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呢?

2023-09-26 18:33 作者:致可多上呼吸道  | 我要投稿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又称为渗出性中耳炎、 卡他性中耳炎、中耳积液、胶耳等,为耳鼻喉科常见疾病,冬春季多发,儿童发病率比成人高,是引起儿童听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有资料显示:在我国平均每8 个孩子就有1个分泌性中耳炎或急性中耳炎经历。分泌性中耳炎可造成儿童的听力损失,影响言语语言发育,家长应高度警惕和及时观察治疗。    一、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病因  1. 咽鼓管因素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主要在感冒、鼻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后继发,主要与儿童鼻咽部咽鼓管的解剖结构有关。咽鼓管起着调节中耳气压及分泌引流的作用,但是与发育成熟的成年人相比,儿童的咽鼓管相对较短、宽而平直。因此鼻咽部的细菌、病毒 及分泌物就很容易通过咽鼓管逆流进入中耳而引发 炎症;加上很多孩子在感冒后不正确地擤鼻涕,更 易将细菌或病毒通过咽鼓管吹入中耳腔内。 对于婴幼儿来说,哺乳不当容易逆乳,特别是取平仰卧位用奶瓶人工哺养的时候,逆乳时乳汁留积于鼻咽腔,往往容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鼓膜完整无穿孔时,咽鼓管是中耳与外界环境 沟通的唯一管道,咽鼓管因素是造成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原因。 ①咽鼓管机械性阻塞:最常见的疾病是儿童腺样体肥大,研究表明肥大的腺样体堵塞咽鼓管咽口和以腺样体为潜藏处的部分致病菌容易引起分泌性 中耳炎的反复感染发作。②咽鼓管功能性障碍:儿童咽鼓管解剖结构较成人短而宽,近于水平,易使鼻部及咽部的感染扩散至中耳,此为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高的解剖生理学基础之一。同时小儿肌肉薄弱、软骨弹性差,中耳容易产生负压,由负压所致咽鼓管软骨段管壁向腔内下陷,管腔更为狭窄甚者几近闭塞,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2. 感染因素 近年来研究发现,中耳积液细菌培养阳性者约为 1/3 ~1/2, 其中主要致病菌为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儿童身体抵抗力较弱,季节更替或防护不当都更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所以在致病菌方 面,儿童属于易感人群。 3. 免疫因素 有研究提示分泌性中耳炎可能属于一种由抗感染免疫介导的病理过程,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这可能也是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1】

据临床研究表明维持平衡而健康的上呼吸道菌群可以降低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发病率和炎症程度,因而降低继发性细菌感染的风险,从而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需求。致可多上呼吸道益生菌,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欧洲专利菌株DSM34540,可有效定植于口腔和鼻咽部。

【1】摘自天津市儿童医院微信公众号

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呢?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