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摄影】键摄让你重新认识曝光三要素
本文共5300+1800字 .
可能是全网最详细的曝光三要素讲解 .
包括曝光的本质、等效光圈、如何设定ISO等 .

简要介绍(知道是啥可以直接跳过此部分):
曝光时间:传感器曝光的时间。越长则画面越亮,但同时拍摄运动物体时模糊的程度更大;反之则越暗,越能捕捉瞬间。
光圈:通光直径与镜头焦距的比值。对于焦距为100mm的镜头,F/4表示其通光口径是25mm。当光圈增大时,光圈数(即倒数,对于F/4来说光圈数就是4)减小,画面越亮,焦外虚化更明显;反之越暗,虚化越轻微。
ISO:ISO越高画面越亮,反之越暗,相较于前两者在前端调整亮度,ISO是对信号进行增益,在后端调整亮度。ISO过高会导致噪点较多,画面质量差。
三者对画面亮度的影响:
当曝光时间 * ISO * 光圈平方 为定值时,画面亮度不变。

详细:
首先了解相机成像的大致原理:镜头将物成倒像在传感器上(这与用凸透镜往纸上墙上等等成像是一样的,只是把纸换成了传感器),在传感器上成像,照出一幅画面,传感器将此画面记录下来。


曝光时间:
前提条件:不考虑滤光片,无解马赛克过程。
传感器曝光是一个积分的过程。传感器上的画面是会随时间变化的,它需要选取一段时间的画面记录,这段时间的长度就是曝光时间。对于某个像素而言,它的照度是时间的函数,记为E(t)。若曝光时间为Δt,则在最终的成片中,这个像素位置的亮度就是E(t)从t0到t0+Δt的积分的K倍(K由ISO等其它因素决定),其中t0取决于快门摁下的时刻。

例如,面对以50Hz频闪的光源时,曝光时间需要为1/50的整数倍(虽然实际是每秒亮100次,但很少有灯能保证相邻峰值是一样的)。这是因为只有当积分长度是最小正周期的整数倍时,才能使得无论积分起点在何位置,积分结果都不变,对于画面来说也就没有闪烁。
当考虑整幅画面时,就相当于把t0到t0+Δt内传感器上每一瞬间的画面相加,这也是为什么曝光时间越长运动模糊越明显。
虽然其本质是积分或累加,但我们通常都会考虑相同的最终画面整体亮度,这时曝光的作用就变成了“取平均”。
如果在一段长曝光内用灯光扫过一片区域,那么照明效果就相当于用一个面积更大(灯的轨迹就是“新灯”的形状)但亮度较低的灯进行短曝光。
考虑拍车轨的场景,假设车辆匀速行驶。在画面整体亮度不变的前提下,显然增加曝光时间可以延长车轨的长度。那么如何增加车轨的亮度呢?
将画面分为两部分,一个是运动的车灯,另一个是静止的地景。在相同的时间内,传感器接收到的来自它们的总能量的比值不会改变。现在已有最终画面整体亮度不变的前提条件,这就说明,将最终画面中车轨的亮度与曝光时间相乘是一个定值。因此,减小曝光时间才能提高车轨的亮度。
从另一个角度说,在曝光时间长于一定值之后,由于车灯在每个像素上作用的时间是固定的,因此车轨的亮度实际上是由光圈和ISO决定的。而“曝光时间越长,车轨越暗”则是因为曝光时间增加后,必须要降低光圈或ISO来保证最终画面亮度不变,从而导致了车轨亮度的降低。
拍星轨、萤火虫等等时,都是与车轨相同的道理,当ISO和光圈固定后,星轨的亮度就已经确定了,提高曝光时间只会导致星轨、萤火虫亮光的长度增加以及背景天空的亮度增加(降低了光轨与背景的对比度)。

在这一点上,也是不乏有专业摄影师翻车的。图为某提问灵谷寺萤火虫应当如何设置参数拍摄的回答:

如果使用如此长的曝光时间,最后就会得到一张几乎看不到萤火虫的纯净地景。至于如何获得又亮又长的光轨,就只能通过后期进行最大值堆栈了。
再比如拍摄闪电的情景。虽然闪电是一瞬间的事件,但却需要使用长曝光来拍摄。由于其瞬间的亮度远远高于周边环境,因此如果在短曝光时间下使闪电正常曝光时,周边物体就会几乎不可见。但可以利用曝光的“平均”作用,将闪电的亮度分摊。或者说是通过减小光圈和ISO来降低闪电的亮度。

类似地,还有闪光灯的使用。闪光灯的一次发光对于传感器来说就像是一个极其短暂的峰值(接近冲激函数),如果其余时间的环境和主体都是全黑的,在某瞬间对主体进行了一次闪光,而背景由于距离较远,亮度相比主体来说很低。可以利用这一特性,在单次拍摄中使同一主体多次出现,或给黑暗中运动的主体留下清晰的像。例如物理实验中记录物体运动规律、银河下的人物、黑夜中的雪花等等。下图为频闪光源下的飞虫,可以通过等时间间隔的亮点粗略看出其轨迹和速度变化。

