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之殇(二) - 扶苏篇
大家好,今天继续讲导致扶苏之死的两个幕后黑手。
3
赵高,嬴姓,赵氏,相信看过电视剧《神话》的应该知道这个人物。他的母亲因触犯刑法遭到处刑后身体残缺并且他自己也是宦官出身,所以地位是很卑贱的。后来秦始皇听说他为人勤奋,又精通法律,便提拔他为中车府令掌皇帝车舆,还让他教自己的少子胡亥判案断狱。由于赵高善于观言察色、逢迎献媚,因而很快就博得了公子胡亥的赏识和信任。既然作为胡亥的宠臣,他当然希望胡亥能继承帝位,来获得从龙之功。这样自然就站到了扶苏的对立面,他想到扶苏与自己向来不合,担心扶苏继承帝位后,自己的个人地位不利,而幼子胡亥昏庸无知,若胡亥继任帝位后,容易控制。于是他一直在暗中蛰伏,等待能够扭转乾坤的机会。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年逾半百的始皇在第五次出巡的途中病倒了。虽然他一生都在寻求着所谓的长生不老的秘方且“讨厌别人谈到死”,但仍然无法抗拒生命的自然运作规律。随着病势一天天加重,秦始皇深知自己的大限已到,当务之急是赶快确定立储之事。长子扶苏虽屡屡与自己政见不合,但为人“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再加上大将蒙恬的辅佐,无疑会是一位贤能的君王。况且,依照嫡长子继承制也应该传位于他。当下始皇不再犹豫,召来兼管着皇帝符玺和发布命令诸事的赵高,让他代拟一道诏书给长子扶苏。当时扶苏正在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监军,始皇命他将军事托付给蒙恬,赶回咸阳主持丧事。这实际上已确认了他继承者的身份。诏书封好后,始皇吩咐赵高火速派使者发出,岂料赵高假意允诺着,暗中却扣压了遗诏。
但此时还有一人阻拦在他的面前,此人是秦朝开国元老之一,他跟随始皇多年,协助始皇统一天下,治理国家,因而在朝中享有很高的声望。如果没有他的支持,矫诏的事是万万不能成功的。他就是当时的另一个重要的知晓秦始皇驾崩的丞相李斯。
4
李斯,楚国人,后来辗转到了秦国做了长史,拜客卿。他最为大家熟悉的莫过于《谏逐客书》这篇大作了。在秦国还未统一六国的时候,韩国怕被秦国灭掉,派水工郑国到秦鼓动修建水渠,目的是想削弱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牵制秦的东进。后来,郑国修渠的目的暴露了。这时,东方各国也纷纷派间谍来到秦国做宾客,群臣对外来的客卿议论很大,对秦王说:“各国来秦国的人,大抵是为了他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来秦国做破坏工作的,请大王下令驱逐一切来客。”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给秦王写了一封信,劝秦王不要逐客,这就是有名的《谏逐客书》。此文先叙述秦国自秦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国若无客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重物而轻人。文章立意高远,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全文理足词胜,雄辩滔滔,打动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经过逐客这一事件,李斯更加受到秦始皇的重用,最终当了丞相,权倾朝野。
5
时间线再收束到沙丘,秦始皇刚驾崩的时刻。李斯鉴于皇上死于宫外而太子又未确立,害怕天下人知道真相后大乱起来,也担心秦始皇的诸多儿子纷纷起来争夺皇位,于是封锁了消息,将棺材置于辒辌车(古代可以卧的车,有窗户,闭之则温,开之则凉,后也用作丧车)内,队伍所经之处,进献食物、百官奏事一切如故。由于暑天高温,秦始皇的尸体已经腐烂发臭。为遮人耳目,胡亥一行命人买了许多“鲍鱼”装在车上,“鲍鱼”的味道掩盖了尸体的腐臭味,迷惑了大家。因此当时除了随行的胡亥、赵高和五六名宠幸之臣知晓始皇已逝外,其余的人均被蒙在鼓里。
