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定哥独家干货】第十八期:材料题技巧之启示认识类

2022-02-24 21:01 作者:历史老师定哥  | 我要投稿

题型特点

启示认识类试题设问主要是就某一个类型或者特定的历史问题,围绕“怎么样”去分析,要求同学们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一般出现在非选择题设问的最后部分,与前面设问的解答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主要目的是考查同学们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知水平和历史感悟的能力。

启示认识类材料题的设问词主要有“认识”、“启示”、“说明”、“看法”、“见解”、“感想”、“观点”、“借鉴”、“经验教训”、“态度”、“对策”、“建议”、“主张”、“启发”、“有啥感觉/想法”、“感想”、“对你有啥冲击”等;设问的方式主要有“历史上一些事件对我们的启示”、“我们对一些事件的认识、见解等”、“对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活动总结的经验或者吸取的教训等”,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外交等各个方面的重大事件。

解题思路

从不同类型下手:

启示类=是什么(反映问题)+怎么样(经验教训:要怎样+不要怎样)

启示类试题一般从经验、教训两个方面思考入手,要联系现实,联系当下;侧重于从要怎么样、不能怎么样两方面回答;以材料为根据,以现实为导向,要密切联系当前时事,对现实有值得意义;如果是反面的东西要从正面的角度去解释,符合正能量的角度有借鉴的意义,要对历史带来的特别是惨痛的教训如何规避或者如何改进。

认识类=是什么(提炼主题)+怎么样(特定历史环境+规律性认识)

认识类试题一般从事件本身去思考,强调“就事论事”,侧重于从是什么判断表态,为什么阐述道理,怎么样明确做法的角度去思考答题;从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入手,归纳总结出一些规律性认识;从材料明确认识对象,对认识对象的原因、内容、结果、影响等角度去入手分析。

建议(借鉴、主张、态度、见解)类=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可以参考认识类具体答题思路

从设问词提示角度下手:

政治角度,一般可从国情,领导阶级及其实施的方针策略、群众基础等方面入手思考。

经济角度,一般可以从符合国情、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适时调整经济政策等方面入手思考。

思想文化角度,一般从以下3点入手思考:

①如何对待,从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等方面思考;

②如何认识,从文化或思想的地位、对国内和国际的影响等方面思考;

③从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方面思考。

外交角度,可从外交政策的改变取决于国家实力、国家利益,国家间的合作有利于各国的发展等方面入手思考。

启示认识类规律总结

(1)改革类的认识、启示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改革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一般不会一帆风顺;

改革措施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关注民生;

改革要符合国情;

政治变革为经济发展来保证,经济发展又会推进政治变革。

(2)外交类的认识、启示

维护国家主权;

争取共赢、互惠;

受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国内外形势、价值观念的影响;

外交政策的改变取决于国家实力、国家利益;

国家间的合作有利于各国的发展;

促进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对建立新的国际秩序起了积极作用。

(3)教育类、选官类的认识、启示

人才培养和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

扩大选官范围和来源,促进教育公平;

要适应时代要求,培养新式人才;促进教育的转型;

借鉴传统教育和西方教育经验。

(4)民主法治类的认识、启示

民主化、法治化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但其过程是漫长曲折的;

不同文明间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民主法治建设要从本国实际出发,结合本国国情。

例题精讲

例题1.

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当今世界关系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首脑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在开罗会议上提出了协同对日作战的宗旨,对处置日本侵略者做出了安排。宣言指出“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

——据《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

材料二  1949 年12月美国政府宣布“运用一切努力防止中国共产党人从非苏联的来源获得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物资与装备”。1951 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巴特尔法》,规定违反禁运条例向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的国家,美国将停止向其提供援助。

——据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49-1972》

材料三  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 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双方同意他们将通过不同渠道保持接触,包括不定期地派遣美国高级代表前来北京,就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进行具体磋商并继续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据 1972年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

材料四  根据商务部公布的《关于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公告》,美国政府已在2018年4月3日宣布将对原产于中国的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涉及500亿美元中国对美出口。由于美国的301调查为单方认定结果,且这一措施明显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相关规则,严重侵犯中方根据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享有的合法权益,威胁中方经济利益和安全,所以中国政府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等法律法规和国际法基本原则,捍卫自身合法权益,将对原产于美国的大豆等农产品、汽车、化工品、飞机等进口商品对等采取加征关税的措施,税率为25%,涉及2017年中国自美国进口金额约500亿美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美关系的变化对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启示。(设问)

解题思路:

先读材料设问,发现答“启示”,是启示类答题类型,要马上回忆启示类材料题如何作答。

①回忆并准确定位类型:

启示类=是什么(反映问题)+怎么样(经验教训:要怎样+不要怎样)

②类型找到后回忆启示类型材料题下手方向:

