着拉丁美洲无法摆脱孤独。同时,失眠症带来的失忆预示着本土文明的变化与丧失、人们逐渐忘掉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和被香蕉公司屠杀的3000人预示着人们对历史的遗忘,孤独与遗忘使马孔多最后随风消逝而去,永不出现。
“马孔多没发生过任何事,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这是一座幸福的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