事实上,相机的机械快门也是类似的原理,先开始曝光,抬起前帘,关闭后帘,结束曝光,具体不再赘述。
长曝光的缺点:因为传感器长时间工作,会增加热噪声,影响画质。
使用连拍照片序列后平均值堆栈可以获得模拟长曝光的效果,这种方法相比使用ND镜有何优劣?以下只写优点,优点就是另一个的缺点。
ND:后期压力小且简单,效果更加连续丝滑不会出现间隔
堆栈:不需要额外滤镜,可以不使用三脚架,画质更好(更高的信噪比,更少的热噪声,少一层滤镜影响),中途出现意外可以单张剔除

光圈:
光圈是镜头的孔径光阑,控制的是镜头的通光孔(入瞳),限制了进入镜头光束的宽度。当我们站在镜头所对焦的位置,从正前方(光轴)看向镜头时,看到的光圈机构开口的大小就是镜头此时的通光孔径。下图中的叶片就是光圈机构。

当从轴外观察时,由于镜头的口径有限,或者说各镜片的尺寸是有限的,因此镜片框也会对入射光线有遮挡作用,这个框就是镜头的渐晕光阑,是照片产生暗角和口径蚀的原因。如下图1中,透过镜头能看到背景白色的部分就对应镜头的通光孔,下图2展示的是镜头的口径蚀。


实际上,在远距离、不考虑像差和衍射的情况下,弥散斑的形状就是通光孔的形状。上图口径蚀的枣核形,大致就是由两个半径不同的圆弧所夹而成,一个圆弧是镜框,另一半是孔径光阑。具有柔焦功能的镜头也是基于此原理,在光圈处放置一个外遮光内透光的径向渐变的滤镜,使弥散斑轮廓变得不清晰,显得更加柔和。对于部分镜头,可以在镜头前放置特定形状的透光孔来形成特殊形状的弥散斑:

当光圈扩大,相同位置的弥散斑也随之等倍数扩大,由于容许弥散圆直径不会变,而若想要相同的弥散圆大小,大孔径的成像面需要比小孔径更靠近汇聚点,那么汇聚点前后两个相同大小的弥散圆的距离就要比小孔径更小,景深就变小了。
下图中蓝色光束对应小孔径,红色则对应大孔径,弥散斑的亮度相同,只是大小不同。当成像平面位置向汇聚点靠近,弥散斑也线性缩小,最终变为一个点。先前更大的弥散斑具有更高的能量,变成点后也更亮,像面的照度也就更大。也就是说,当缩小光圈时,画面整体观感会变暗,但是弥散斑并不会变暗,只是变小了。

具体内容已在先前文章中列举过,详见

这里再进行一些补充:
当入射光线离光轴一定距离时,相当于原先的通光孔径被镜框(渐晕光阑)切掉了一部分,也就是像面对应位置的通光量变小了,照度就会变小,于是产生了暗角。当通光孔完全被渐晕光阑切掉后,就会完全黑暗,恰好没变为完全黑暗的临界位置以内的部分就是镜头的像场,此时的渐晕光阑也是视场光阑。

镜头标定的光圈大小是针对无穷远而言,当进行近距离拍摄时,由于镜头尺寸限制,很多镜头的光圈都会略小于标定值(如F/1.4变为F/1.5),这会影响曝光和景深。但由于近摄形成的倒易率失效并不会影响景深。浮动光圈的镜头的光圈变化是连续的,只是在机身上显示离散的近似值。
缩光圈的过程中,会减小多数像差而提升画质,但同时也会因增加衍射而损失画质。因此当镜头从最大光圈缩至最小光圈时,画质一般都是先增加后降低,这当中画质最好的光圈称为最佳光圈(画面不同部分的最佳光圈可能不相同,但十分接近)。
对于多数中端以上镜头,F/4是整体画质最佳的光圈,即便是尼康的58mm F/0.95也需要F/2.8才能使中心画质达到峰值,F/4时边缘画质达到峰值。对于普通的镜头,一般F/8也足够达到最佳画质。
因此在拍摄时,即使为了保证景深,大多数情况下也没有必要缩到F/11级别,F/8就已经足够,F/11反而会影响画质,如果不放心景深问题也可以进行计算。
小光圈带来的衍射也并不一定只有缺点。对于无低通相机来说,在拍摄具有高频细节的物体时会发生频谱混叠出现摩尔纹,这时可以通过缩小光圈,让镜头充当低通滤镜,消除摩尔纹。由于拜尔排列,相机色彩分辨率低于明度分辨率,因此彩色摩尔纹占据主导。


