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浅谈言语理解与表达中那点小窍门:逆向思维+对比分析,快速定位正确答案!

2022-09-05 14:27 作者:渝岸公考  | 我要投稿

我们知道,在《职测》的言语部分,片段阅读的考查是比较重要的一类题目,而要做好这种阅读理解,找准其中的关系是我们常用的手段。转折的出现,往往意味着文段重点的出现,尤其是遇到一篇晦涩难懂的文章的,找准转折的意义就显得非常重要。但是,毕竟是身处考场,阅读的时间是有限制的,容不得我们逐字逐句地揣摩与分析,这就需要我们快速而精准地找到那个有效的转折。

一般来说,常规的转折关系还算比较好找,因为它有标志性的词语作为提示,如“虽然……但是……”“然而”“却”“相反”“不过”“只是”等等,而且这也确实是考试中的常规考法,依照“转折之后即重点”的基本原则,一般很快就能找准文章重点或者作者观点。但是,有的时候考题可能会刁钻一下,文段中没有那么明显的标志词,导致考生通篇读下来还是一脸懵。那么这种是不是意味着就无迹可寻、拿它没辙了呢?当然不是。这种情况下,转折关系通常还是会有的,只是表达得比较隐晦,轻易看不出来。因此,这时就需要用到一点比较分析的能力,即将作者观点和他陈述的其他观点进行对比,从而找出其间的差异。如果作者的观点与他前面所述观点相反,那么这很可能就是我们要找的转折关系,即文章重点。当然,如果作者的观点难以提炼,但我们又明确知道他与前面观点相反的,那么此时我们就可以将注意力置于前文的观点中,先将前文观点进行总结提炼,再取与之相反的观点,那么如此得到的就差不多是作者的观点。这其实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逆向思维。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提到的方法仅仅适用于确实存在转折关系并且以此设置重点内容的文段阅读,如果是其他性质的文段,那就需要采取其他相应的方法。那么如何来鉴别这个问题呢?一般来说,存在转折关系的阅读文段也是有它相对固定的模式的,即先引出他人观点或传统观点,再加以转折性表述进行过渡,最后逐渐引出自己的观点。下面以一道例题来验证一下上述提到的解题方法。

【例题】

虽然人们总是这样假定:只要不断提升人类的理性,并使信息透明化,就能消灭谣言产生的土壤。但迄今为止这一直只是个理想,而且很可能永远也无法实现。没有哪个社会的人所传播的信息都完全正确,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为了尽快获知自己所关心的“真相”,常常在不知不觉中传播那些未经证实的说法。因为在很大程度上,谣言折射的正是群体心理:他们的希望、恐惧、焦虑。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没有谣言的社会是不存在的

B.人们往往无意识地传播着谣言

C.谣言折射出社会部分群体的心理

D.人们往往为了获取真相而轻信谣言

【解析】

首先,文段的转折关系表现得非常明显,因为“虽然……但……”这一组关联词存在。其次,开头说“虽然人们总是这样假定:……”,这是典型的先陈述他人观点,可见转折之后必然会有重点。但是,这一段材料的“重点”明显太多,因为“虽然”的部分一句话带过,剩下的内容全是属于转折的部分。如果据此来提炼出核心观点,可能还是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因此,此时就可以利用一下上述提到的“逆向思维”:通过将他人的观点进行相反的表达,从而得出“谣言不能消灭”这样一个精简的观点,再带入四个选项逐一对比,发现只有A项与之契合。至此,这道题基本上算是做完了。但如果还觉得不放心,那我们可以再基于此结论来逐一验证其他三个选项的正确性。B项和C项的内容,都是取自转折内容中的某一部分语句,明显不能作为整段文字的概括;D项“轻信谣言”属于典型的无中生有,因为文中只提及了“传播”,并没有涉及相信与否。验证完毕,最终敲定选项A。

总结:

遇到存在转折关系的阅读文段,首先就可以判断一下它是不是像上面例题那样“虽然”短而“但是”长。如果是,就可以运用逆向思维快速定位正确选项;即便不是,也可以利用此方法相对准确地提炼出文段大意,从而逐渐分析对比,最终得出正确答案。


浅谈言语理解与表达中那点小窍门:逆向思维+对比分析,快速定位正确答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