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就是个噱头?什么才是“真实感”?
首先请自问两个问题:1. 你觉得什么是真实?2. 你觉得你和父母辈对真实的定义完全一致吗?
对于90后来说,“真实”的定义其实要比父母辈给出的答案更加复杂一些。因为我们这一代,算的上是互联网原住民了。所以,小时候的我们会会觉得,电子宠物是一种真实,跳动的对话框也是一种真实。同时,来自于父母辈的“真实”也会或多或少的转移到我们头上,比如现在被很多年轻人憎恶的过年串亲戚。而10后甚至20后,作为一出生就能看见IPhone 12的一代人,大概也不会理解我们小时候的那种像素风的电子宠物是如何带来真实感的。
对“真实感”的定义的演化,也恰恰说明了为什么不同时代人们之间总会有一些难以消解的隔阂。
我所理解的真实感,本质上是情绪价值。对于父母辈来说,他们偏好见面聊,因为见面交流,嘘寒问暖可以带来相当程度的情绪价值。但是随着背井离乡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以及城市的不断膨胀,见面交流的门槛以及维护的成本,导致了这种形式的付出回报比很不稳定,从而对一出生就能网上冲浪的年轻人的吸引力大大减弱。网上各种主播,各种互动所提供的情绪价值,可能也不会比见面要低多少,甚至有时候群体性的狂欢所带来的快感更胜一筹。毕竟,谁能憎恶一个 几乎不需要任何付出【那种已经陷进去并疯狂氪金的老哥另说 大多数人还只是白嫖】,并且7/24情绪稳定,总是以你为中心的纸片人呢?所以,和三次元谈恋爱?结婚?这些反人性的东西狗都不要!
曾经的我憎恶短视频(虽然现在也是),并且不理解为什么会有人追星,给主播甚至脸都不露的Vtuber打赏,或者疯狂迷恋二次元纸片人...甚至不理解现在的人听的各种聒噪的音乐。不过现在一切都明了一些了:哪怕是同一代的人们之间,对于”真实感“的标准也有所不同,更何况这个标准还随着时间一直在改变,进而造成了代际间的隔阂。所以我不能以我对什么是真实的标准,来衡量每一个人。
所以,对于那些上来就说元宇宙就是个噱头的人,请好好想一下为什么曾经家长们谈之色变的“网瘾”,但在已经无人提及了。元宇宙也许是个噱头,但对于出生在元宇宙里的人来说,这就是他们真实的世界。
PS:本文观点由UP @老蒋巨靠谱 《消失的“附近”》中的一些观点发散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