根据材料设问“中美关系的变化”回忆到启示类材料题可从外交政策的改变取决于国家实力、国家利益,国家间的合作有利于各国的发展等方面下手思考。

③根据材料归纳关键信息:

材料一表明二战中中美结盟共同抗击法西斯国家的侵略;

材料二表明冷战期间美国采取敌视孤立封锁新中国的政策;

材料三表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材料四表明近来中美关系摩擦不断。

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提炼主题(是什么,反映了什么问题):

美国20世纪40年代以来,从与中国结盟转变为敌视、孤立封锁新中国,再到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再到近年双方摩擦不断,中美之间经历了一个既有合作又有摩擦,甚至是对抗的过程。

⑤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提炼主题(怎么样,有啥经验教训):

中美之间关系的跌宕起伏是由背后的国家利益决定的。但是国家之间合则两利,斗则两伤,应当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妥善解决分歧,通过对话协商,增进理解,达成共识,避免误解和误判。

⑥得出答案:

答.启示:

①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国际环境等都是影响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

②国家实力决定外交政策和地位:

③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④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⑤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尊重和照顾彼此的核心利益,妥善处理分歧和敏感问题;

⑥通过对话协商增进理解达成共识,避免误解和误判。

如果考试时试题的答题卡空白处不多,可以参考例题2的作答方式。

例题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村料一  “经济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思潮在经济领域中的体现,指表现于经济领域内的一 种民族情绪。罗志田先生说过,提起近代中国(主要是晚清时期)的民族主义,“多想到其因外侮而起的救国观念与卫国运动”。那么,具体到近代中国的经济民族主义,则自然可以“顺推”为近代中国经济领域“因外侮而起的教国观念与卫国运动”。中国近代经济民族主义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那时,早期改良思想家提出采西学、制洋器;振兴百工、发展商务、实行商战等。

——摘编自李玉《认识晚清经济民族主义的新维度》

材料二  众所周知,“经济民族主义”在 20世纪30年代给欧洲和美国乃至世界带来深重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40年代,痛定思痛,根本克服“经济民族主义”的国际制度被设计出来。二战后,美国“经济民族主义”为“经济自由主义”取代,“经济民族主义”逐渐没落。……20世纪70年代以来,当新保守主义取代凯恩斯主义成为主导思想时,美国的贸易政策则发生了逆转,主张加强政府对外贸活动的干预,实行“公平与合理贸易”政策,以保昔日的竞争优势。这样一种以非关税措施为政策工具的贸易保护主义也被称为“新经济民族主义”。这样的“经济民族主义”,表面上是对美国有利的,但是实际上是对美国不利的。

——摘编自庞中英《积极应对全球“经济民族主义”的挑战)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经济民族主义”的认识。(设问)

解题思路:

先看材料设问,要求回答认识,是认识类材料题,马上回忆认识类材料题相关作答方式。

①定位类型

认识类=是什么(提炼主题)+怎么样(特定历史环境+规律性认识)

②类型找到后回忆认识类型材料题下手方向:

从对国内和国际的影响等方面下手思考

③根据材料归纳关键信息:

材料一表明晚清中国出现“经济民族主义”,主张学习西方,反对外国经济侵略,发展本民族经济;

材料二表明“经济民族主义”导致二战爆发;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为应对竞争而出现“新经济民族主义”

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提炼主题(是什么)

中国和西方在不同的时期均出现了“经济民族主义”,但是其背景和影响截然不同;

⑤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提炼主题之特定历史环境:

近代中国饱受外族欺凌,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西方深受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美国受到日本和西欧等的竞争;

⑥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提炼主题之规律性认识:

对于“经济民族主义”应该从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环境进行全面的辩证的分析,一分为二地看待。

参考答案

答.认识:①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争取民族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相对获益;②不利于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③应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发展民族经济;④民族国家理性需要经济民族主义;⑤处理好经济民族主义与全球化的关系。

例题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行,革命根据地先后出版了《红孩儿读本》《共产党儿童读本》《少队游戏》《少队体操》《先苦后甜三字经》等系列充满了革命气息的教科书。1937年8月,毛泽东在《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一文中指出,“实行以抗日救国为标的新制度、新课程”,这项指示促进了革命根据地教科书的繁荣。太岳文化出版社出版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课本》,冀太行政联合办事处出版了《高级小学国语课本》等,这些教材讲到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讲到了怎样争取抗战的胜利以及世界的和平,甚至叙述了如何建立新的中国。

——摘编自李彦群《抗日战争时期的教科书出版与历史使命》

材料二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贯彻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方针,国家相关机构着手审读、修改、新编统一的教科书, 在思想、内容、编写体例、课程策略、学科性质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工作模式:课本之外编写辅助教学用书、各方人士参与其中、变个人著述为集体编纂、全国统一定价等。当时的这些做法对新时代统编教材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摘编自张金桐、李云龙《除旧与开新:新中国成立初期,统编教科书编撰特色刍议》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教科书编写的认识。(设问)

