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弓楚得
楚人遗弓
《公孙龙子·迹府》
【原文】
楚王张繁弱之弓,载忘归之矢,以射蛟兕于云梦之圃,而丧其弓。
左右请求之。
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
仲尼闻之曰:“楚王仁义而未遂也。亦曰:‘人亡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
【今译】
一次楚共王带着随从去打猎,他拉开繁弱弓,搭上忘归箭,在云梦的园林射杀蛟龙和犀牛,却把好弓丢失了。
(这张弓是上品,是用最好的材料做成的,饰以金玉,制作精美,深为楚共王所喜爱),楚王的左右随从人员很惶恐,并觉得可惜,请求回头沿路去寻找,楚共王制止说:“不必找了。我是楚国人,这弓丢在楚地,让楚国人拾去了,还是在楚国人手里(楚弓楚得),又何必一定要找回来呢?”
仲尼听到这个事,说:“楚共王讲仁义,表现了胸怀广大,但他还不够彻底。只说‘人丢了弓,人拾了去’就行了,何必一定再说‘楚’呢?”
【赏析】
公孙龙是名家的代表人物,倡导“白马非马”之说。孔子六世孙孔穿批评他,他便讲了这个故事,作为反驳论证:既然“人”不同于“楚人”,那么“马”也就不同于“白马”。
故事的本意可以说明,人的胸怀应宽广一些 be wide- minded.
“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即“楚弓楚得”意思是楚国人把弓弄丢失了,拾到这个弓的仍将是楚国人。the bow of Chu will be found by the man of Chu. 比喻自己的东西虽然丢了,但是,拾到它的人并不是外人,仍是自家人,利非外溢,利益并非外流。后用以表示自己丢失的东西,又回到自己手里。
在《孔子家语·好生》中讲述的也是这样一个故事。
后来《吕氏春秋·贵公》发展了这个故事,用楚人衬托楚王(楚弓楚得),用楚王衬托孔子,再用孔子衬托老子(不必把天下之物占为己有)。
楚弓楚得
《说苑·至公》
【原文】
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
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仲尼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
仲尼所谓大公也。
【今译】
春秋时,楚共王外出打猎,不慎丢失了一张金贵的弓。
他身边的人请求去寻找,楚共王制止说:“不必了!楚国人丢了弓,还是会被楚国人捡到,何必去寻找呢?”
孔子听说了,说:“可惜啊,他的心胸还不够大!应说‘遗失弓的是人,捡到的也是人,何必限定'楚国人' 呢?”
人们都称赞说,仲尼所说的,才是真正达到大公的地步了啊!
【赏析】
“楚弓楚得”楚人丢失了弓,又被楚国人获得。when one Chu man losses his bow,another Chu man finds it..形容你丢失的东西,他人得到了,不必为此而耿耿于怀。
后人将这个故事用作成语“楚弓楚得”、楚人遗弓”等,表示丢失的东西或失去的好处,还是要落在了自己人的手里,不会被外人得到,肥水没有外流。
“人遗弓,人得之”意思是你丢失了东西,他人得到了,不必耿耿于怀。比喻丢失物件是常事,不必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