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语言学纲要》叶徐版 第八章4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第六节 语言接触的特殊形式——混合语
以上所提到的四种形式接触的结果都是在一种语言的系统中增加了一些外系统的要素,但都保持了原系统的本质,并没有因两个语言的接触而发生两种语言的混合并新生出一种新的语言。
本节是一些不多见的情况:两种或几种语言混合而成的临时交际语叫做“洋泾浜”。如果后来作为母语传递给后代,如非洲新几内亚的“克里奥耳”语,就称作“混合语”。混合语不常见,大多只限于海外殖民这样特别的社会环境,属于语言接触的特殊类型。在我国境内,汉族与其他民族交界地区发现了一些分布地域不大、历史不很长的混合语。
一、“洋泾浜”
“洋泾浜”是当地人和外来的商人、水手、传教士等打交道的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了形的外语。这种变形首先起因于外来者:他们为了使当地人明白自己的意思,常常在语言上做出让步,简化自己的语言,夹入一些当地语言的成分,于是这种变了形的外语就成了当地人模仿的榜样。另一方面,当地人在掌握这种语言的时候,会受到自己语言中语音、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的干扰,又对它进行相应的改变,而这些改变又被外来者所接受。最后,双方仿佛在语言上达成一种协议,产生了一种大家都能够接受的交际工具。所以“洋泾浜”是当地人没有学好的外语,是外语在当地语言的影响下出现的变种。例子有:鸦片战争后,上海洋泾浜地区当地平民与外国人接触使用的外语;新几内亚的Tok Pisin。
“洋泾浜”的共同特点:语音经过当地语言音系的适当改造,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程度,词汇的项目比较少,往往要借助于迂回曲折的说法指称事物。
“洋泾浜”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只有口头形式,用于和外国人交往的特殊场合,没有人把它作为母语或第一语言。
“洋泾浜”这种语言现象的产生与17世纪以后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有联系,是语言接触中的一种畸形的语言现象。它的使用范围比较狭窄,发展的前途不外两个:一个是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消亡,eg我国的“洋泾浜”在新中国成立后便停止使用;一个是发展为混合语,成为某一地区人们通用的交际工具。
二、混合语
如果洋泾浜被社会采用为主要的交际工具,由后代作为母语来学习,洋泾浜就变成了混合语,又叫克里奥耳语。eg:非洲某些地区的种植园欧洲殖民者和非洲劳工之间的语言;在非洲以外,有法语/英语作为基础的克里奥尔语。洋泾浜一旦升格为克里奥耳,在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的口头中扎下根,就会扩大词汇,严密语法,迅速地丰富发展起来,最后也可能会变得和其他语言一样完备。
洋泾浜和混合语VS方言:基础方言代替土语和洋泾浜、克里奥尔语不同,方言的统一是一个民族语内部的问题,语言的替换是不同民族之间的问题。。
洋泾浜和混合语VS其他语言接触形式:其他语言接触形式都是在一个社会共同体,一片连续的地区里进行的,这过程牵动了整个社会。洋泾浜和克里奥耳则是语言远征的结果,是语言随着殖民者深入异域的产物,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只是在老家以其经济、文化、技术上的优势遥为支持,使它在他乡有一临时的立足之地,或者在当地缺乏有效通用语的情况下逐步替代当地各语言。
三、我国境内的土汉语和混合语
类似洋泾浜的情况:
土汉语:我国从宁夏经陇东、青海、川西到云南、贵州,是汉语和多种少数民族语言相互接触的一个集中地区,学界称之为“语言走廊”。在这一区域内流行着一种洋泾浜式的、未作为母语传递的“土汉语”。
比如,川西北的阿坝藏族自治州是汉、藏、嘉戎、羌、回等民族的杂居地区,各族人民为了相互往来而采用汉语作为共同的交际工具。各族人民由于自己母语的干扰,他们所掌握的汉语与汉语的实际状况有很大的区别,形成一种“似汉非汉”的土汉语;而汉族的干部、工人、教师等为了让兄弟民族居民听懂自己的话,也跟着学说这种土汉语,自编自创,推波助澜,促进了这种土汉语的使用。