解题思路:

①先看材料设问,一要明确作答方向“回答认识”;二要明确认识的对象,根据设问可知,认识的对象为“教科书编写”

②联系所学知识,定位认识类型,明确下手思考方向

认识类=是什么(提炼主题)+怎么样(特定的历史环境+规律性认识)

③根据材料,获取归纳关键信息(是什么)

材料一整体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教科书编写的特点,可以推断出“教科书编写可以反映时代特征”的认识;

材料二中“新中国成立后……并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工作模式……新时代统编教材建设”反映了“教科书编写要与时俱进,适应形势的发展”;

材料二中“为贯彻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反映了“教科书编写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材料二中“各方人士参与其中,变个人著述为集体编撰”反映了“教科书编写要讲究集体主义,团结合作,形成合力;教科书编写要重视人员的选拔培养”。

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提炼主题之特定的历史环境:

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全民族抗战,新中国成立后要贯彻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方针;

⑤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提炼主题之规律性认识:

对于“教科书编写”的认识要从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历史环境去进行全面、辩证的分析,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答.认识:①教科书编写可以反映时代特征;②教科书编写要与时俱进,适应形势的发展;③教师编写坚持正确价值观;④要重视教师编写人员的选拔培养。

例题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鲁国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原是商代重要的属国奄国所在,奄国也是周公东征的主要讨伐对象之一。鲁国的受封是为了加强对东夷的控制……而鲁侯伯禽受封的六个殷人氏族,就是随伯禽受封迁过去的。这六个殷人氏族和伯禽所带来的周人氏族,构成鲁人的主体。以往的国都都是因氏族的自然聚落而形成的,偏重于血缘关系,这个时候的国就有了地域的概念。

——摘编自社科院版《中国通史》


材料二  在经历了共和国后期的严重危机局面后,帝国前期又出现两个世纪左右的相对稳定和经济繁荣,商业和手工业空前发展。那时,阶级关系、政治和法律制度也发生了巨大变革。皇帝权力高度集中,同时,为了适应新的阶级关系,缓和被征服地区居民和罗马之间的矛盾,扩大帝国的社会基础,罗马皇帝逐步授予各行省臣民以公民权(意大利人早在公元前1世纪起义后就已获得公民权)。最后,到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授予一般臣民以公民权,除奴隶外,自由民都取得了公民地位。

——沈宗灵《略论罗马法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对于国家治理的启示。(设问)

解题思路:

我们上文说了很多步骤,可能同学们觉得实际不好操作,我们这次来尝试直接一点。

先看材料设问,考查某某启示,明确对象“国家治理”;

再从材料中去找哪些词语涉及到“国家治理”,依据材料去推理。

材料一中第1句话介绍鲁国的前身;

第2句话“鲁国的受封是为了加强对东夷的控制”  这句话同学们觉得有没有涉及到国家的治理,有的,受封是为了什么,涉及到鲁国的统治目的,那么“受封”又是什么,怎么就可以加强对东夷的控制呢,这里的受封指的的是“分封制”,是西周创立的分封制,分封制的创立是为了加强对天下的统治,创立分封制是吸取了商朝灭亡的教训,改变了商朝的内外服制度,为了国家管理西周改变了以前的制度,新创立了分封制。

第3句话介绍了鲁人的主体;第4句话也就是最后一句话讲了地域的由来。

所以,材料一中“鲁国的受封是为了加强对东夷的控制”可以得出“鲁国受封加强国家管理体现了制度创新”

材料二中第1句话大体介绍了罗马目前的情况也就是时代背景;

第2句话说罗马的社会基础发生了改变;

第3句话罗马皇帝权力高度集中,为了缓和矛盾和巩固统治需要罗马皇帝做出改变;

第4句话讲了公民权的基础再次扩大了;“罗马皇帝逐步授予各行省臣民以公民权”、“自由民都取得了公民地位”,这2句话就是改变,涉及到了国家治理,罗马皇帝为什么要做出这个改变,是为了缓和矛盾、扩大帝国的社会基础,根本来说是巩固和发展壮大自己的统治。如何来实现呢?大战征服其他地区,来扩大帝国的社会基础(人口、土地等资源);在征服的地区不能野蛮殖民统治,需要方式方法,先给各行省臣民以公民权,再除奴隶外,自由民都取得了公民地位,有了公民权意味着你这个人属于罗马帝国的一员了,可以依据宪法来行使你的权利;虽然还有奴隶没有取得公民权,但是比以前已经有进步。

所以,材料二中“罗马皇帝逐步授予各行省臣民以公民权”、“除奴隶外,自由民都取得了公民地位”的这2句话可以得出“为了巩固罗马帝国扩大了统治基础,更多的人口;公民权强调了法治的作用。”