ISO:
相机的ISO分为三种:
基准ISO(Base ISO):由电荷转换为电压时引入的增益,按照相应标准标定对应的ISO。基准ISO是最低的原生ISO,可以直接称为原生ISO(虽然其实它不是)
原生ISO(Native ISO):转换为电压信号后在模拟信号阶段引入的增益与基准ISO的乘积
扩展ISO(Expanded ISO):在ADC之后进行的增益与原生ISO的乘积
以上三条是我自己的描述,不是定义
在三种ISO中,基准ISO和原生ISO对于画质有正面影响,其它条件不变时,这两种ISO越高,传感器的读取噪声越低,暗光下画质越好,但同时由于增益提高,传感器饱和时的值有所下降,即便噪声降低了,但总体上动态范围依然是下降的。而扩展ISO对画质只有负面影响。提高基准ISO对于画质的提升幅度远远大于原生ISO,但一个传感器一般只能有一个基准ISO。
可能读者在阅读时有疑惑,平常使用相机时明明是ISO越高画质越差,为什么理论上却是越好呢?这是因为ISO升高的本质原因是曝光时间不足或光圈较小,导致进光量不够。由于散粒噪声强度是信号的平方根,因此信号强度越低则信噪比越低。进光量不够,信噪比就低,画质就差。网上有些人说,如果环境够亮,即使ISO高也看不到噪点,这显然是错误的,其只跟传感器接收到的光量有关,跟环境无关。
目前随着技术的更新,大约从几年前开始,索尼、佳能等厂家推出了双增益技术,使传感器拥有两个基准ISO。其中索尼为代表的双转换增益通过改变阱容来实现,佳能为代表的双电路增益(也称双原生ISO)通过设置两路放大器来实现。在佳能的部分电影机中,配备了DGO(Dual Gain Output)技术,使两路增益信号同时输出和合成,输出具有更高动态范围的画面。
而原生ISO的提高虽然也能压低读取噪声,但效果较小,尤其是对于使用索尼传感器的机型,因为其读取噪声本身已经被压低到极低的水平(如α7m3代表的imx410传感器的动态范围表现已经非常接近物理上限)。对于佳能多数机型,此过程压低的读取噪声虽然不多,但不能忽略。
介绍了这么多,在实际拍摄时应当如何设定ISO呢?
首先,对于所有有损压缩的图像格式,都应当保证正确曝光。(即拍摄时就将曝光调整好,到不再需要后期调整的程度)。
对于无损raw格式的照片,则遵循以下规则:
光线充足时,ISO使用最低原生ISO(一般为100,a7s3为80,尼康为代表的部分机型为64),调整曝光时间使得直方图恰好不溢出(或仅有不重要的元素溢出,如大白天的太阳)。切记不要使用扩展ISO(如ISO50)
光线不足时,确保曝光时间和光圈已经设置成可以容许的最大值(不会糊片,景深足够,像差可接受等等)
对于索尼传感器,将ISO从最低开始逐渐上升,直到重要元素的直方图恰好不溢出(夜晚的灯泡溢出就溢出了)。如果此时的ISO距离下一个基准ISO仅有一级的差距(如第二档ISO为640,而此时为500),则将ISO调整到第二档基准ISO,并将光圈或曝光时间缩小。对于非索尼传感器,则按以上步骤调整好后,如画面整体欠曝过于严重,则酌情继续提高ISO(要是高光细节极其重要不能损失,还是包围曝光吧)。
之所以索尼传感器不必为了照顾暗部而继续提高ISO牺牲亮部,是因为其读取噪声已经极低,提高原生ISO与后期提亮对于暗部画质几乎无差别(但是依然有),此特性称为ISO不变性(ISO Invariance或ISOless)。摄影机中的EI模式就是基于此特性。
下图为a7R4拍摄的照片从中心截取的一小部分。各照片曝光时间与光圈相同,环境亮度不变,ISO大小如右下角所示,拍摄后使用软件后期提亮到相同亮度。相机第二档基准ISO为320,可以看出ISO100、200噪点较多,而400以后则是基本不变,并且明显比100、200更纯净。

对于Log模式,其本质是一种对于亮度的映射,因此导致ISO在标定上与普通模式有区别,一般都是普通模式的固定倍数。如a7s3的基准ISO为80和1600,其在slog3下的基准ISO则为640和12800,是8倍的关系,因此只要知道普通模式下的基准ISO以及Log模式下的第一档基准ISO,就可以知道相应的跳变点位置(第二档基准ISO大小)。不同的Log模式的映射关系不同,某Log模式的ISO800在传感器层面的增益很有可能比另一Log模式的ISO1000还要高,也就是说此时的ISO参考价值不大。
至于如何判断基准ISO,索尼的机型会在使用扩展ISO时给显示的ISO数值加横线(我没用过其它品牌,所以不了解),最低的不是扩展的ISO就是第一档基准ISO。第二档可以上网搜索,但可能搜不到或搜到错误的数值(如a7s3经常被说第二档是12800),因此也可以自己进行测试:固定曝光时间和光圈以及环境,令第一档基准ISO时欠曝6档以上,而后逐级向上调整ISO,使用无损raw格式拍摄(一般来说ISO增加到800就可以停了,目前在相机中应该只有a7s3的跳变点在800以上),然后将所拍摄的照片拖入后期软件提亮到相同亮度。则画面突然变纯净很多的照片的ISO就是第二档基准ISO。
值得注意的是,相机高感的好坏与像素数几乎没有关系,影响微乎其微,真正起影响作用的是基准ISO的大小。即便如此,像素数高也在高感下具有绝对的分辨率优势。

如果有疑问或不同意见,欢迎评论区或私信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