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位二十六阶

1、 概要


天智天皇3年(664年)2月9日,发布称制的中大兄皇子(天智天皇)下命弟弟大海人皇子(天武天皇)。此时除冠位之外,氏上、民部、家部也有宣命,并称作“甲子之宣”。

《日本书纪》记载的26是1为大织,2为小织,3是大缝,4是小缝,5是大紫,6是小紫,7是大锦上,8是大锦中,9是大锦下,10是小锦上,11是小锦中,12是小锦下,13是大山上,14是大山中,15是大山下,16为小山上,17为小山中,18为小山下,19为大乙上,20为大乙中,21为大乙下,22为小乙上,23为小乙中,24为小乙下,25为大建,26为小建。

施行期间跨越天智天皇和天武天皇2代,可能在天智天皇10年(671年)到天武天皇2年(673年)之间加以部分变更。一个是内位和外位的区别,另一个是诸王之位。天武天皇14年(685年)1月21日由于冠位四十八阶的制定被废除。
2、修改要点
在冠位十九阶中上下分花、山、乙大小各冠,加上中分为上中下,花改为锦。另外,最下位的立身分成2阶,合计增加7阶。新位是大锦上、大锦中、大锦下、小锦上、小锦中、小锦下、大山中、小山中、大乙中、小乙中、大建、小建、小建12阶,其他都是以前的名称、位置。不是很大的修改。数量增加是因为这段时间的官制整备导致官职增加,上下关系变得复杂。
3、冠位对比
前后的冠位制度的对应关系如右图所示。虽然与前面的冠位十九阶对应确定,但是后来的冠位四十八阶因为名称发生变化,所以依靠推测。被叙位的人只有小紫以上,以及新冠位被继承或废黜不明确,大建、小建,是不确定的地方。
4、天智、天武交替期部分修改
根据《日本书纪》的记述,天武天皇2年以后,出现了以前未知的冠位的例子。一个是内位和外位,另一个是对于皇族的诸王之位。外位制度是,聘用地方出身者时,授予冠位作为外位,与畿内出身者有差异。诸王之位,对于之前没有授予冠位的皇族,给予无冠位序列化。没有史料提到关于两个新机轴的引进,准确的时间和制度详细情况不明。两者都不应该认为是从外部个别添加修正,而且同时被引入。制定年份的下限是初见天武天皇2年(673年), 在天智天皇时代10年(671年)比较有说服力。
据《日本书纪》记载,天智天皇10年(671年)大海人皇子宣命施行冠位法度。书纪只详细记载关于冠位律令,不记载其内容,也没说明律令是什么样的。其前后的冠位名只出现外位、诸王之位,基本上承袭了冠位二十六阶。那么冠位法度是指规定外位和诸王之位的说法。

围绕冠位法度的记事,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学说。在天智天皇段常见的重复记事中,实际上也有人推测天智3年(664年)冠位二十六阶制定被重新录制。不是那样的,也有人说包括已施行的冠位制在内的各种法律汇总是冠位法度。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冠位法度是日本最初的令“近江令”,近江令也有不存在的说法,学说情况相当复杂。

关于修改的意图,反而与天武天皇的施政有关联的说法强。外位被授予畿外地方出身的豪族,可能是因为在壬申之乱中立功的地方出身者的待遇苦恼而产生的。诸王之位也与天武天皇实施地皇亲政治,任命之前没有成为官员的皇族的各种官职有关。如果这些推断正确的话,就是天武天皇治世元年(672年)或2年(673年)制定的。
日本書紀 天智天皇(十五)命大皇弟修官位26階
三年春二月己卯朔丁亥(即位3年春2月9日)、(天智)天皇命大皇弟(大海人皇子=天武天皇)、宣増換冠位階名及氏上・民部・家部等事。其冠有廿六階。大織・小織・大縫・小縫・大紫・小紫・大錦上・大錦中・大錦下・小錦上・小錦中・小錦下・大山上・大山中・大山下・小山上・小山中・小山下・大乙上・大乙中・大乙下・小乙上・小乙中・小乙下・大建・小建、是爲廿六階焉。改前花曰錦、從錦至乙加十階。又加換前初位一階、爲大建・小建二階。以此爲異、餘並依前。其大氏之氏上、賜大刀。小氏之氏上、賜小刀。其伴造等之氏上、賜干楯・弓矢。亦定其民部・家部。
*个人翻译 仅供参考
原文相关
https://www.weblio.jp/wkpja/content/冠位二十六階_冠位二十六階の概要#
https://www.weblio.jp/wkpja/content/冠位・位階制度の変遷_冠位・位階制度の変遷の概要
http://kitabatake.world.coocan.jp/kani-ikai.html
https://ja.unionpedia.org/i/冠位二十六階
https://nihonsinwa.com/page/2202.html
https://kotobank.jp/word/近江令-388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