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十窑柴烧茶器:贴近自然气息的茶具,虽浑厚古拙但好用

一、写作说明
大家好我是楼主,一位手艺人也是喜欢茶器的杯子控,2022年柴烧的陶瓷炉窑已经出来了,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画面,从手工制做茶器到烧窑最后到出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手艺人来说期待的是所有茶器作品能过烧出来没有破损、裂痕等情况。

二、柴烧瓷器
2.1柴烧瓷器解释
对于柴烧其实很多朋友们不是很了解,最简单的理解就是茶具没有上化工釉,在柴窑里通过干松尾树作为燃料,搭配陶瓷炉窑,经过不低于10天时间高温烧制。而烧制出来后的茶具叫做柴烧茶器。

2022年第十窑的柴烧茶器可以说是多样化,可以分类为:不同类瓷土烧制的茶器和茶器类别

2.2柴烧茶器瓷土类别
平时市面上大家看到的茶器可谓是多样化,成色感不一,而这主要是原因还是来自于所采用的瓷土不一样,或者说是对瓷土进行了整合、融合等。
日常我们看到的有高岭土、建阳矿、铁原矿、高白泥瓷土、中白泥瓷土、铁胎蓝金泥瓷土、粗陶及掺杂的融合瓷土等。而不同瓷土在柴窑里烧制后的成品在外观呈现的色泽感差异化比较明显。


2.3柴烧茶器的类型
泡茶的时候我们可以观察下,一般泡茶的人在茶桌上用到的器型有:泡茶壶、盖碗、宝瓶壶、公道杯、建水、主人杯、宾客杯、日用茶杯,而这些无疑就是最常用到的茶具。那么柴烧出来的茶器同理也是有上面提到的款式。



三、2022年柴烧第十窑茶器
说的再多不如亲眼见证实物,从柴烧出来后的茶器,楼主花了有2天的时间进行了盘点,盘点作用主要是把烧制成品好的茶器归类,不好的茶器含有次品、裂痕、破损的茶器整理集中起来统一作废处理。
3.1粗陶斗笠盏
最早的斗笠式盏应该是出现在唐代定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其他窑口在唐代有生产过斗笠式盏,包括残片的出土也没有发现。因此,我们暂时就定为是唐代定窑开创了斗笠式盏的先河。
斗笠碗为茶器,宋人饮茶于制茶、选器都颇有讲究,更雅好斗茶。而柴烧的斗笠盏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件精品的存在,这是楼主手工拉胚和雕刻的一个斗笠盏茶杯。


柴窑出来后,粗陶瓷土的还原色泽感特别的自然,高温下瓷土的烧结釉面浑然一体附着在表面。整体给人的一种感觉就是特别的自然浑厚。

3.2粗陶压手茶杯—窑宝
对比于斗笠盏杯,不同器型的茶杯,在手艺人的手工下浑然一体成型感觉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这款是柴窑里面唯一一款有窑泪的茶杯,窑泪是在柴窑里自然落灰釉附着在瓷土表面上,有些在茶杯身外、有些在茶杯身内等。


在千倍放大镜头下,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茶杯的内部结构,以及窑泪晶体的结构,下图是窑泪的晶体结构,雪花般的结构还有冰绿翡翠层次感,让人感叹大自然的一种自然之美。


3.3粗陶葫芦杯
葫芦杯主要是因为外观造型像葫芦,从而人们给它命名“葫芦杯”,葫芦杯的从下往上直径逐渐递增的趋势,杯口逐渐扩大,一般直径不会超过15cm。

在柴窑里因为高温条件下有自然落灰釉的现象,例如葫芦杯的杯口有烧结晶体开片的痕迹,犹如汝窑开片的现象,也是一种在柴窑的自然现象,但并不是所有的柴烧茶器都会开片。


3.4粗陶高足杯
高足杯顾名思义,杯子的足部比一般的高,类似一些高脚酒杯、贡盘的造型。高足杯也称马上杯,它同于高足碗,上为碗形,下有高柄,根据现有考古的研究,最早记载于直到五代十国的周羽冲《三楚新录》才出现“高足碗”的名称。

基于兴趣和喜欢,高足杯是楼主纯手工拉胚、雕刻、接脚等几个步骤做成的,其实还是挺兴奋的,柴烧出来后两个高足杯成色感好,没有破损或者裂痕,算是开心的一件事情吧。
3.5粗陶罗汉茶杯
罗汉茶杯就不具体介绍了,因为陶瓷行业的命名就是这样,楼主就不深入的阐述,柴窑出来的罗汉茶杯因为使用粗陶和高岭土的融合瓷土,给人的一种感觉就是挺鲜艳靓丽,特别是在光照射下的色泽感,艳丽夺目。



3.6铁胎蓝金三才盖碗
铁胎蓝金泥瓷土在柴窑烧制出来后的成色感:蓝金色泽感,其实这个是因为瓷土的主要原因,外加上柴烧的方式,器型看起来是普通盖碗造型,里面呈现的颜色是金属色泽感,在白天或光照下颜色比较耀眼。




3.7铁胎蓝金茶杯
纯手工制作以及柴烧烧制瓷器工艺技术,和上面粗陶类似,而铁胎蓝金瓷土主要是能过烧出蓝金的色泽感。




四、综合
一直提到柴烧的茶器,那么今年第十窑的柴烧茶器系列都晒出来了,当然茶具作为日用的器皿,柴烧的是可以养的,那么所谓的“养”就是使用,使用的久会出现不同的色彩感,和温润质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