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忆往昔:三线建设下的民族融合与发展

2023-07-09 10:28 作者:圣人惠-是天  | 我要投稿

       曾经,无数的中华儿女响应国家的号召来到了攀枝花进行三线建设;如今,这段激荡人心的历史仍旧让人流连期间。为深入了解三线建设时期西南民族地区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回顾三线建设时期各民族的发展状况,2023年6月16日,攀枝花学院“访三线建设人 听三线建设事 铸民族团结魂”实践团有幸采访了现任四川省攀枝花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市总商会会长(兼),四川省工商联常委,政协四川省第十二届委员会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吴文发。在三线建设见证者吴文发主席的讲述下,我仿佛跨越了历史的长河,看到了三线建设者为民族融和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图为采访对象吴文发 攀枝花学院 唐菲 摄

 

       三线建设不仅是钢与铁的建设,更是民族融合,血脉相连的建设。攀枝花市是一个新鲜的城市,多个民族杂居于此,其中大部分都是彝族同胞。原本,不同民族之间由于文化的不同存在着一定的隔阂,但随着三线建设的开展,各民族人民从交往到交流,最后到交融。短短的三个词语,跨越了几十年的历史,凝聚着无数中华儿女的心血。

       各民族之间存在隔膜,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没有文化共通,接触太少,而想要了解彼此之间的不同文化,学习各民族的语言文字,教育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那个年代,全国各地教育都十分落后。而三线建设的开展,为西南地区照亮了民族之间交往交流的道路——这里办起了学校,搞起了教育。从吴文发主席的成长经历中我们知道,在过去他生活的那个年代,在大黑山上,满是民族村落。由于民族语言文字的差异性,各民族之间缺少沟通,而学校的创办,外来汉语教师的到来为他们打开了民族交往。在学校,学生会学习汉语;在课后,学生会沟通聊天;回到家,学生还会向家人分享学习的经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民族在日积月累的接触交流之中,不光学习了汉语,还对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化略懂一二。显而易见,在教育的发展之下,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距离正在缩小,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也愈加密切。

       在三线建设还没有到来的时候,西南地区不光民族之间交流交往贫瘠,当地的医疗卫生事业极为落后,医护人员缺少,医疗设备不足,药品缺乏。据吴文发主席的讲述,那个时期的当地百姓没办法去医院看病,对于重大疾病更多是选着去向毕摩和苏尼寻求帮助,所以民族同胞的身体健康存在较大问题。后来由于三线建设的开展,建立健全各级医疗机构,带来了四面八方的医护人员,民族地区基础医疗保障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极大地改善了民族同胞的健康状况。

       无论是外来的建设者,还是当地的奉献者,他们都无私无畏地为建设西南民族地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全心全意投身在三线建设之中,用最真挚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几十年的时间里,各族人民从陌生到交融,其中的艰辛怎能一言以蔽之?如果没有驰援三线建设的外来者,如果没有支持三线建设的各民族同胞,我们又怎能打开民族之间的大门,紧紧相拥?

 

图为实践队和吴文发合影 攀枝花学院 唐菲供图

       窥一斑而知全貌。这次的采访,我不仅了解到了那个时代西南民族地区人民生活的艰苦,更被三线建设带来的变化所震撼。三线建设不仅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全方位的交流与融合,更给中华人民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当下的西南民族地区早已各民族融合一家,各民族之间相互渗透,互相借鉴。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会深深植根在中华56个民族之中,中华民族血脉相连,齐心协力,必将会共同进步,共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不懈奋斗!


忆往昔:三线建设下的民族融合与发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