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六)福利国家的消亡

福利国家的消亡是经济全球化带来资本全球化的必然结果。资本的流动造成了生产行为不局限于本地,雇主们不再需要国家帮他们管理后备劳动力及那些暂时无法进入劳动市场的人。多余的劳动力可能永远不会再成为商品,不是因为质量有缺陷,而是因为需求消失了。帮助弱者的社会共识一旦被拿掉,人们会用脚投票。
同时,书中也提到了一种招致毁灭的成功,即美国的平权法案和平权运动。他们确实带来了阶级的跃迁,但也为自己培养了掘墓人。经由这个梯子成功爬上去的人第一时间便想到的便是抹去这个梯子,以证明自己并未受到任何优待。
我想福利国家不能存在长久的原因有二:
一是接受福利政策帮助的人,成功上升阶级后会积极的取消福利政策。
二是长期的不劳而获,会以培养懒惰最终将国家拖垮。
在消灭阶级或改变人性之前,此事终将无解。

现代企业不需要用更多的工人来增加利润,对于大公司而言,技术进步首先意味着裁员,科技进步意味着用软件取代人。某国的整体失业率上升,但在证券市场看不到任何焦虑现象,反而会更加火爆。世界脱实向虚,这是一种现存的趋势。作者用游牧者和定居者来类比消费主义社会和生产主义社会。在消费者社会,被称为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重要转变,给长期协作蒙上了一层阴影,更不用说共同事业,全心全意无条件地承诺与忠诚。因为那些给电脑配个人的工作非常有可能被裁员。劳资双方的关系不再对称,依赖性也不再对等。究其原因是求职者仍像以前一样受缚于土地,不能自由迁移,只能依赖本地的工作谋生,而资本则可以无拘无束的移动不用在意距离和国界。资本的流动让其处于经济优势地位,求职者想要与其对等,只能抛弃故乡这个概念。尽管人不同于资本,但也不得不被异化。那些围绕权力金字塔顶端的人他们喜欢创造竞争和迁移,在一个没有固定价值观对未来无忧无虑,自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社会。不同程度上掌握并实践着液态生活的艺术,不停流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消费美学对工作伦理的替代产生了从失业到过剩的问题。当人变为人口这个概念的时候,便不再是人,人力资源亦是如此。

现今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那些原本失业的人口再也无法进入到就业市场,彻底的变为过剩人口,无用阶级就此产生。新的生产模式产生新的社会道德。底层阶级属于这样的一个社会意象:他们没有机会,也无法被接纳,他们没有容身之所,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原则上不被救赎。在其他人看来,他们没有存在的必要。正因为完全无用的人才会被归入社会底层,如果他们消失,其他人会生活得更好。同时大量渲染这些底层之所以沦为底层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本身固有的顽疾以及不追求进步的生活所导致。 于是沦为底层阶级从原来的社会问题变成了个人问题,无论有意还是无意。另一个重要的影响是底层社会的异常,使得贫困问题正常化,把底层阶级和贫困问题分开,可以避免底层阶级声称自己是社会机能失灵的受害者,剥夺他们索赔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