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活动]木屑与铅芯
当看到这个活动时,我正坐着公交车,在去打工的路上。手里拿着一根剥好皮的香蕉,目光停留在屏幕上。记忆坠落回十多年前一个还算风和日丽的下午。
“二狗,过来。”爷爷拿着一张不大的凳子,另一只手里捏着沾着油渍的记账簿和一根用菜刀削好的铅笔。
“干什么啊....”我放下手里的汽车人,知道即将到来的终极大战要搁浅了。
“从今天开始,你要学写字。”
“哦......”
我接过他手上的铅笔,在他的督促下认认真真的坐在板凳上。
我仍然记得那木屑和铅芯的气味,遥远熟悉,令人感慨万千。
爷爷布满沧桑的大手轻轻握着我的小手,那根笔在神奇的摇晃了几下之后,小簿子上便出现了几个赏心悦目的“图画”。
“记住了,这是你的名字。要这么写。”
“哦~”我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来,你自己试试看。”
他松开手,铅笔的重量便落在我的手上,它不听使唤,左摇右晃,像个醉汉。
尽管很努力地在模仿,但我还是只能笨拙的画出几个不像样的符号。
“我再来教你。”说着爷爷又握住我的手。这次他写的更慢了,但我还是不能看懂。
于是他便一次又一次耐心的教我。
我仍记得他老茧横生的粗糙大手,写出了世上最优美的文字。
经过练习,我终于会写自己的名字了。得意自豪之余,我发下了一个小孩子的誓——总有一天要认识所有的汉字。
他在说大话,他现在甚至提笔忘字。
我仍记得铅笔在纸张上摩挲的声音,像是在轻抚丝绸,让我沉醉着迷。
等到我大了一点念上小学,便开始读各种课外读物。
那时字都认不全又懒得查字典,就只买注音版的课外书,每每下课不是和其他孩子疯玩就是坐在教室里看书。(这么一想,我那时候倒是个天平学生?老师们总说我文静内向,实际上,我们在看到老师后就作鸟兽散。)
小学和初中老师在给我写学生评价时,总会说我: 想 象 力 丰 富 。
实际上,我并不太想接受这个真心实意的称赞。
因为,世上有个尴尬的事实,那就是:老师让你写记叙文,但你又没什么好写的只好现编。
小学初中都是记叙文为主,被作文逼疯的我只好开动脑筋想一些新奇的事情,还要尽量把它写的真一点,好让老师不大容易看出来。当然失败次数居多,老师甚至有一次把我叫到办公室教我怎么编故事才能看起来更真实。
我在这尴尬的氛围里厚着脸皮继续在考场上一遍又一遍的编“记我的舅舅”,“我最快乐的一件事”,“xx,让我来吧”,“xxx,生日快乐”,“记一次爬山”。
在作文里,我是个课余生活丰富的优等生。
在现实里,我是个贪睡贪玩拖延的小书虫。
不过,也是在那时,我第一次有了自由写故事的狂妄想法。
第一次接触B站专栏是在昨年的某一个还算是风和日丽的下午,百无聊赖的我划着手机,鬼使神差地点进了专栏。
在这里,我看了很多妙笔生花文章,每一次拍手称快时,心中的那颗小小的嫩芽就向上生长一段。
我盘算着:什么时候我也随便投点东西吧。
那时我只当它是个能在线存草稿的工具,还跟我的账号绑定在一起。
我走上了这条开着茂密鲜花的路。我发布方舟的同人文,一心写属于自己的故事,尽管它们有些幼稚可爱,但我从没有因为自己的拙劣技法而放弃。
这就像是篮球,球技烂并不代表没有一颗热爱篮球的心。
直到今天,我在这里遇到了很多很多人,他们之中有我不喜欢的也有我珍视的,有技艺高超的大师也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新人,他们让我受益匪浅,这当然要比去办公室有面子的多。
“有时我们心里欢喜,有时我们心里愁苦,就想提起笔来写几句;写了之后,欢喜好像更欢喜了,愁苦却似乎减淡了。”
就像夏丏尊、叶圣陶在《文心》里所说:作文同吃饭、说话、做工一样,是生活中间缺少不来的事情。生活中间包含许多项目,作文也是一个。
一想到这里,我便露出了微笑,把香蕉怼到了没摘下的口罩上。
啊,我真是个笨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