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观后感与脑洞
本文是基于“5分钟了解剧情”的观后感与脑洞,所以一定有错的地方。无需多言,在这里提前承认一切后来的纠错指责。
提到狂飙,让我想起来的首先是狂飙突进年代的经典作品《浮士德》。
进而想到同样作为思想和社会狂飙的年代,高启强和一干坏人最终伏法;但为什么浮士德直接和间接导致6条人命,却仍然能跟上天堂?
相对比人物和背景,行为动机是一方面,预言和“类纪实”作品的价值观导向是一方面。但我认为,以动机导向还是结果导向的善恶判断是主要的差异。如下图所示:

浮士德能够在身负多条命案的前提下能够获得上至天堂的资格,显然这不是世俗法律的判决,也不是宗教意义上对他的肯定。因为这是作者借由宗教异象对这种精神的肯定。
毕竟,浮士德仅仅只是歌颂人类精神的寓言故事,而非普法教育。而歌德本人也借着浮士德之口说出“太初有为”这种大胆的话。(毕竟是马丁路德的老家,胆子还是有的)
但是,寓言故事就可以杀死无辜的人了吗?我不知道,可能当时的散装德国尚未形成明确的大陆法,而浮士德这种顶级知识分子在那种环境下可能是有被慕强的资格吧。
关于人物复杂性的问题:
可能因为舞台剧的关系,《浮士德》以单元剧展开,除了浮士德以外不同章节的人彼此独立且无交集。
但在《狂飙》中不同人物之间因各种纽带产生交集,关系梳理异常复杂。这可能也是导致高启强复杂性格的原因。

这里不得不吐槽一句,安欣就跟石头里蹦出来的一样,除了法律可能作为信仰能够约束他以外,几乎不收任何牵挂,也因此他没有老默、杨健、张彪等等所具有的、基于亲属和利益等等暴露出来的人性弱点。但孙悟空急了也杀人啊。不得不说,安欣这种人比虚构的墨菲斯托还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