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赵括被围的时候,赶去救援的为什么不是李牧或者廉颇

2020-03-07 20:57 作者:孤寂寒光  | 我要投稿

战国秦赵长平之战,是几千年中国古代史上规模首屈一指的战役,是由春秋、战国五百年列国林立、割据混战,过渡到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决定性战役。长平之战,前后耗时三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据载秦军前后坑杀赵军四十万人,被后人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长平之战是战国时代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一场战役,两个军事大国倾力以付。廉颇抱憾而归,赵括遗臭万年,白起盛极而亡,赵国从此失去了问鼎天下的实力。此战后,山东诸侯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从而只剩下时间问题。从国家战略到具体战术,军事家直到现在都在探讨它的得失。长平之战,对中国历史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催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的大帝国。

公元前260年夏,赵括接管了长平前线40馀万赵军。与此同时,秦国也秘密的派遣武安君白起抵达长平前线接替王龁指挥秦军。赵括到达前线后,收缩了兵力,准备主动进击秦军,企图一战而歼灭秦军,收复上党。白起以丹河东岸的长平城为依托,沿丹河东岸的天然髙岗构筑起长达18公里的主阵地,右翼一直延伸到小东仓河北岸,以抵御赵军主力的进攻。另安排25000人在决战开始后切断从石长城出击的赵军退路;另5000骑兵遮绝留守石长城的赵军与出击的赵军主力之间的联系。

赵括在对秦军所知甚少的情况下,指挥主力出击屯扎在故关前的秦军部队。秦军按照白起的将令,接战不久后便诈败,沿着直通长平城的大道逃跑,把追击的赵军主力引诱到预设战场。赵括浑然不知秦军的诡计,指挥全军猛攻秦军阵地。秦军顽强抵抗,赵军无法攻破。此时,进击秦军的赵军主力已经远离故关12公里。预伏在小东仓河北岸的25000秦军这时突然出击切断了赵军的退路。5000骑兵也兵临故关前,使留守故关的赵军不敢出击支援。

这样,赵军被完全分为两段。赵军出击的主力失去了后勤保障;留守的部队空守着粮草辎重却无法增援决战。秦军抓住有利的态势,派出部队从两翼攻击赵军。赵军分兵作战,不能取胜,被秦军压缩在了一条狭长的地带。面对险恶的战局,赵括命令部队原地筑垒防御,等待援兵。秦军乘势合围赵军于主阵地前。赵军被秦军围于野外的消息报到邯郸。赵孝成王意欲合纵抗秦,遣使求救于临近的楚、魏等诸侯国。但是,由于之前赵国使者入咸阳和谈得秦昭襄王厚遇,诸侯国均看在眼里,所以都不愿救赵。

赵孝成王只得派出本国的部队赶往长平前线救援。秦国方面,得到合围住赵军主力的消息后,秦昭襄王亲自从咸阳赶到临近前线的河内郡,给所有的郡民赐爵一级,命令郡内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前往支援长平前线,阻击赵国的援军。于是,被围的赵军无法得到援助和补给。9月,在被困46天后,赵括在突围时被秦军射杀。

那么,问题来了,在长平之战中,40万赵军被秦军围困46天,赵国名将廉颇和李牧,为何不前去救援呢?


在廉颇看来,长平距离赵国疆域比较近,距离秦国则比较远,也即秦军粮草补给困难,只要秦军久攻不下,自然会粮草不济,被迫退军。正是基于这一前提,不管遭到了什么指责甚至诋毁,廉颇都没有改变固守的原则。对此,秦军自然不希望继续拖下去,于是在赵国散播谣言,不仅诋毁廉颇,更说秦军最怕的就是赵奢的儿子赵括。

在邯郸之战中,赵孝成王也是重用平原君赵胜等人来防御秦军。换而言之,赵孝成王对于廉颇的怨气实在太大了,等到邯郸之战爆发时,我们依然没有见到廉颇有什么表现的机会。直到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燕国进攻赵国,廉颇才得以率军大军前去迎敌。

另一方面,长平之战前,李牧长期驻守代地雁门郡,防备匈奴。因为没有参与长平之战的记载,所以,长平之战爆发时,也即40万赵军被围困46天的危急时刻,李牧自然还是远在代地雁门郡。对于李牧来说,防守北方的匈奴,才是自己的职责所在。如果李牧擅离职守的话,北方的匈奴骑兵顺势南下,同样会给赵国上下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害。也即相对于同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李牧虽然手中握有一支精兵。


但是,在没有得到赵孝成王允许的前提下,李牧是不能擅自率军前往长平之战的战场。

《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 在长平之战中,白起已经布置了天罗地网,将赵军给围得水泄不通。因此,对于赵军来说,在付出赵括等将士性命的基础上,依然无法突出重围,更无法将这一情况告知给后方的赵国了。

何况,到了赵孝成王去世李牧才在新朝成为了重臣。也就是说,李牧在赵孝成王时期有没有入赵王法眼都是个问题。所以,赶去救援的只有平原君带领的少量兵力,最后还无功而返。


赵括被围的时候,赶去救援的为什么不是李牧或者廉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