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UC米学02-MAWS02-飞行和推进系

2020-03-09 19:52 作者:TCRIのSeminar  | 我要投稿

Presented by GUNDAM T.C.R.I.

本文仅供参考,详细请参考原文

首先感谢提供OFF、TEG1.5等资源的文姐(新浪微博ID@射命丸-文-)。

编制:高野

翻译:B酱

校对:GUNDAM T.C.R.I.

 

关键词:

GUNDAM Officials==高达公式百科事典,简称OFF
The Encyclopaedia of GUNDAM Ver1.5==高达大事典/高达事典大全1.5,在本贴中则简称为TEG1.5

ミノフスキー粒子==Minovsky Particles,米诺夫斯基粒子,简称米粒子

Iフィールド==I Field
ミノフスキー・クラフト==Minovsky Craft,米诺夫斯基飘浮装置,简称为MC
ミノフスキー・フライト==Minovsky Flight,米诺夫斯基飞行(技术)
ミノフスキー・フライト・システム==Minovsky Flight System,米诺夫斯基飞行系统,简称为MF或者MFS
ミノフスキー・ドライブ==Minovsky Drive,米诺夫斯基推进(技术)
ミノフスキー・ドライブ・ユニット==Minovsky Drive Unit,米诺夫斯基推进单元,简称为MD或者MDU
ミノフスキー・コントロール==Minovsky Control,米诺夫斯基控制器
ビーム・ローター==Beam Rotor,光束旋翼

MAWS==Minovsky-theory Applied Weapon System,米诺夫斯基理论应用武器体系,指那些构建在米诺夫斯基物理学的应用上的武器

目录

1. MC,米诺夫斯基飘浮装置

2. MF,米诺夫斯基飞行系统

3. 米诺夫斯基控制器和光束旋翼

4. MD,米诺夫斯基推进单元

4.1. 光之翼”

4.2. 幽灵之光”

5. 其它

注:“注”中内容为编制或翻译自己所添加的注释或个人观点。

1.MC,米诺夫斯基飘浮装置

OFF p677
OFF p677

翻译见下:
木马型船WB采用了被称为Minovsky Craft的技术。

米粒以一定浓度在空间存在时由于粒子间的静电力与T力在粒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效果,它们会以立方晶格的形式排列形成IF。

Minovsky Craft利用了此性质在物体下方散布大量米粒,形成IF使物体浮出水面。米粒难以渗透到导电性物质的内部,所以如果在特定空间放置记忆性导电物体,则IF的晶格构造将被破坏(干扰波形分析式反探测系统就是利用该性质)。但如果导电物质不再增多却不断地释放出米诺夫斯基粒子,就会形成新的IF。这样一来,就会出现IF没有崩溃反而会产生抬高物体的力量,使得导电物质上升。

这是Minovsky Craft的基本原理,更详细内容属于军事机密没有被公开。因此,关于具体的系统原理有很多假说。最引人注目的焦点问题是到底能不能仅通过IF就能让特定空间存在的导电性物质发生移动(对抗1G的重力)。当然这并不否定Minovsky Craft,事实上WB就做出过超低空贴地飞行。但有看法认为只有上述的基本原理而没有其他附加理论的话,是无法实现这样的效果。

Minovsky Craft示意图,出自Gundam Fact File 第79期 p24

2.MF,米诺夫斯基飞行系统

TEG1.5 p143
TEG1.5 p144

翻译见下:
在BESPA进行Beam Rotor的开发的同一时期,神圣军事同盟完成了作为重力环境下移动手段的Minovsky Flight系统。Minovsky Flight与Minovsky Craft是同种原理,但不需要像第五代MS那样大型的装备。另外,BESPA开发出了Minovsky Control并安装在Beam Rotor基部附近,利用米诺夫斯基粒子的光子振动实现了无线感应(注:米粒的光子振动,我也不知道是什么)。
虽然V高达能够实现单体飞行但也存在一些技术性的问题点。

由于V高达的各组件无法单独提升高度,为使之飞行而用于产生扬力的机动装备必不可少。从着陆状态起飞,最多只能工作数十秒的时间 (反过来说机体能够实现低速移动,在各组件的换装时,可以同时使用光学终端进行引导)。

