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举办“世界能源变局与中德合作新动力”国际论坛
由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主办的“世界能源变局与中德合作新动力”线上对话会举行。来自中德两国的专家学者围绕在世界能源格局发生诸多变数的背景下,中德两国如何更好应对能源安全问题,并推动在能源转型、低碳产业、绿色技术、绿色供应链等领域的合作,以期寻找双方合作的新动力。

中德绿色合作前景“看好”
在当前国际形势变幻的背景下,各国均面临不同程度的能源安全问题。作为世界上的能源消费大国,中国与德国都需要随形势变化而调整各自的能源策略。近年来,中国与德国在加速自身能源转型,推动绿色经济发展领域有着共同的目标。对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所长王仲颖在对话中指出,德国能源转型是全球的一面旗帜,坚持下去就是胜利。中国能源转型是实现《巴黎协定》的基石,唯有“双碳”才能成功。他指出,德国的能源转型离不开欧洲电网的支撑。实际上,发展可再生能源可以实现全球互联,而且需要互联互通。中国是一个庞大的重化石能源消费结构经济体,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可以实现自循环的市场主体,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也不可能独立于世界。由于电气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石油需求将进入稳定期,也是平台期。过了稳定期,中国的石油需求会逐步下降,这一点全球有共同的趋势;而从节能和低碳的角度来讲,天然气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大力发展以风、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是目前可及的能源安全之路。综合来看,在世界能源新格局下,他对中德绿色合作前景表示“看好”,并认为以科技发展为动力,加强中德在低碳产业、绿色技术、绿色供应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

可再生能源及电动车合作空间大
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副校长、经济转型研究专家费多丽指出,德国的能源政策也是希望能够逐渐从化石能源进入到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而天然气,德国是极大的依赖于进口。她认为,在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才能谈发展。像美国那样人均GDP很高,但是人均碳排放也很高,未来随着资源的匮乏,这样的高排放生产模式肯定不会继续存在下去。西方国家人们需要认识到高标准的生活不等于美式标准的生活。总体来看,德国是极大的依赖于汽油、石油,而中国主要是煤炭驱动,德国和中国都有自己的问题。而在可再生能源以及电动车方面,中德两国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指出,能源安全、能源转型,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中德两国都有发展的共识。而可再生能源本身需要合作,也是全球化的。合作需要有政策的支持,还要有信任的关系。同时,合作也不仅只是贸易,还有研发、技术等等。合作可以更着眼于长远建立机制,站在各自长远合作共赢利益的角度、长远的战略合作角度去实现它。

来源:广州日报客户端
原标题:“世界能源变局与中德合作新动力”线上对话会举行;
责编: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