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家海德格尔与佛教僧侣的对谈

2022-03-31 16:12 作者:论哲三号机一一0ffical  | 我要投稿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常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对当代与后来欧美思想家的影响相当大,而且这股影响一直蔓延到了东亚的泰国。20世纪60年代他曾与佛教僧侣、大学教授马哈摩尼比丘(Bhikku Maha Mani)进行了一场对谈。这位僧侣同时也是电台主持人,1963年他到德国电视台西南广播公司(SWR)采访了海德格尔,马哈摩尼以英语提问,而海德格尔用德语回答。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不止一次与亚洲的宗教学者对谈,他对佛教相当感兴趣。这不是海德格尔第一次与东亚思想家对谈,他与佛教的渊源不浅也曾经跟日本佛学者铃木大拙对谈。

海德格尔与日本佛学者铃木大拙

海德格尔确实十分熟悉佛教思想,他在这次访谈做出了一些有趣的区分比较。在回答僧侣第一个常见问题时,海德格尔回应说:「一个问题从来没有被提出(在西方哲学中),那就是对存在的追问」。海德格尔把「人」定义为「具有语言本质」,但佛学说并没有把「人与其他生物、植物和动物之间做出本质区别」。对海德格尔来说,意识——透过语言认知存在——为人类独有。



在访谈的第二个部分,僧侣问海德格尔如何看待西方文化的矛盾倾向:将无宗教信仰的人定义成「共产主义者」,却把那些生活「遵守宗教规范」的人视为疯子。海德格尔回应指出,宗教最根本的意义只是意味「对权力、力量和法律的束缚,以取代人类的能力」。在这方面他认为「没有人是没有宗教信仰的」,无论是共产主义者信奉的「科学信仰」,或是「无神宗教(即佛教)」。海德格尔接着还解释为何他认为不同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和组织团体之间几乎不可能有「直接且简单的理解」。



尽管人们很容易把海德格尔的思想——以及其他现象学、存在主义或怀疑论的哲学作品——视为与东方思想具有紧密联系,但就像他所告诫的那样,两者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海德格尔在访谈里大肆指责德国与整个欧洲普遍缺乏人类和谐:「我们与现实和自身没有任何明确、共同和简单的关系,这是西方世界的大问题。」


在1975年的纪录片《海德格尔的演讲》中海德格尔首先讨论了一些语言理论,引用了歌德的话,然后在一次采访中,谈到了他是如何进入他哲学生涯的核心关注点的:「存在的问题」,或「此在」。第三次采访谈他引用了马克思的格言,「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并提供了一个基于解释学的批判性视角。这给后现代和后现代哲学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很难找到一位没有受到海德格尔影响的当代哲学家。



海德格尔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语言学家,他创造了许多自己的术语,并让许多翻译人员感到头疼。热衷于后结构主义理论的读者不得不感谢他普及了无处不在的短语。他的散文流露出一种对语言力量的痴迷,他的许多学生和继任者,如雅克·德里达和米歇尔·福柯,在构建自己精巧的理论时继承了这种特点。



对20世纪欧洲哲学的重要性,尤其是对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和伦理学家埃曼纽尔·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等几位杰出的思想家的重要性,海德格尔的贡献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但也必须指出的是,海德格尔的哲学充满了争议。虽然将一个哲学家的成就与他的个人品德区分开来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因此对海德格尔的人生污点就不那么容易被忽视。正如人们所无法接受的那样——哲学家海德格尔是纳粹分子。

哲学家海德格尔与佛教僧侣的对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