一天傍晚,车队停下住宿。赵高觉得时机已到,便带着扣压的遗诏来见胡亥,劝他取而代之:“而今大权全掌握在你我和丞相手中,希望公子早作打算。”胡亥早就梦想能够登上皇帝的宝座,只是碍于忠孝仁义而不敢轻举妄动。听赵高一番贴心之语,但仍还有些犹豫,叹息道:“父皇病逝的消息还没有诏示天下,怎么好就去麻烦丞相呢?”赵高胸有成竹地说:“公子不必再瞻前顾后,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事没有丞相的支持不行,臣愿替公子去与丞相谋划。”胡亥立即答应了。
6
赵高了解到李斯本出身布衣,正是因为不堪卑贱穷困才效命于秦始皇,而今虽然位居三公,享尽荣华富贵,但依然时时为自己的未来担忧,唯恐有一天眼前的一切会化为泡影。于是,他决定从李斯这个性格弱点发动进攻。他径直找到李斯,有恃无恐地对他坦言:“皇上驾崩一事,外人无从知道,给大公子扶苏的诏书及符玺也在我那里,定谁为太子,全在丞相与我一句话,丞相看着办吧!” 李斯大惊,听出了他想篡诏改立的意图。当下断然拒绝,义正辞严地说,“如此大逆不道的话,你怎么说得出口!我本来出身低微,幸得皇上提拔,才有今日的显贵。皇上现今将天下存亡安危托付给你我,怎么能够辜负他呢!” 赵高见正面游说无效,便一转话锋,云淡风轻地问道:“丞相,依你之见,在才能、功绩、谋略、取信天下以及扶苏的信任程度这几方面,你与蒙恬将军谁强呢?”李斯沉默半晌,黯然地说:“我不如他。”赵高进一步试探道:“丞相是个聪明人,其中的利害关系恐怕比高看得更清楚。大公子一旦即位,丞相之职必定落入蒙恬之手,到时候,你还能得善终吗?胡亥公子慈仁敦厚,实乃立嗣的最佳人选,希望丞相仔细度量度量。”
这些话真假掺半,看似为李斯考虑,而李斯此刻已心乱如麻,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终于经受不住权力的诱惑,向赵高妥协,赵高知计已成,欣喜若狂,马上与李斯合谋。
7
赵高和李斯既已达成共识,即刻假托始皇之命,立胡亥为太子;又另外炮制一份诏书送往上郡,以“不忠不孝”的罪名赐扶苏与蒙恬自裁。扶苏接到诏书后,如晴天霹雳,他失声大哭着,转身回到帐中就要拔剑自杀。蒙恬与始皇素日相交甚厚,对这份意外的诏书产生了怀疑,劝阻道:“陛下而今出巡在外,又没有立定太子,诸公子必定都虎视眈眈,暗含窥伺之心。他委任你我监军守边,足见信任之深。今天忽然派使者送来赐死命令,怎知不是有诈?不如提出恳请,弄清楚再死不迟。”那使者早就受了赵高胡亥等人的指使,只在一旁不断地催促。扶苏虽然早已看出赵高的假诏书。但是,仍然认为秦始皇其父责备他。说道:“陛下当年令我监军,已是无立我为太子之心了。今胡亥既定为太子,年最幼,陛下必恐诸公子不服,尤其是我。你我领三十万大军,守边御贼,其势足以谋反,虽陛下神威天降,却也不得不防。陛下赐我以死,正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一日不死,陛下一日不得心安。”言罢挥剑自杀。
也许有人会有疑问,扶苏为什么不反抗?如果他抗旨不遵,手提大军和朝廷对抗,是否能改变结果?蒙恬当时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之地,威震匈奴,誉为“中华第一勇士”。他们俩一文一武,手握重兵,且深得民心。如果不理会赵高的假圣旨,提兵回京,我相信赵高和胡亥不会是他们的对手。扶苏如果登上帝位,秦朝的历史很大概率会改写,也不会二世而亡。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扶苏有儒家情怀,忠孝思想比较重,正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以他毫无反抗,轻易地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有因也有果,秦朝最终二世而亡。李斯死于赵高的诬陷,胡亥也被赵高所杀,赵高也没笑到最后,被后来拥立的子婴诛杀。
扶苏的故事讲完了,接下来我会讲第二位太子刘盈的故事,他和扶苏不一样,是坐上皇位了的,为什么说他也命运多舛呢?我将在下期讲述,感谢大家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