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点击查询复试时老师的精神状态。

2023-03-19 17:48 作者:秃头研究所新传考研  | 我要投稿


◼️ “请这位同学进行自我介绍。”


◼️ 各位老师上午好,我叫xx,来自xx之城xx,目前就读于xx大学的xx专业。非常荣幸今天有机会能站在各位老师面前介绍我自己,我曾经无数次想象这个画面,而今天终于有幸实现,以下我将从xx、xx、xx三个关键词(方面)介绍我自己。首先,我与新传的故事开始于我的校内外实践。我曾经担任校园新媒体中心主任,在校期间编辑发布过稿件100余篇,也策划筹备过一系列学院活动;后来,我有先后在xx地方电视台、xx互联网公司担任实习记者编辑,在这个过程中深切的感受到了新传的魅力,也正是从那时起,学习新传成为我的目标之一。其次,为了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我也参与主持了《xxx背景下关于xxx的策略性分析》创新项目并获得了省市立项,在此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具备一定的学术能力,而后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我又采用了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撰写了《xxxx》论文,也同时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最后,我想用钱刚老师的一句话总结:新闻是是活泼的人从事的严谨事业,炽热的人肩负的冷静使命,浪漫的人从事的艰辛劳作”,我想正是这实践和部分科研经历让我意识到成为名研究生,接受系统化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也是这不变的理想支持我今天站在各位老师面前。如有机会进入贵校学习,我一定会认真完成可课堂学习,同时对xx方向的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传播研究生。


◼️ “你刚刚提到你进行过xxx的大创项目研究,能详细的聊聊这个项目吗?你在其中承担了哪些工作?有哪些收获?”


◼️ “谢谢老师题目。这个项目是我基于xx的背景,和组员一起对xx进行研究后,一起走访和调查了xx,并得出的当下xxx的问题与xx的原因密不可分这一结论。我主要负责撰写前期的数据收集和后期的文本撰写工作,


◼️ “Introduce a professional book you have recently read.”


◼️ Sorry professor,I can't catch you,could you please repeat it again/对不起花花,我还没有准备过这个问题,可以换一个吗?


◼️ “Describe your greatest strength and weaknesses.”


◼️ Emm,My strength is hardworking and good time managment,my weaknesses is I always be nervous when I need to talk before people like this,so sorry professor,I really nervous now.


◼️ “接下来进行专业课演讲,你将听到两道题,请你任选一道题作答,你有一分钟的准备时间和三分钟的回答时间:第一道题,谈谈媒体融合对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意义;第二道题,阐述一篇你最近印象深刻的新闻作品;思考结束后直接作答。”


◼️ 三百个人,在复试的镜头里,说着一摸一样的句子,成为了一摸一样的研究生。

◾️03/18/Sat.


在過去的一整周里。

@TuTouSuo™️


蓝色的腾讯会议,四四方方的电脑屏幕,一个又一个踌躇的、紧张的、压抑的、焦虑的、兴奋的灵魂——被编了码,打上了学校和分数的标签,排着队等待着一头扎入屏幕里,把自己的四年与理想浓缩成几段删删减减的文字,对着我背出精心准备的自我介绍。


这就是面试,一次机械的、重复的、相似的、复制的、但又独特的,随机的、意外的体验:


进行了无数次进行隔着屏幕的赛博挥手,至少说了上百遍的“experience”与“没事,不要紧张”,听到了数十种校园媒体的不同称呼方式,把关于ChatGPT的关键词反复咀嚼,又把“挺不错的,英语要加加油”晋升成为五天说过最多的话。同时我也遇见了十多种表达自己要调剂的方式,或平淡或沮丧或无所谓,更多的,是在叫号之后毫无动静的复试教室——没有人,没有人来,又一个人放弃了模拟面试的机会,不知道是因为又是错过了,还是不再需要了。