我们一定要依据材料,可以一句一句话的去分析材料(句号分析法),看看材料背后讲的是哪一个历史知识点;后面做题做的多了,见的多了,拿到材料题就直接有下手复习方向,就可以不用一句一句话的去看,直接找到你认为哪一句话和材料设问有关系,再去重点分析它,最后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

答.启示:①国家治理需要制度创新;②国家治理需要扩大群众基础;③国家治理需要依法治国。(根据时间空余作答,只答红色字体部分也可以拿分。)

那我们再来尝试一个,平时练习遇到不理解的知识点要马上翻阅定哥红宝书(定哥红宝书是一本融合了历史基础知识、材料答题术语、高考时事热点和对应习题的历史复习资料书,是新老教材,新老高考都非常实用的历史知识复习图书)

例题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1年10月22 日,湖南军政府宣告成立。民国初期的湖南教育改革也随之拉开帷幕。军政府先后设立学务司、教育科,裁撤清末各县劝学所,县署内设第三科掌管全县教育事务。学务司领布了《湖南暂定学制大纲),将全省教育系统分为保育、普通教育、专门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女子教育6大类。各级学校取消读经讲经课,代之以民主自由;课程设置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学上开始摆脱填鸭式的传统方法,重视并实行多元互补的现代教学方法,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辛亥革命前夕,湖南已有私立学校的踪迹;革命后,私立学校呈现出勃勃生机。

——摘自罗慧《民国初年湖南教育改革的历程与现实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期湖南教育改革对现今教育改革的启示。(设问)

解题思路:

先看材料设问,考查某某启示,明确对象“湖南教育改革”;

再从材料中去找哪些词语涉及到“湖南教育改革”,依据材料去推理。

第1句话和第2句话介绍了湖南教育改革的背景:辛亥革命后,湖南军政府成立,随之开始教育改革;从这2句话我认为可以得出一个点:教育的改革需要一个稳定的政府,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推动;

第3句话介绍了军政府设立各个机构管理教育;说明政府在行动,也顺势得出我们上文说“教育的改革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推动”;

第4句话说学务司机构把教育系统具体的细化了,进行分类说明教育改革在深化,有自己的特色,不只有实业教育,还有师范教育等等,涉及到教育改革在大力发展特色教育,从保育到女子教育6大类;

第5句话大体介绍了要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等等,其中“各级学校取消读经讲经课,代之以民主自由”说明在保障学生的权益,要以学生为本,以人为本;“课程设置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说明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上开始摆脱填鸭式的传统方法,重视并实行多元互补的现代教学方法”说明教育改革在改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说明教育改革要注重学生,要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

第6句话介绍私立学校出现勃勃生机,说明出现了与官办学校不一样的,官办与私立最大的不同,就是性质不同,体制不一样,一个是政府公办,一个是民间私办,说明教育改革在改革教育的体制,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最后我们综合材料信息再合并同类项推理信息,总结一下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

答.启示:①教育的改革需要政府的支持与推动;②教育改革要大力发展特色教育;③教育改革要以人为本;④教育改革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⑤教育改革要改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⑥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实战演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城市内部的交通主要是依靠步行、畜力车为主,城市局限在半径约为不到4公里的集中布局平面内。沿交通干线驿站、驿铺非常繁密,而且水路也设驿铺,供给交通工具和食宿,大大便利了商旅……古代的城市内部主要交通干线为过境交通:城市作为地域性的中心具备防御功能,城内重兵把守,城市扼守在交通要道上;在主要交通道路两侧形成一定的商业、市场等交换、消费场所,从而使沿交通干线古代城市形成“串联”型分布。

——摘编自张洪恩、 黎克继《浅析中国古代交通方式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城市社会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大量的移民不断地从各地涌入,传统城市交通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许多城市都开始有意识地实施城市交通的规划建设工程,为新式公共交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电车、公共汽车在许多城市相继出现,标志着中国逐步进入新式公共交通时代,电车的出现促使城市的发展重心由旧城及河流沿岸向电车沿线转移,改变了传统城市的空间模式。

——摘编自鲍成志 《试论新式公共交通兴起与城市发展》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城市与交通关系的认识。

答.认识:①城市发展推动交通发展;②交通进步推动城市化进程

-END-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也欢迎留言区告诉我们。你们的意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

想刷【精选好题】选定哥《小题精练》、掌握【基础知识】选《定哥笔记》、构建【知识体系】选《定哥脑图》、记忆【历史时间】选《记忆卡牌》、【轻巧便携】选《小黄书》、【押题猜题】选《红宝书》 更多好物还在定哥熊猫屋等着仔仔们(๑˙ー˙๑)         

👉🏻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如何考高分,更多干货等你来拿~ 

【定哥独家干货】第十八期:材料题技巧之启示认识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