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秦

历史上,秦国和秦朝是有微妙差异的。后世多说秦二世而亡,这个二世就是指的秦朝——一统六国后的秦国,因此很多人认为秦是短命的王朝。但是,秦朝和秦国是一脉相承的,没有前面的秦国何来后面的秦朝?况且,所谓秦朝就是秦国吞并了其他的六国而已。国号还是秦。
秦的历史是很长的,有种说法是八百年的周,八百年的楚,秦国历史也不短。从秦的先祖为周王放马而获得封地开始算,秦国也有大几百年的历史了。春秋时期,秦国的存在感不是太大,除了有个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秦国一般还是窝在西北自己玩自己的,不像晋楚那样横亘整个的春秋时期。到了战国时期,秦国成为了真正的主角,成为了最后的赢家。秦国姓嬴,果然是最后赢了。
秦国能最后赢,变法图强固然是重要的,和它的地理环境也是分不开的。秦国在西北地区,相对比较闭塞,有利于它躲开中原的纷争。战国前期最强的是三晋分出来的魏国和赵国,但是它们的地理上处于中部,是四战之地,四面临敌。秦国基本上只有东面是临敌的,只要关上门,它可以很好地自保,练好内功,一心一意谋发展。
秦孝公的商鞅变法是个很大的事件,改变了秦国历史,也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在秦穆公时期,还有一个“五羊大夫”百里奚的故事;秦始皇时期有个李斯的故事。还有纵横家张仪,这些人对秦国的历史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本都不是秦国人,都是客卿,是外来的。秦国有名的客卿还有范雎。如果不是有这些人,秦国,乃至于中国的历史就要变了。这说明,秦国是比较能有容乃大的。历史选择了秦国,而不是其他的六国,或许是有着自己的逻辑的。秦国不是没有过对于客卿的疑惑,所以曾经有过逐客令。但是经过李斯的驳斥,撤销了。一方面是秦始皇确实了得,另外一方面也是秦国有这样的传统。历史比较吊诡的是,一方面战国时期,世人都认为秦国是虎狼之国,阴险狡诈,寡恩,但是另外一方面,其他国家的人才又多到秦国去找工作。战国有著名的养门客的四公子——魏国信陵君,战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没有秦国的事,但是秦国有着最丰厚的人才资源库。谈秦国避不开吕不韦,吕不韦看重了异人奇货可居,进行了投资,才有嬴政。吕不韦也是外国人。吕不韦最大的贡献,不仅仅是在于献出了赵姬,然后有了秦始皇,更在于编辑了一本书《吕氏春秋》。《吕氏春秋》这本书的出现,基本上就奠定了秦国一统的基础。秦国是没有出某个公子能和四大公子比肩的,但是有了一个庞大的《吕氏春秋》的编辑团队,这就够了。四大公子的门客众多,人才济济,但是这些人多忠于公子个人而非是国家。而《吕氏春秋》的编辑团队,虽然是吕不韦主导的,但是对于吕不韦个人的依附程度并不高,他们更多是为了秦国而工作。或许这就是秦国吸引人才最后成功的缘故。
秦始皇是个大人物,被骂了两千年,依然盖不住他的伟大。秦始皇统一六国,我觉得倒是小功绩,因为只要按部就班,不出大的战略问题,秦国统一是必然的。秦始皇的大功劳有两点,一个是统一文字,一个是废除分封。这两点都是奠定了中国大一统格局的基础。说来,废除分封的意义更大,困难更大。毕竟,因为汉字的方块化的象形文字,有统一的基础,当时即使不是秦国统一,我想也是会统一文字的。而分封就不一定了。推翻了秦朝后,霸王项羽就恢复了分封制度,刘邦得了天下也用了分封。直到晋朝,八王之乱,还是因为分封制度。分封制度的生命力还是很顽强的。秦始皇当年废除分封制度也确实有着不小的阻力,但是他能力排众议(当然了李斯是支持的),他的战略眼光确实了得。
很多可惜与秦始皇长子扶苏被李斯和赵高携手弄死了,结果导致秦朝不几年就分崩离析了。但是,假设是扶苏继位了,扶苏依靠着蒙恬和李斯,一文一武,是否就能保住秦朝江山永固呢?这个不好说,但是我觉得有种很大的可能性是,汉代末期的那种门阀弊病或许会提早出现。蒙恬和李斯或许将成为最早的门阀。固然,秦二世后来被赵高控制了,成为了傀儡。但是假如是扶苏,他会不会被蒙恬以及李斯等所控制呢?书上都说扶苏宽仁,但是反过来,历史上这样的皇帝多是被权臣所控制的。相比起来,赵高是宦官,家族没有李斯和蒙恬那样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