麻木,在经历了五天面试,每天10个小时之后,我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自己。

屏幕那边正襟危坐的你说出“以下我将从三个关键词介绍自己”的时候,我心中闪现的关键词与她的表述别无二致;当镜头里的你攥紧了双手嗯嗯啊啊的半天也蹦不出一个英语单词时,一句完整的甚至听了无数遍的句子已经在我的脑海里完成了接下来全部的对话。我大多数时候都会看着屏幕里的你,但也不可避免会偶尔有几秒钟的走神——我经历过几次在走神后忽然被你的答案吸引再度开始专注的经历,但这样的次数在五天里也寥寥无几的少——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但真诚的讲述着过往,回答着问题。


其实那一刻我想我能够理解批卷老师看到无数相似答案时的无奈,也能理解复试老师在面试排在后位的同学时的筋疲力尽:因为一切都如此相似又如此平淡,短短的几分钟根本难以觉察到一个有趣的灵魂是如何跳动的,剩下的只能是机械般的:“下一个、下一个、下一个”。


而麻木的背后,是「同质化」。

相似的自我介绍、相似的经历、相似的奖项、相似的回答、相似的专业课演讲、相似的理想。我曾经以为人和人的差异是如此明显,而现在我却意识到,只要这个基数足够大,人与人之间是如此相似:正是这样的相似让地球足以离了谁都转,也正是这样的相似引发了高度的内卷——当基本的个人经历都差不了太多的情况下,能卷的就只有专业课演讲和英语表达;要是连英语和专业课都不相上下,那就再一次只能回去卷本科和本科实践——复试可能本没有本科优待或经历加分,卷着卷着就有了。


因为同质化和麻木,会极大的削弱人的情绪感知机制:纵使任何一个老师都知道自己笔下的分数可能会决定一个人的人生,但当无数的人生都赤裸的呈现在他面前等着被打分的时候,人文主义理解与共情就会磨灭在工具主义的评分标准和残忍的横向对比中。


越同质、越对比、越麻木。怎么办呢?

®


◼️ 细节加分:面试礼仪问题

@TuTouSuo/Monsters


1、身体无意识的、自己无法察觉到的左右或前后晃动,线下复试则表现为明显的局促感、坐立难安和双手不知道放在哪里的紧张感——晃动意味着紧张、不安和讲话时的不良习惯,会给老师带来极大的不舒适和晃眼的感觉,因此希望大家可以有意识的端坐在老师面前(不要僵硬的撑着身体,但也不要瘫坐成一团)。

2、端坐不是僵坐:晃动的另一个极端,是双手放在胸前的僵坐,似乎全身上下在活动的只有眨巴的眼睛和开合的嘴唇,除此之外每一块肌肉都牢牢的固定在原来的地方——这样的方式会徒增自己的紧张感,也会让老师莫名的无法放松,僵住的不仅是你的肌肉,还有复试的氛围。


3、到处乱看的眼睛:人在背诵或者是思考问题的时候,的确会有下意识的向上或者向下看的表情,但向上看像是翻白眼,向下看像是在看是不自信,左右看则表现的更为不美观。因此复试里最严苛的要求之一,就是希望大家始终盯着老师,并保持适当的眼神交流和互动。


4、一些不伤大雅但整体不雅的小动作:摸头发、摸鼻子、揉眼睛、挠头、叹气、发出嗤笑、发出奇怪的声音、夸张的表情——每一个动作都是一次老师不满意的叠加,一两次没关系,次数多了自然就减分了。


5、无意识的说出一些「没有礼貌」的话,比如在提及自己实习的时候下意识的表达了「并没有学到什么」,在提及自己本科的时候言语中存在「很一般的院校」,在提及报考院校的时候用「选你学校」,或者说道新传时说「内卷之王」这样的表述。虽然整体上并不是致命的问题,但随意的口语里往往暴露的是真实的心态,也是老师会捕捉到的重要细节。


