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音乐人格(上)
忽然发现,欣赏流行音乐是很主观的一件事。
最近有受到小小的委托,然后听了一下千禧年的不少其他歌手的歌。怎么说呢,虽然不能绝对横向比较,也没法比,但不言而喻,对于每天沉浸式循环王心凌歌单的我来说,其他歌手的歌对我的冲击力并不是很大。
我自己有一种比较强迫症的刻板印象,某一首歌的一刷如果能打动我,基本上就能进入单曲循环的清单,不然的话几乎99%弃坑。我相信绝大部分歌迷朋友都有类似的体验和操作,因此也造就了华语乐坛曾经的辉煌,你我皆是缔造辉煌的一个小分子。

但是另一方面,欣赏流行音乐是一种低门槛的娱乐,因为唱流行歌本身就是低门槛的艺术。当年各路大神们的江山,全是一部又一部打歌节目、一场又一场“三下乡”商演拼出来的。现在大家对于华语乐坛的各种抨击,其实一点都不奇怪,各家的粉丝已然圈地自萌,有所成就的基本不会横向流动。连粉丝群体都要进入“存量搏杀”,评头论足甚至买所谓的黑热搜当然也变成常规操作。
那为什么明知是圈地自萌,粉丝还要不遗余力地做正向宣传呢?我觉得还是有一股原始的动力,这股动力来自歌手的音乐人格。无论作品再巨量,音乐人格始终是歌手安身立命的根本。不过大多数时候,流行歌手的音乐人格往往比较模糊,这是艺术性和受众听感所决定的。我们常常评论一名歌手“作品很多,但是对这个人没什么感觉”,就是音乐人格模糊的体现。

毫无疑问,王心凌的音乐人格是非常突出的。考察了当年的诸多大神们,如果只看身段的柔软性,心凌大概属于最名列前茅的几位之一(个人认为甚至可以把之一去掉,纯属个人观点,勿杠,杠就是您真厉害)。上一篇我们有讲到过,王心凌数十年始终如一的柔软人格造就了其超强的兼容性,不仅如此,还奠定了音乐人格的立体性。正是她的坚定和专注,为她的音乐世界构建出牢固的城墙和极宽的护城河。各位可以想想,像“兔子”这样的具化形象能够迅速得到粉丝群体的认同,是不是可见一斑。

借此说说那个音综的事情。很多说法都是在蹭热度,越蹭就越是表明大家内心都认为不去比去好。我的看法是去不去心凌自有主张,如果非要让我二选一,我的看法也是不去更好。因为各位有可能忽略了一个隐藏得很深的雷——水果台音综的浑水,一向都不好蹚。
在说此节目之前,先说说被其平替掉的另一个节目——《我是歌手》。不知道大家对这个节目感兴趣不,如果感兴趣,我可以开专题分析一下,这里先说个大概。
大家认为,《我是歌手》(包括后来的《歌手》,本文均用前者概括)这个节目,最残酷的点是什么?
A,现场观众根据个人喜好投票导致意难平;
B,出场顺序有先后,使得演出印象分有差别;
C,时长太久了,对歌手的意志力消耗很大;
D,真人秀,不仅要唱还要演。
注:非单选题,随便选。

答案:都不是。
这些都不是最残酷的。
最残酷的是,水果台制定的奇葩赛制对每一个参赛歌手的“护城河”(音乐人格)具有摧枯拉朽的破坏力。
想想就知道了,这个节目的冠军其实没啥意义,口碑才是最重要的。能坚持登场超过十场之余还能获得不错的口碑而不至于崩塌的,基本都是音乐人格极坚固的歌手。因为《我是歌手》有以下特别令人头大的规矩:
1,每位歌手只能唱两首自己的歌,其余全是翻唱;
2,自己的音乐团队很难带进场,大多数时候只能用水果台指定的团队,需要磨合很久;
3,常常熬夜,录制过程中经历长沙的寒冬期,过年还要连轴转录两场;
4,录制期间还需要跟导演组配合,有些表演导演组有否决权,歌手未必能随心所欲。
还有很多细枝末节,不一一列举。
各位看官可以感受一下,我是去唱歌的,却不给我好好唱,得加各种debuff,不服还不行,是个什么感受。无数慕名而来的英雄好汉在这样的冲击之下迅速溃不成军,有渐渐掉队被淘汰的,有开摆freestyle的,还有几位索性退赛,以保全自己的护城河。在我看过的前7季里,参赛时长超过半季还能保住音乐人格没被冲垮的歌手,十个手指头都能数完。

至于接档的这个节目,竞技性没那么强(至少第一季如此),但是对歌手本身的提升也基本没有,更多的是推广和做贡献,分量有很重吗?我不觉得。
最后,为什么个人不希望心凌参加这类节目呢?首先肯定不是能力问题,心凌的翻唱实力大家在视频里都看到了,而且连更凶险的浪姐都能手撕剧本,音综只能算和风细雨。心凌最大的财富就是她的音乐人格,是那个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能云淡风轻,拿捏起音乐也毫无压力的兔子王。手撕剧本这样的大招用一次就够了,因为:

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