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中的另类:罗大纲

罗大纲是广东梅州人,原名叫亚旺,罗大纲他本人是天地会成员,在道光二十九年的岭南大饥荒中,罗大纲以“三合会”首领率众多饥民暴动。后因官兵追捕,进入广西,他在此参加了反清组织“天地会”。罗大纲在永安一带招募人手,后来他手上有了大约千把人的水寇,据罗惇《太平天国战纪》所载,洪秀全起兵粤西,与冯、杨、萧、韦、石等“六人共誓生死”。“时水寇罗大纲有众千余人,掠永安州”,也就是这时遇上了胡以晃,胡以晃劝他加入太平军。太平军还派冯云山对罗大纲进行劝说,晓以大义,为罗大纲所“悦服”。
不过,在杨秀清看来,天地会的单兵战斗力虽然厉害,但整体纪律非常散漫,在遇到恶仗时容易溃散。所以,对于罗大纲及其麾下2000余“水寇”的加入,并不十分欢迎,甚至还有排挤之意思;洪秀全也是如此,他从内心深处就非常反感天地会等会党,否则后来也不会坐视小刀会的刘丽川在上海被围攻而见死不救。不过萧朝贵和冯云山却十分喜欢罗大纲,认为他是一员不可多得的骁将,于是便屡次以“天兄下凡”之名义来吹捧罗大纲,让太平军将士不要排挤罗大纲,要将他视为朋友。也许是因为冯云山、萧朝贵,罗大纲最终选择留在太平天国。
后来于咸丰元年初率所部2000多水寇从桂平江口投入太平军,被任为左二军军帅。罗大纲麾下这2000水寇也就成为了太平军水师的骨干力量,罗大纲虽然加入太平天国,但是他并不信拜上帝教,毕竟他是因为太平天国反清复明才加入的。加入太平天国后,罗大纲就随太平军作战,由江口回师紫荆,西击武宣,北趋象州,东进金田、平南。9月,罗大纲随萧朝贵攻打永安,罗大纲担任先锋将。他用声东击西战术攻下了永安,还斩杀清军平乐协副将阿尔精阿和知州吴江,为太平军占领第一座州城立下了大功,罗大纲被任命为总制。太平军在永安封王建制,休整半年。罗大纲因熟悉当地居民,在当地为太平天国招募了大约3000人的兵力作补充,受到厚待。同时,罗大纲又约任文炳率波山艇军两次出击梧州、藤县、平南、桂平等地,有效的牵制了清军。太平军攻占永安不久,赛尚阿、向荣、乌兰泰、周天爵、和春、江忠源等率清兵数万人抵达永安,对太平天国采取围堵之策。由于外援难以到达,太平军在永安很快就面临粮草弹药不足。此外,太平军虽屡次出城攻击清军,但均无法突破重围,形势已经岌岌可危。1852年4月,罗大纲率麾下两千精兵充当敢死队,趁着大雨之夜突袭清军大获全胜,为太平军突围开了一条路。随后,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等统帅全部人马突围而去,就此躲过一劫。后来李秀成在自述中谈到此事时,高度赞扬罗大纲之功绩,没有他充当先锋突破缺口,太平天国很可能在永安就结束。永安突围成功后,罗大纲率水师攻击桂林、全州、兴安,屡立战功,“升土一总制,管带中一军”。1852年6月,蓑衣渡大战后,太平军精锐可以说是损失殆尽,冯云山也战死了,洪秀全在湖南道州还动了回两广跟清军打游击的念头。此时,罗大纲利用他的影响力,将湖南天地会等一些组织拉入太平军,使得太平军战斗力量从此时的四千余人快速增长至数万人,这让太平军的力量得到了回复。不过在后来的长沙战斗中,罗大纲最后的靠山萧朝贵也战死了,至此,罗大纲的靠山全部倒塌。
在长沙之后,罗大纲便很难得到升迁,其地位开始被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曾水源、朱锡琨等人超越。不过,因其作战勇猛,人脉又广,所以每逢重大战役,杨秀清还是得派出罗大纲,不过罗大纲并不会受到重大奖励了。1852年12月,罗大纲攻占益阳、岳州,在岳州升任金官正将军。第二年1月,在湖北升殿左一指挥,与天官丞相秦日纲同统水师。太平军于是月攻下武昌。1853年1月,罗大纲率水师充当开路先锋,顺江而下,攻克江南第一大城南京。

在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罗大纲向洪秀全、杨秀清阐述了他的北伐策略:“欲图北,必先定河南;大驾驻河南,军乃渡河”;“否则,先定南九省,无内顾忧,然后三路出师,一出湘楚,一出汉中,疾趋咸阳,以徐、扬席卷山左,再出山右,会猎燕都”。并警告说:“若悬军深入,犯险无后援,必败之道也。”除此二策外,罗大纲还提出,既建都南京,务必多造战船,精练水师,战舰建成之前,应先用木筏堵截江面,抢占长江水上优势。可惜这些建议未能为杨秀清所接受。在北伐军临行,洪秀全也以“诏告”叮嘱:“间道疾趋燕都,无贪攻城夺地以縻时日。”对此,罗大纲清醒而痛心地指出:“天下未定,乃欲安居此都,其能久乎?吾属无噍类矣!”。
太平军水营力量规模虽庞大,但大多为民船改造而来,跟湘军水师正规战船压根不在一个档次,田家镇和半壁山一战,太平军水营几乎毁灭殆尽。没了水师,长江控制权便落入湘军手中,天京的粮道随时都有被截断的危险。太平军斗不过湘军,不重视水师建设就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一点李秀成和陈玉成深有感触。
后来罗大纲率水军配合北伐军作战。3月31口,罗大纲和副将吴如孝奉命从水路攻取镇江。镇江又称京口,是长江与运河交汇之处,既是南北要冲,也是南京东南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顺利攻占镇江之后,又依北固山,傍长江、运河,筑起城墙6里,建了六座炮台。后来接连击退来犯清兵,又将清军设在城外的军营全数拔除,被“升冬官正丞相”。

咸丰三年10月,为配合太平军西征大军,罗大纲和吴如孝督师出江南、江北两门声援。田家镇一役,武昌同知劳光泰所招兵勇多归顺太平军,杨秀清将这些人都交由罗大纲统领,并给了罗大纲在镇江自主权。越年3月,罗大纲奉调令回南京,与胡以晃进攻和、庐两地。4月又奉命代替秦日纲守安庆。11月,接连攻占安徽建德、东流和江西饶州石门等处。12月10日,罗大纲得知田家镇失守,即自饶州率轻骑由都昌沿陆路赶到九江援助西征大军,在小池口孔垄驿与湘军水师激战。由于安庆太平军赶来增援而大败清兵。咸丰五年初,曾国藩的湘军逼近九江,罗大纲率军与翼王石达开的大军配合,把湘军水师引入鄱阳湖。2月11日夜半时分,石达开自九江,罗大纲自小池口共乘轻舟百余只奇袭湘军水师,焚烧湘军战船百余艘,俘曾国藩座船。曾国藩只能乘小舟逃往清军营,曾国藩本想投水自杀,为罗泽南所制止。这一役,大灭湘军气焰,对西征军三克武昌,稳定皖赣基地起了积极作用。此后,罗大纲虽曾偶返南京,但基本坚持在皖赣一带作战,1855年8月,在芜湖战役与同是天地会出身的昔日战友张国梁激战,不幸被炮弹击中,10月撤兵到天京,因伤势恶化,医治无效,当月病逝于天京,年仅51岁。死后被洪秀全追封为“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