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12.7 脑科学日报| Science:怀孕可刺激神经干细胞分化

2023-12-07 11:19 作者:brainnews--杏仁核学堂  | 我要投稿

第1930期 脑科学日报

2023年12月7

科 学 时 讯


1,Science新发现:怀孕可刺激神经干细胞分化,有利于母亲识别亲生幼崽

来源:生物谷


怀孕相关的OB中间神经元是短暂存在的


有研究认为妊娠对人类神经结构和功能也会有影响,使母亲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近日,来自巴塞尔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怀孕期间成体神经干细胞(NSCs)可触发短暂神经发生,而新生神经元有助于母亲通过嗅觉识别幼鼠。


通过对小鼠的NSCs增殖进行量化,发现母体内的多个区域不同的NSCs,包括通常处于静止状态区域的NSCs,在不同的妊娠时期被激活。通过利用空间转录组技术,将围产期小鼠与未怀孕小鼠的整个MOB和AOB转录组的比较,确定了与妊娠相关的中间神经元的分子标记,结果表明某些亚群是暂时需要的,用于识别幼崽,然后随着幼崽的成熟而消失。此外,MCL中间神经元对于幼崽的识别至关重要,如果MCL中间神经元被移除后就不能识别自己的幼崽。研究也突出了成体干细胞异质性的生理相关性。



2,Channels:颜宁团队概述Nav通道结构药理学的最新进展

来源:iNature


电压门控钠(Nav)通道通过启动和传播动作电位来控制膜的兴奋性。近日,清华大学/深圳医学科学院颜宁团队概述了Nav通道结构药理学的最新进展,包括配体结合Nav通道的结构图谱。


Nav通道一直是治疗癫痫、心律失常、精神障碍和疼痛障碍的主要药物靶点。剖析Nav通道的工作和发病机制以及Nav靶向药物的作用模式(MOA)需要不同功能状态下的高分辨率结构。基于结构差异,研究人员提出了IFM基序快速失活Nav通道的“门楔”变构阻断机制。这些发现为未来的药物开发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3,Science Advances:张安琪首次实现电子器件在大脑中细胞类型选择性靶向和检测

来源:生物世界


侵入式功能化网状探针实现对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


破译复杂的大脑回路的关键一步在于识别特定细胞类型和神经亚型,靶向特定细胞类型进行记录和调控的能力对于实现这一目标至关重要。近日,斯坦福大学张安琪博士、哈佛大学Charles Lieber教授等通过使用特定多肽或抗体修饰的功能化网状探针,实现了对不同细胞类型(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以及神经元亚型(表达D2R的神经元亚型)的特异性靶向和信号记录。

研究团队通过将柔性网状电子探针功能化,使其产生的免疫反应最小化,并使用抗体或多肽来靶向特定的细胞标志物,进一步开发这些具有细胞靶向能力的探针可以为电生理学应用开辟许多新机会。



4,Nature Neuroscience:超声波BMI重磅进展!超声波实现微创脑机接口

来源:脑机接口社区


2021年,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利用功能性超声波(fUS)读取大脑活动的方法,这是一种创伤性小得多的技术。近日一项技术报告表明,功能超声技术可以成为"在线脑机接口(online BMI)"的基础。它可以读取大脑活动,用机器学习编程的解码器解译其含义,从而控制计算机,以极小的延迟时间准确预测运动。


研究人员表示,功能性超声波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可以添加到脑机接口工具箱中,为瘫痪患者提供帮助。由于颅骨本身不能透过声波,使用超声波进行脑部成像需要在颅骨上安装一个透明的"窗口"。与脑部植入物相比,它的侵入性更小,而且不需要不断重新校准。



5,Advanced Materials:拓扑水凝胶,可用于长期脑信号监测、神经调节和卒中治疗

来源:BioMed科技


拓扑型水凝胶的结构、性能和作为可植入神经探针的应用示意图中风是致残的主要原因,缺乏有效的康复方法。新兴的脑机接口为调节脑神经回路和促进脑功能障碍的恢复提供了希望。为此,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张强及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9医院Chang Qi将机械互锁聚轮烷引入到拓扑水凝胶中,通过聚轮烷的滑轮效应在分子水平上解决这两个权衡问题。拓扑水凝胶的独特性能使它们能够获取脑神经信息并进行神经调节。


该探头可连续记录8周的局部场电位。利用该探头实现了初级运动皮质的光发生神经调节,以调节脑神经回路和控制肢体行为。最重要的是,利用该探针进行了光发生神经调节,有效地减少了脑组织的梗塞区域,促进了运动功能的恢复。



6,Sleep: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失眠共病的治疗效果

来源:天坛医院神经精神医学与心理科


约有70%患有抑郁症的老年人会存在失眠症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BT-I)不仅对于原发性失眠有良好疗效,其对共病失眠亦有不错效果。近期,王春雪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同时治疗失眠和抑郁共病的CBT-I的混合形式(CBT-I+),除了包括标准CBT-I的治疗方法外,还加入了一些针对改善情绪的额外手段。该研究发现CBT-I,CBT-I+对于同时患有失眠和抑郁的老年人效果均较好。但相比于CBT-I,CBT-I+并没有更好地改善患者的情绪和睡眠。



7,The Lancet子刊:适量饮酒,不保护中国男性

来源:奇点网


过往研究发现轻度至中度饮酒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两者之间存在J型或U型的流行病学关联。甚至还有科学家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找到了“喝酒护心”背后的潜在机制。然而近日,近日,牛津大学Iona Y Millwood团队和北大研究人员使用了中国嘉道理生物库中的50余万国人数据,进一步挖掘了饮酒对中国人的不利影响,彻底粉碎了“适度饮酒有益健康”这一妄想。研究发现,与中度饮酒者(每周不超过140克酒精)相比,曾经饮酒者、不饮酒者和重度饮酒者因多种风险因素死亡的风险更高。每周多摄入100克酒精的男性,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增加15%、因肝病死亡的风险增加31%和全因死亡风险增加7%;此外,因与酒精有关癌症死亡的风险增加12%。



8,arXiv:科研成果的真实影响力被隐藏引用遮蔽

来源:集智俱乐部


参考文献是科学家用以标示前人知识的机制,近来已被广泛使用,成为衡量科学影响力的标准。然而,当一项发现成为领域内不言自明的常识时,对其的引用就会因此消失。这就产生了隐藏引用(Hidden Citations)的概念。近日巴拉巴西组的研究者依靠无监督可解释机器学习,系统地识别隐藏引用。研究发现对于有影响力的发现,隐藏引文的数量超过了引文数量,这与发表地点和学科无关,而是取决于稿件文本中对主题的讨论程度。对某一发现的讨论越多,它在标准文献计量分析中的可见度就越低。隐藏引文表明,文献计量学在量化研究的真正影响力方面提供了一个有限的视角。



审校:Simon


12.7 脑科学日报| Science:怀孕可刺激神经干细胞分化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