6、在老师话没有说完前抢先回答:一定要等老师的问题全部问完之后再作答或者提问,文科类老师的语速通常比较慢,一定要等老师的问题或者发言全部结束,才考虑进行作答。

®


◼️ 千篇一律的自我介绍

@TuTouSuo/Monsters


1、用一句有些伤人的话,可能让我的siri来念自我介绍,都会更有感情一些些——自我介绍是自己的感情,是自己的人生,你可以用一成不变的声音念你获得了多少奖学金,但如果你还用同样的声音念新闻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理想,是月亮与六便士里难得的皎洁时,还用这样的声音,就未免有些不适合——背诵的全篇毫无波澜,流畅的没有任何感情,匀速的仿佛机器,这是自我介绍的大忌。一定要交流,眼神、重音、肢体的交流。


2、自我介绍全篇听完没有任何的「提问点」,优秀的学习成绩、校园媒体的实践经历、对新闻业的热爱和选择读研的理由——一段毫无亮点的自我介绍基本上就是由以上几个部分组成。一般而言,老师对你的「本科成绩」「校园媒体推文」和「热爱」没有任何兴趣,老师有兴趣的是「毕业论文选题」「有趣或者独特的实习」「科研经历」「意向研究方向」「读研规划」等内容,所以如果你的自我介绍也平淡到毫无提问点,那么你可以适当的删减成绩或者校园媒体,补充上我上述说的几部分内容。


3、塞了大堆大堆大堆东西让老师无处下嘴的自我介绍:作为上述自我介绍的另一个极端,另一类自我介绍因为过去的经历过于丰富,而习惯于把自己所有的项目、实践全部塞在一起,一串听下来大概能有个七八个经历,老师记也记不住,问也不知道问哪一个,可能最后反而会忽略掉你想要重点展示的内容,或者留下了个「很多经历但就那么回事」的学生,这么一个印象。


4、一摸一样的中英文自我介绍:很多院校会要求学生在同一场考试中进行中文和英文自我介绍,而绝大多数被次要求的学生都是率先完成了中文自我介绍的撰写,并直接将其翻译为英文版并背诵。这点在逻辑上并没有问题,但在情感上,复试仅仅只留给了你十分钟左右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时间,最后却因为中英双语的缘故而导致有四分钟的内容是完全一致的,这就完全没有把握好机会。我建议大家可以再准备一份英文自我介绍,是对中文自我介绍中某些经历的细节刻画(如实习中的某个印象深刻的瞬间)、或者是与自己相关的考研问题(为什么跨考或为什么考这个学校)等——在同一场考试中,就能多元化的进行自我展示。

5、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自我介绍开头:


“2021年,我坐在地铁上时,对面地铁车厢里正在播放的广告是我制作的,很难形容那一刻自己的心情,纵使整个车厢里的人都在自顾自的忙碌,但我依然永远忘不了那一刻属于我的成就感...”


“我出生在邵飘萍老师的故乡,他的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在故乡的文化中滋养了我的成长,深深记住这句话的我在整个大学期间都以此为座右铭,组织了两次重要的新闻与传播学术与社会实践...”

“我出生在小镇,是不折不扣的小镇做题家,今天有幸站在这里,这可能是做题的结果,但我觉得做题并没有错,相反做题可能是我能不断地触碰更大世界的方法:我就读于xxx院校xx专业...”