Minovsky Flight示意图,出自GUNDAM Fact File 第79期 p24

3.米诺夫斯基控制器和光束旋翼

TEG1.5 p140

翻译见下:
BESPA方面拥有Beam Rotor、Minovsky Control,而神圣军事同盟方面则拥有Minovsky Flight、Minovsky Drive,都分别实现了MS的巡航飞行。这样一来在重力环境下无需依赖于辅助飞行系统(注:指SFS,飞板)就可以实现MS单体空袭,产生新的战术。

回旋的Beam Shield可以在基部形成比IF更强力的立方晶格结构。使Beam Shield呈螺旋桨状进行回旋,产生上下方的立方晶格的密度差来抵消自重,从而产生浮力,这就是Beam Rotor的原理。

只要提供电力和米诺夫斯基粒子,无需推进剂就可以在空中航行,是简易型Minovsky Craft;而且,在白刃战时Beam Rotor仍可以作为盾牌使用,着实是攻防一体的武装。

Beam Rotor示意图,出自GUNDAM Fact File 第79期 p24

4.MD,米诺夫斯基推进单元

-4.1.“光之翼”

TEG1.5 p144

翻译见下:
相对只能进行低速移动的Minovsky Flight,Minovsky Drive理论上可以加速到亚光速,最大实现20G的加速度。V2上配备的呈V字状的Minovsky Drive单元会从米诺夫斯基力场中央产生推进力。

另外,在高速机动时,无法封锁的高能量米诺夫斯基粒子会产生最大1公里的光束带“光之翼“。光之翼所展开的空间中米诺夫斯基粒子力场混乱,无法使用Minovsky Flight,同时超高速的金属粒子对电流产生干涉波,严重影响各种电子设备。

顺带一提,光之翼也可以作为Beam Shield使用。利用肘部的Beam Shield Generator截取光之翼的一部分使其回旋到机体前方形成防御态势(在天使之轮上对高特拉坦的作战中被使用过)。

(注:看来光之翼里的成分其实不止高能米粒?还有超高速金属粒子?其实在最早期的设定里还是带电粒子,大概那时是处于米粒、MEGA粒子、带电粒子的设定描述混乱的时代吧;另外,看下方图示,似乎是光之翼之间的部分反而是产生推力的部位,那么,若光之翼少了一根之后会怎么样呢?有些好奇。)

Minovsky Drive--”光之翼”示意图,出自GUNDAM Fact File 第79期 p24

-4.2.“幽灵之光”

《海盗高达Ghost》单行本(台湾角川汉化) 第4卷 p177
《海盗高达Ghost》单行本(台湾角川汉化) 第4卷 p178
《海盗高达Ghost》单行本(台湾角川汉化) 第4卷 p179

关于”幽灵之光”的节选见下:

MDU以零件为单位的喷射实验有某种程度上的成功,但因主要在技术面不够成熟,剩余能量的光束粒子“光之翼”的喷出,超乎意料地不稳定,为了抑制而在全身做出小型的“光之翼”喷射口(在减轻内压的同时,也可以将它们当作副推进器),并且为了从外部以强力的IF来抑制,而置入了不同的控制系统。…………散热问题也尚未解决,已经预测到就算启动了,名为“幽灵之光”的MDU使用极限,也只有15分钟左右,因此不得已配备了强制冷却荚,不过就算如此,也只能大约再多延长15分钟。…………与同时代中一样配备MDU的V2高达比起来,Phantom的MD的完成度最多只有50%吧(连V2的MD,离完成都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注:那长谷川老师您心中的完成品MD又是什么样的呢?麻烦弄出来看看。)。不过,就结果而论却让它全身包覆了强力的IF,对光束攻击的防御力极为优秀,可说是一架视使用方法不同,蕴藏了可大幅颠覆战局能力的机体。

Minovsky Drive--”幽灵之光”表现图,出自《海盗高达机械设定说明本》 p008

5.其它

RX-104FF佩涅罗佩和RX-105Ξ高达(柯西高达)所使用的Beam Barrier,利用波状光束干涉空气以改善气动,从而实现MS的超音速飞行。虽然使用了”Beam Barrier”这个术语,而且从各种情况中看来属于MAWS的可能性争议尚存,但现未知是否属于MAWS(现:2020/03/08,离闪光的哈撒韦的上映还有段时日),在现有的设定中,并没有找到佩涅罗佩和柯西所使用的改善气动用的Beam Barrier与MAWS的联系,暂且等待动画设定信息的进一步公布,若属于MAWS的话,文章中将予以相关增补。

 

End.






UC米学02-MAWS02-飞行和推进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