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特别栏目之古人如何开学
A. 在灿烂的阳光下,有我们明媚的脸庞,飞扬的音乐声中,有我们闪亮的梦想校园广播站用心打造,与你共享午间精彩好时光。
B. 让年轻的声音响彻校园,让梦想比声音走得更远,欢迎收听繁星广播站开学特别栏目
A. 我们是今天的星星投送员LWD B.yzx
A很高兴和大家相遇午间时分
B.每逢开学,大家都要准备很多东西,买文具、领新课本、包书皮等等,那你知道,古人开学有什么讲究呢?今天我们就给大家介绍在古代,人们是如何开学的
A. 总体来说,古人开学都是放在农闲的时候,以冬季居多。汉代崔寔(shí )在《四民月令》中就有记载,汉代小学入学时间多在“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以及十一月砚冰冻时。”
到了南北朝时期,开学时间逐步开始统一在冬季入学,虽然具体时间在各个时代略有出入,但总体上来说是不变的。
B.那么,中国古代的开学仪式又是什么样的呢?在中国古代,儿童入学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为古时人们习惯将“入学礼”与“成人礼、婚礼、葬礼”合称为人生四大礼。
首先、正衣冠。《礼记》中记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意思是“讲究礼仪要求首先从自身言谈举止开始,做到衣着整洁,表情端庄,说话和气。”
A.随后,行拜师礼。
步入学堂后,先要举行拜师礼。学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拜完孔子,再拜先生。而拜先生时,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脩(xiū),脩(xiū),就是干肉,一条干肉为一脡(tǐng),十脡(tǐng)为一束。所谓六礼束脩(xiū),指的就是古代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父的六种礼物
B.再随后,净手净心。
行过拜师礼后,学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净手”的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洗手的寓意在于净手净心,去杂存精,这可不是一次普通的洗手,而是寄希望学生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A.最后,“朱砂启智”
先生需手持蘸有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一个红点。因为“痣”与“智”谐音,意为明心明目、开启智慧,希望学生日后的学习能一点就通。
B. 大家现在开学之前都会准备很多的文具,说起古代学子入学,除了笔、墨、纸、砚等文具还有哪些呢?镇[zhèn ]纸,即指写字作画时用以压纸的东西,常见的多为长方条形,因故也称作镇[zhèn ]尺、压尺。最初的镇纸是不固定形状的。笔洗,是一种传统工艺品,是用来盛水洗笔的器皿,以形制乖巧、种类繁多、雅致精美而广受青睐,传世的笔洗中,有很多是艺术珍品。
A.墨匣用于贮藏墨锭[dìng ]。多为漆匣,以远湿防潮。漆面上常作描金花纹,或用螺细镶嵌。笔帘,又称为笔卷。一种临时存放毛笔的传统工具。形如竹帘,多以细密的竹篾制成。臂搁,是古代文人用来搁放手臂的文案用具。除了能够防止墨迹沾在衣袖上外,垫着臂搁书写的时候,也会使腕部感到非常舒服,特别是抄写小字体时。因此,臂搁也称腕枕。
B.当然,古代对仪容很重视。学生在当时也有自己的“校服”——青衿,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对知识的尊敬。《新唐书·礼乐(yue)志九》记载:“先置之官就门外位,学生俱青衿服,入就位。”由于课业负担越来越重,现代的很多学生都开始拖着拉杆箱上学了。相比之下,古代的“书包”就简陋得多。“包袱”最常见,一块布把书一裹,往肩上一扛就能上学了。
A.除了装书,上学还要带笔墨纸砚,于是,包袱又升级为了“褡裢”(dā lian),可以分开存放学习用具。古装电视剧里常常就能见到。书如果再多,或者上京赶考,“褡裢”也有不够用的时候,这时候,就要用到行李箱——“箧笥”(qiè sì),用来装更多贵重的书。
B.“路漫漫其修远兮”,“入学仪式”不仅仅是为了赋予开学一种仪式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些仪式了解背后的文化意蕴和美好希冀。开学了,便意味着收拾好心情,端正学习态度,做好开启新征程的准备,迎接新的挑战和知识的馈赠。让年轻的声音响彻校园,让梦想比声音走得更远,感谢大家的收听,祝愿大家收获一个美妙的下午,我们明天见
A.下面请收听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