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归来后的读书总结(上)
*本来计划最迟在本月初写成这篇文字,结果一再耽搁。
眼下感到时间已经渐渐冲淡了记忆和思路,于是赶紧做一记录。
今年四月底去了趟安阳。目的地只有一个——殷墟。
从安阳回来之后,我开始阅读一些相关书籍。
读的过程中,受到一些启发,又产生了一些新的兴趣点。于是,随兴之所至,接连读了一系列书籍。直至最终碰到一个大部头才算告一段落。
大概画了一个阅读序列——

以下对这些书籍做些简单点评,并围绕其中几本,顺带谈些感想和看法。
1、李硕《翦商》

李硕的书是友人所荐。我一下子买了三本,除了《翦商》之外还有《孔子大历史》和《楼船铁马刘寄奴》。
初读之后发觉,他的文风我不是很喜欢。当然,这只能说明我是异类。
因为我知道,眼下这种类似文字网络直播或解说视频的书籍是最流行的,配以国人偏爱的历史题材,既是大众所爱,也是出版商青睐的。
三本书里,我觉得相对而言写得最好的是孔子那本。但看完之后的感想只能自己知道。
《翦商》让我感到遗憾的是,后半部分作者的思路突然散了。
不过不管怎样,殷墟归来读《翦商》,还是很有收获和启发的。
对我而言,《翦商》的亮点有二:一个是结合历史、甲骨文来解读周易,这虽不是李硕的原创,但他做了进一步的推演和诠释。另一个亮点就是他对人祭的描述。
这个“人祭”问题于我很重要,它是推动我进行后续阅读的原动力。
在殷墟参观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心底既有的一个观念再次被强烈证实,那就是——
人,从来就没有什么平等可言。
殷商时代,贵族君王与普通人类差异巨大。
我们今天所谓的文明、文化、制度等等这些人类生活范畴,在遥远的殷商时代,只在统治阶层存在。
统治阶层之外的那些“两脚直立、没有羽毛”的生物,与猪狗无异。
这种差异化最极端的表现就是活人祭祀。
对此,李硕的书里有着大量细致、生动的描写,读的时候真是既惊悚,又压抑。
当我在殷墟进入著名的妇好墓时,最先吸引我注意的就是陪葬的人骨。
所以,后来我就在想,那个时代的人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又是怎么看待那些王和贵族的呢?
假如我是当时商王家里的奴隶,今天早上被告知,选作人祭,我是该悲伤、害怕,还是愤怒?抑或,高兴?
这个“心情”选择问题我考虑了好久。。因为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它涉及到当时人的世界观。
之所以有“高兴”这个选项,是因为祭祀是为神明而作,将自己献给神,应该是感到“幸福”的事,,呃,也许是的。
后来看《翦商》里记录的考古资料,佐证有不少被选作牺牲的人有挣扎的痕迹,有相当数量的人是先被砍了小腿或者头颅再被埋进土里做人祭的。所以我觉得,个体差异还是存在的。大多数普通人的心情选择应该还是正常的——“恐惧”。
除了这个心情选择问题之外,还有两个点让我思考很多,一个是甲骨文,这个后续再谈。另一个就是,那时候人的“残暴”该怎么理解?
这个“残暴”除了活人祭祀之外,还有一个更可怕的例子作为表现,那就是——吃人。
《翦商》介绍了大量殷商考古证据,表明当时吃人并不少见。文王所作的周易,有一卦记录的就是吃人肉吃出了一个箭头。另外,一个著名的考古发现是一件煮饭用的青铜器里盛着一颗完整的人头。这件著名器物的照片在很多商代考古的书籍中都有出现。这让我联想到资治通鉴一开篇就记录的一件事,某贵族杀了仇家之后,把他的头颅做成了一件漆器拿来喝酒。。
这些事情,作为几千年后的我们,是无法理解的。
但我觉得,当时人这么做,并且毫无“禁忌”可言,表明了那个时代的某种观念。正是这种观念的普遍存在、成为了common sense,才导致这类事情不断发生,甚至从殷商时代延续至春秋战国,甚至更晚。(*“吃人”是历史的黑暗面,是今天的人们避讳但又客观存在的历史面相)
无论是活人祭祀,还是吃人。我认为问题的核心是,人们是如何看待“人”的?
对每一个“我”而言,他人,即其他同类生物,是怎样一种存在?
更进一步地,是否当时已经形成某种共识:只有统治阶层才作为“人”存在,其余都只是人间失格的耗材?
假如和近现代来自西方的观念做比较,即可明白大量历史事件、概念、意识形态、理论、文件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所以,我在殷墟时的一个感受就是,在几千年前的这片土地上,对于一个人而言,最可怕的不是猛兽,不是洪水,不是雷电,不是瘟疫,而是其他人类。
(*这个感受和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里那个行脚僧的感言如出一辙)
作为活在当下的人,我走出殷墟时,想,今天的我们真的是幸福啊!至少,不会有被选为人祭的担忧。但转念一想,我们今天,和殷商时代,又改变了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