®


◼️ 语无伦次的专业课演讲

@TuTouSuo/Monsters


1、审题不认真,答错题者大有人在。题目问「谈谈你印象深刻的新闻作品」,回答的是最近的新闻;题目是问网络暴力的治理措施,答的是网络暴力的危害——专业课演讲的时候,请一定向老师确认一遍题目的要求再开始作答,以保证自己不会因为走题而大量失分。


2、回答专业课问题原地兜兜转转绕圈子,一个概念换了三四种表达方式,前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终于在兜了几个圈子后灵感乍现,开始找到感觉进入状态说一些更有价值的内容,很可惜时间已经耗尽,最后老师只能是无奈的听你把「网络治理」的概念用差不多的方式和颠倒的语序重复了3遍。面对这种情况,正常情况下,讲完概念如果还没有想好接下来的框架和内容,可以先举一个例子,在描述现象或者例子的时候,寻找灵感和框架——总比一味的绕同一句话要好得多。


3、完全完全套路的模版,没事就是政府媒体与个人:不管是网络暴力,还是网络治理,甚至连国际传播和ChatGPT,都能套上个政府要好好监管,媒体要积极履行专业主义,个人要提升数字素养——在过去五天,上述这串答案我至少听的超过了30遍,没有一丝扣题,没有一丝案例,没有一丝思考,脱口而出的措施让老师只能微笑着鼓励你继续。实际上,在复试口语中,就算是5w框架,也要比多主体框架来的好得多,更何况还有宏中微的社会、新闻业和个体——而且最好的方式,是在概念之后清晰的说出你的框架,并且在每一部分的开头,说明白你这段的「框架关键词」,提示老师你的思路。


4、热点内容全文没有一个案例,全靠自己一腔口语化的表达硬撑:回答理论可以没有案例,回答传统文化的互联网传播、短视频、直播带货都没有一个案例我真的得说no!热点问题实际上也是考察你对社会的观察,你在自我介绍里口口声声说着新传是你观察社会的镜子,给你观察社会的时候,这面镜子上就蒙上了大雾。


5、语速特别特别慢/特别特别快:语速特别慢的,五分钟过去了,只讲了两个点,老师听的低头玩起了手机,计时员听的怀疑自己的手表——因此语速特别慢的同学一定要学会精简和凝练,语速无法改变,但内容还可以修正,用概括能力解决长篇累牍,是语速慢的同学最佳的方式。语速快的同学最大的问题在于老师会听不清,或者还没听明白就结束了——具体可以参考我偶尔的讲话方式,这种情况下老师相对也会失去耐心,因此建议语速快的同学,一定要在全文的最后进行总结概括,用「因此,在xxx、xxx(框架)角度,我认为xxxx」,帮老师也进行一次重新梳理。


6、拒绝同质化最好的方法,就是「简单互动」和「结合自己的生活」:


所谓简单互动,并不是提问老师(永远不要提问老师或者询问老师),而是进行一些互动性表达,如:“或许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未来的场景:每个人都躺在元宇宙构建出来的“茧“中,靠着数据线活在虚拟的世界中。虚拟的世界有无限的可能性,但虚拟世界某种意义上是建构在算法与技术之中的——一方面,元宇宙作为一种新技术,的确对新闻业和人类的未来多有裨益,但另一方面无限带来的未知更为可怕。”


所谓结合自己的生活,则是把所有宏观的问题落到自己生活中,今天一位姐妹回答的视频化社会的影响,其中一个段落让我印象非常深刻:“视频化社会作为一种宏观的社会新样态,也密切的落于时代中每个人的生活中。在中国这种含蓄性亲缘关系的社会中,直白的视频或许是一些说不出口的感情最好的表达:我很少与我的父亲交流,但他却总是会给我发他刷到的小视频,有的是关于天冷预防感冒、有的是关于亲情的小段子和调侃——我时常觉得,这一条一条的视频里,藏着的就是父亲难以表达,但真实的爱。”

®


◼️ My English is not good

@TuTouSuo/Monsters


1、一上来自降身份,说我英语不好,老师不喜欢这么不自信的学生,也无故耽误时间。还有讲到一半突然卡壳,不去想下一句该怎么说,而是莫名冒出一句「my English is poor」,这样并不会帮你想起下一句,甚至还会打断你的整体思路。


