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P敏捷重点梳理】考前10天必看!(附敏捷资料包)
8月19日的PMP考试就要到啦,加上这次是第一次使用PMBOK第七版作为教材,大家一定要重视。
而在最新版的考纲中强调:敏捷在考试内容中的占比会达到50%。也就是说搞定敏捷,至少能拿一半的分数。
今天为大家汇总了部分PMP敏捷知识的相关要点,希望能帮助大家考前查漏补缺,更好地掌握这一块的内容。
本期粉丝福利:PMP敏捷资料包
关注我,发送关键词“敏捷”,即可免费获取

1.卡诺分析
卡诺模型(KANO模型)是对用户需求分类和优先排序的有用工具,通过分析用户需求对用户满意的影响,体现产品性能和用户满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它将需求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作为阀值的功能:
这是必须的功能,是指产品要成功就必须具备的那些功能。但增加阀值功能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对客户满意度的提升就没有多少影响了。
2.线性功能:
这是一个“越多越好”的功能,功能的改善与数量的增加能直接提升用户满意度,功能的降低和数量的减少也直接降低用户满意度。
3.兴奋点和惊喜点:
这是指提供了很高的满意度,并常常为产品增加额外价格的那些功能。但是缺少这些不会让客户满意度降到中性以下。
4.无关紧要的特性:
这些特性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对客户都没有影响。因为客户对其根本就不关心,我们应该努力消除或者延迟交付这些特性。
2.MoSCoW法则
莫斯科法则就是Must or Should,Could or Would not,该法则用于给需求进行优先级排序。
Must:必须做的;
Should:应该做的;
Could:可以做的;
Would not:不要做的;
保证PO所需要的Must、Should完成,并力争Could能够完成,在响应变更时,优先考虑牺牲Could乃至Should的需求特性。
3.风险四象限

敏捷团队通常会维护工作项的一个有序列表,把最高风险的项放在这个列表最上面,使它们最先得到处理。这种实践叫已调整风险的待办列表。
4.DoD工作完成准则
Definition of Done(工作完成准则),这是帮助干系人对项目工作达成一致的必要准则,由团队所有成员一起决定,一般在敏捷各个层次的计划上制定,包括如下三个层级:
1.发布DoD,例如:完成发布规划范围内的那些需求;至少通过一次发布的回归测试;修复所有等级为1、2的缺陷。
2.迭代DoD,例如:所有完成的用户故事已验收;所有代码得到静态分析,纠正最高级别的不符合项;所有新增代码得到评审;所有完成的用户故事都有对应的测试用例。
3.用户故事DoD,例如:用户故事最终的描述符合INVEST;用户故事都有对应的测试用例。
5.铁三角与敏捷三角有什么区别

传统项目铁三角的范围相对固定,成本进度是变量。但是敏捷铁三角,成本进度相对固定,范围是变量,敏捷铁三角更加强调价值和质量,注重约束范围、进度、成本。
6.用户故事

用户故事描述了对用户、系统或软件购买者有价值的功能,用来收集客户需求。在卡片正面描述用户的需求,在背面描述该功能对应的期望:如估值、交付实践、验收标准等。
此外用户故事需满足INVEST属性,并遵循3C原则。
INVEST属性包括:Independent独立的、Negotiable可协商的、Valuable有价值的 、Estimable可估计的、Small小的、Testable可测试的。
3C原则包括:Card卡片、Conversation交谈、Confirmation确认。
7.故事点的估算方法
宽带德尔菲:一种基于团队共同参与的估算方法,一群专家匿名提交估算结果,彼此不知道真实的结果,这样可以提升团队成员对结果的认同感,也可以避免产生一些“花车效应”和“花环效应”。一般会进行多轮,直到达成共识。
计划扑克:每人10张数字牌,每个人选一张卡片,这个时间点选择的卡片不能给他人看。所有参与者同时展示自己的卡片。团队一起来讨论这些估计值,尤其对异常值(最高的和最低的)要着重讨论。最后选择连续几轮的估算。

其他PMP相关问题需要解答,欢迎后台私信咨询~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PMP/NPDP学习资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