这种土汉语,其他地区的汉族人是听不懂的,但是在当地却有一定的生命力,少数民族居民乐于接受和使用。但应该承认,这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而是一种畸形的语言现象。它虽一段时期内在学校教学中使用,但效果不好,不利于语言教学和文化科技知识的传播,也不利于更大区域的语言交际。从语言政策看,我们应提倡多语并存而不应该提倡这样洋泾浜式的临时性的交际语。这种现象应该会随着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改变。
类似混合语的情况:
在我国多民族混居的地区,还发现了为数不多的混合语。eg:①广西融水县的“五色话”,又称“诶话”,使用人口5000人左右,为壮侗-汉混合语;②青海同仁县的“五屯话”,使用人口2500人左右,为藏-保安-汉混合语;③甘肃东乡县的“唐汪话”,使用人口20000人左右,为汉-东乡混合语;④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的“倒话”,使用人口2600余人(共八个村寨),为汉-藏(康方言)混合语。
从语言的特点看:这几种混合语都是语法结构主要取自一种语言,而词汇主要取自另一种或另几种语言。从社会环境的特点看,说这些话的人都是双语者,他们除了会说作母语传递的混合语外,还会说当时居民人口最多的另一种语言。
我国境内的土汉语和混合语,是研究语言接触的社会条件与语言变化之间关联性的珍贵案例。弄清它们所处社会条件的特殊性,更长期地跟踪其语言变化的全过程,不仅对于了解语言接触的特殊形式有直接意义,而且对于更好地了解语言接触一般规律的全过程,特别是其中的一些细节,也一定会有珍贵的价值。
四、世界语
随着世界各族人民的交往日益频繁,为了打破语言的隔阂,人们自然她产生一种理想,希望能有一种大家都接受的世界语,作为各族人民往的工具。为了实现这种理想,从 17 世纪起,不断有人设计世界语的方案这样的方案出现过几百种,由于深奥难学,或者矫揉造作,都没有获得成功,多数方案甚至只是设计者抽屉里的东西。
比较成功的是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在 1887 年创造“世界语”(Esperanto)。这种语言的词汇材料主要取自拉丁族语言,也有部分取自日耳曼族语言和希腊语。语法规则十六条,没有例外。采用拉丁字母书写,一字母一音,多音节词的重音一律落在倒数第二个音节。词根可以自由地复合成词;派生词的构成可利用一套丰富的前后缀,方便灵活实词有划一的形态:名词收-o,动词(不定式)收-i,形容词收-a,副词收-e。名词有单/复数和主/宾格的变化,复数的标志是-j,宾格的标志是-n;形容词必须和所修饰的名词同数同格,保持一致。动词有时的变化(现在时-as过去时-is,未来时-os)和主动、被动的变化。整个方案备有词典、语法和范文。
世界语兼采欧洲各种语言的词汇材料和语法格局,加以简化划一,可以说是欧洲各大语言的一个合理化的公分母,也可以说是一种人造的洋泾浜。它模拟自然语言,没有枯燥乏味矫揉造作的味道,它简单易学,懂得以洲语言的人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世界语正因为有这些优点,所以问世以后受到广泛的欢迎,各国都有爱好者用它来互相交往,举行国际大会,翻译出版各种译著。现在,各国的爱好者有几百万人。我国也有世界语爱好者的组织,并出版了
刊物和读物。
不过,世界语毕竟是一种人造的国际辅助语,它不能代替自然语言作为人们的母语或第一语言。前面谈过,语言一进入使用就会发生演变,演变的结果就会出现分歧而形成方言。世界语作为一种国际辅助语,更需要不时进行规范,统一口径,才能保持其通用性。就语言的基础来讲,世界语的国际性其实只限于印欧系语言区,对其他地区的人来说,它仍然是一种陌生的不易掌握的工具。这也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局限。
经过百余年的实践,现在的情况已经比较清楚了,人工设计的世界语没有什么前途,反倒是经济科学上占优势的民族的自然语言,会在各国交在中起到不同民族共同交际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