2、pardon不能超过三遍,第三遍听到关键词就大胆的说吧,就算说错了也比不说要强很多。
3、绝对,绝对不许和老师说「老师,我不会」「老师,可以换个问题吗」「老师,这个问题我没有想过」。任何时候,这都绝对不利于你的总分。
4、千万不要把那些万能卑微道歉随便用——今天我问「你的优点和缺点」,那个姐妹回我「老师,对这个问题我的理解尚且有限,我可能得再多读读书,再来回答你这个问题」:书中什么都有,唯独没有你的优点和缺点,老师无语凝咽,你分数归零。

®


◼️ 写在最后

@TuTouSuo/Monsters


去年的模拟面试总结推送里我写了一件面试中的真实故事,号炸了故事也没了,今天补充在这里,希望它可以一直作为秃头所的一部分,存在在赛博空间里:
昨晚十点,在我连续面试了15个小时,大脑停止运作,眼神几近呆滞时,一位妹妹在回答「短视频对内容生态的改变」时忽然掩面掉下了眼泪:

“花花,我可以就到这里吗?“
“怎么啦?““我真的说不下去了。“
“不说的挺好的吗,是紧张吗?“


“我感觉什么都不会,大脑现在一片空白,而且分数也很低,不想去b区,但我真的好想读书啊,这是我第二次考了,我真的好想读书啊。我说不下去了,我们能不能就到这里。“


屏幕里垂头抹眼泪的小女孩,错位般的把过去十多天里我不段用文字、用想象企图共情的那种关于「失败」和「不甘」的情绪具像化成了一个坐在电脑前不愿意再抬一下头的小孩,身后是宿舍的床帘隔断出的一个小小的隐蔽空间,但也就是这一方台灯投下的阴影里,堆放着大摞大摞的课本,数以万字的笔记,和一个年轻人全部的低谷与无法言说的挫败。

后来小女孩独自退出了腾讯会议,留下我和负责管理报号的曲率呆在没有一点声音的会议室里,不知道是谁先叹了一口气,群里的报号依然在继续,下一个面试者可能已经在调试设备,三分钟前凝聚的情绪在叹息里消散成了再无人问津的个人悲伤——也许那个女孩依然缩在阴影里呜咽,而床帘外面的社会依然在下一个、下一个、下一个中,吧失败者剔除出去,把优胜者纳入体系。

下一个,下一个,下一个。

下一个有出色的经历和一般的英语口语,结束后心惊胆战的问我表现的到底怎么样;下一个跨了好远的专业来到新传,在空空荡荡的自我介绍里拾不起一点自信;下一个谈着简单的校园实践,说着普通的英语、常规的专业课,中等的分数,怀着和一份期待与理想。

下一个履历漂亮口语漂亮人也漂亮的女孩选择了一所b区的院校:我不敢赌了,我二战太想要上学里。


下一个在面对基础问题依然支支吾吾的女孩一下子扯住了自己的头发:我们就到这里行不行,我一定好好练习,我真的什么都不会我不想说了。

下一个风风火火一闯进来就嘻嘻哈哈的女孩对着我挥手:花花我不参加复试了,我也不调剂了,太累了不想折腾了,就来看你一眼。你把自己当巴菲特,我花钱来看你一眼,走个流程就走。


下一个经历出色对答如流的女孩在最后和我说:其实我只有366分,差一分过国家线,我就是想来试一试自己是不是真的这么差,我不调剂啦,第三年了我要去工作了。

二百个人回答着相同的问题,却经历着不同的摔碎与粘合。


🦋

* ᴳᴼᴼᴰ ᴺᴵᴳᴴᵀ *


ଲ ̊ଳ ̊

「2024/公开课/再建巴别塔」


FIRST THOUGHT

BEST THOUGHT

追逐独立,畅意自由



「2024/TuTouSuo/全程班」


将真空理想连接现实

以理想入世对抗荒谬世界


♡+♡=♡²

「2023/复试班」

在春日,在新的一年

触碰理想,实现期待


🐼🐡


点击查询复试时老师的精神状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