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谈事说理》之少女弑母案引发的教育思考

2021-03-30 19:11 作者:谈事说理节目  | 我要投稿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8y4y1t71E/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中小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呈明显上升趋势,学生自杀自伤、校园暴力、校园欺凌等危机事件时有发生,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这些心理问题成因复杂,但也存在一些普遍性的信号,提早关注可以有效地防止孩子心理问题的加剧。

  3月17日,网传黑龙江哈尔滨市巴彦县发生一起“弑母藏尸”案受到广泛关注,黑龙江哈尔滨市巴彦县兴隆二中女中学生刘某某,年前将母亲杀害后,藏尸冷库,直到第二年的3月12日才被发现并报警。本期《谈事说理》便以“黑龙江女孩弑母案”为引,法学教授张荆,特邀评论员马进彪与主持人在节目中就此案件进行了深刻剖析,发掘案件背后隐藏的社会问题。

法律、社会两面分析

  针对“黑龙江女孩弑母案”,张荆教授首先发表了看法,引起社会哗然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14岁”,一个是“女孩”。在刑事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出台,刑法中规定了已满十二岁不满十四周岁的青少年犯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情节恶劣的,原来是不入刑,现在需要负刑事责任。但是关于此案件,张荆教授说道:“这个案件发生在2020年12月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还没开始执行,所以还是根据旧的刑法来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第十七条,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恶性案件依然要负刑事责任,对未成年人是免除死刑,在原有刑法基础上从轻处理。

  特邀评论员马进彪老师也针对此案中的社会化问题进行阐述,他表示:“一个家庭是否完整,在少年儿童的心态形成当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一个完整的家庭中的温馨氛围对少年儿童的身心成长非常有利,但是反之,缺失的家庭使得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社会化的阶段,失去了社会化的过程,不知该如何与他人交流。

  就马进彪老师的阐述,张荆教授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儿童的1-3岁与3-7岁的阶段同样重要,父母的关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失造成的影响是很难弥补的,儿童的情感与心理健康,是当今社会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主持人也对两位嘉宾的发言进行了总结:“有人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青少年心理影响很重要

 根据主持人提出弑母案中女孩过于冷酷的问题,马进彪老师表示一个人尤其是少年儿童有两点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是智商一个是情商,一个人如何自处,如何与周围环境如何交流,这些都是情商问题,此案件中女孩的成长过程中本就失去了父母的陪伴,造成心理的缺失,失去了自身弥补问题的过程。

张荆教授认为这个黑龙江14岁女孩的犯罪时间正处在青春期阶段,青春期的躁动使得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并且作为独生子女,对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能力较弱,不知如何处置矛盾,并且挫折感教育的缺失让青少年无法承压力。张荆教授还举例了“武汉14岁男孩跳楼身亡”事件,9月17日,武汉一名初三年级的中学生,在学校里被其母亲当众扇耳光后跳楼自杀。他表示,这其中有家长对孩子家暴的原因,也有孩子自身无法承受挫折的因素,导致悲剧的发生。

同时张荆教授由此引出了目前仍在探索的一个因素——网络影响,青少年对网络上暴力有关的虚拟游戏的迷恋,对现实有影响。网络如何引导未成年人的心理也是未来需要警惕与改进的问题。

 未成年犯罪数据探析

 张荆教授就青少年的犯罪趋势问题进行了数据上的阐述,社会上所反映出青少年犯罪增多问题主要原因是如今社会信息交流速度快造成的,根据法院统计的犯罪数据来看,从2009年开始,未成年人的犯罪数量是逐渐下降的,2008年法院审理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数量是8万8千多起,到2009年就降低到7万7千多起,2019年是4万3千多起,从数据上来看减少了一半,所以可以明显看出未成年人的犯罪防控做的不错,除了生活条件改善与受教育程度变高之外,还有未成年人的基数减少,宽严相济的形势政策等因素。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得青少年的犯罪数据逐渐减少。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总概述

 既然未成年人犯罪的数据是逐年减少的,那么是什么诱发了未成年人犯罪呢?马进彪老师进行了回答:“未成年犯罪的原因非常多,但无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虚拟,一种是现实。”关于现实,家长在平时生活过程中如何公正地评价善恶问题,平时的言传身教对少年儿童有很大的影响,而关于虚拟角度,网络游戏容易使人忽视,游戏本身缺少人性,不利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人本身性格的养成,造成人格的缺陷,所以网络游戏有一些人格的支撑,有一些价值观的填充对青少年是非常必要的。

主持人针对未成年人犯罪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冲动的正处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面前,成年人也很难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张荆教授认为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打是疼,骂是爱”的传统观念的影响,这种观念使孩子与父母的冲突增大,尽管已经出台了反家暴法,但有些父母还是难以转变这种观念,张荆教授还分享了去美国讲学时的经历,美国有些华裔因为孩子的小错误做出了一些过激行为,导致警察对过激父母进行了处理,张荆教授以此为例,表示有些父母的教育方法还是需要改变,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也会引起孩子的反抗,造成犯罪行为的产生。

马进彪老师就张荆教授的发言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孩子的一言一行是一面镜子,反映的是家长的日常自行为与价值取向,以及社会的环境。”“黑龙14岁女孩弑母案”反映的不仅仅是她个人的问题,虽然目前社会未成年犯罪减少,但是还是有些正在形成的问题需要处理,比如一些未成年人在处理社会关系中陷入了固定的思想模式,家庭内部一些教育文化需要弥补,抛弃家族世宗的弊端,要把家暴这一问题从根本上进行解决,从思想上进行根除。

张荆教授也进行了补充,传统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使孩子的压力增大,父母需要明白孩子与孩子之间个体的差异性以及社会、环境、经济等差异的问题,对孩子的期望需要适当的调整,对孩子过度的压力会造成反弹。同时张荆教授进行了总结:未成年犯罪第一个原因就是家庭问题,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最重要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交流,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与他人的交流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最后,两位嘉宾就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马进彪老师认为,法律上的严判,威慑的方法虽然是一种必要的方式,但是毕竟是一种事后之为,怎么样从一开始解决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是最主要的,怎么样培养一种社会环境,一种社会文化,能让青少年分明了善与恶,就能让他们分辨出对与错。

张荆教授认为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比较复杂的一个问题,但是有几点是确定的,首先孩子的成长环境非常重要,为青少年打造优异的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其次是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怎么样阻止他滑向犯罪的道路很重要,当未成年出现犯罪的苗头的时候就应该警惕。另外还有对青少年还是要教育感化为主,刑法上的重压不能解决未成年人犯罪,给他们一个再社会化的过程,给青少年罪犯一个接受帮助与矫正的机会,最后还是要社会与家庭共同努力,建造一个良好的社会与家庭成长环境,让青少年健康成长。

正如主持人最后所讲:“我们相信没有人在出生的那一刻,内心就是恶的。”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来说,积极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在关注他们的未来与成就时,是不是更应该关心他们的内心,他们的想法呢?更多的去理解他们,更多的去反思家长的教育呢?希望家长、社会各司其职,使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谈事说理》之少女弑母案引发的教育思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