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家带口》
我记忆起一件趣味的事情来。我的父亲从来不轻易当众说脏话。这并不是赞扬他文质彬彬,可确实算得上好习惯。不止是父亲,整个大家庭也都是这样我们(除了一位堂姐)。
这个大家庭流传了一种古老的说法,“我们W姓的人,从不说脏话。”但当W姓的人激动到了极点,难免有几个字眼冒出来,譬如“成茄子了” “妈了个巴子”。父亲爱说前者,我年少时也觉着好玩,大人们急得无可奈何,又只能故作镇定,却愤怒地长叹一声“成茄子了!”我也不明白,事件怎就成了茄子模样,是出于它肥硕的果实呢?还是它那油烟不进的特质呢?我曾经郑重其是地问过父亲这“茄子”的意思,不过我忘了。
我对这“茄子”很上心呀,并且为这两个字感到一言难尽,其中混有喜悦 羞愧 畏惧 好奇,尤其是与长辈共处一室之时,长辈多了,我也会克制自己。私下里,我常常对着父亲说,他便苦笑着说“小娃娃不准讲这些。”可这有什么禁忌呢?对茄子这种蔬菜的奇怪驱使我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成茄子了。”即使被父亲强加了这是一种不好的说法的理念,我仍然要说。
后来,这种说法渐渐消灭了,长辈们的语言也不乏拖家带口了。不过当一件事情黄了,“成茄子了!”这种说法是顶能表达胸中那份失落 无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