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支个教

2023-10-14 14:20 作者:Ukiki_Asey  | 我要投稿

从本质上来说,我很喜欢“利用”这个词,我从不觉得它难听,不喜欢谈利色变,它是多么中性好用的一个词,说好听一点可以是“交易”、“交换”。 首先利用建立的前提是有利可图,这是一种肯定,其次正常情况下每个人互相利用,互相交换,互惠互利却又不是无私付出,这不就是交易和利用吗? 过不过分、伤不伤人,取决于做得程度,有没有恶意占便宜。 我现在不太喜欢对事实有过多抽象表达,不是爱那就是利,不是有意去无私那就是基因自然的自私。 ——分界线—— 今日亲口名言: 现在对主体性,主体化,主体这个概念真的是100的满分!在这之前没有那么那么那么喜欢过一个概念!它就是我的赛博baby! 在这个不利于女性生育! 女权主义者们应该知行合一用身体力行支教的社会时代! 是我最爱的赛博baby! 自己写的释义。 性缘:顾名思义,能让你产生性唤起的对象,性是激素,是器官,是原始欲望,是爱情。所有不同于友缘情谊、亲缘责任但还是想靠近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抽象感受,皆是激素致幻剂下的爱情,皆是受原始繁殖欲望的支配,是大脑为了人类延续的机制,这样的关系就是情侣,同性也一样。 为什么说性缘关系是父权主义资本主义的刀刃,因为他们提倡爱情,神化爱情,还给爱情这种短暂的激素幻觉并不合理的套上了一个永久的、捆绑式的、私有制的利益关系:婚姻,并且大大宣扬要求婚姻,这是一种剥削,对两性尤其女性的严重剥削。 反性缘,自然不仅反婚姻反生育,还反不限于性别的爱情关系。 主客体:人们都知两个词,主观、客观。 主观是围绕着你的感受,主观是自己的观点。 客观是围绕着人民的感受,客观是对社会现象的陈述句。 两种观点视角,有能力就能任意切换,但主体和客体不能。 视角,观点,都只是看待事物的一个方向,主客体是看待事物的基本反应,是一种具体形态,所以你没法这会做一下客体,那会做一下主体。 而人会成为客体的原因只有压迫剥削,就如我给你举的小孩和成年人的比方:“每个人都怀念小时候,因为小时候的自己只有心里那一亩地三分田,只有自己的世界里什么都不急,什么都自然而然,玩耍也好交际也好,都是情感来了,自然而然的发生”。 所有不属于你意志强加给你的东西都是剥削,你每接受一次就丧失一点自己的主体性。 但人也不可能没有任何一面的主体,比如饿了想吃,不可能让给别人;比如伤心了想哭,能憋住但不能一直憋住;比如累了想玩,比如别人说话不满意想反驳,这些都是主体表现。 但客体仍然是客体,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已经被定格,饿了的时候又会想到别人也很惨,我自己不重要,让一下吧,以此类推,都是“我自己不重要”、“从小到大不重要”这样的定格思维;好比想要离开一个痛苦的亲密关系,真正离开又想回去,如果ta最后没有回去,那么这一面的主体性得到了肯定,只要一直坚持不断学习总会拿回主体;如果ta最后回去了,则代表主体昙花一现,一个人只能依附另一个人,寄托另一个人,盼望另一个人,时刻在意别人的所思所想,把能量也好情绪也好全都投射到别人,比起说不能独立,这叫没有主体。 除了无法自给自足,自述自洽,自问自答可以判断对方主体性欠缺。 单没有思想这一点,也可以算没有主体。 主体既然不依附他人想法目光生活,他们就得依附不断的学习思考锻炼,不然会重新变回客体,或者成为极致利己主义,反社会分子。 我一直在想祛魅这个词语的含义:主体不能入迷。因为主体入迷就会变成客体,这印证了上面那个例子“如果ta最后回去了,则代表主体昙花一现”。 亲密关系结束的最大转变能是什么呢?无非是A变主B变客,甚至B变成了更加客体的客体。 有情感的不舍是正常的,代表着A作为一个人情感的完善,情感功能的正常,代表着A的人性,代表着A一切好的方向。 能否拿回主体取决于A的决定,取决于A是否要坚持A的主体性,要坚持祛魅,还是说要在这个时候变成一个客体?A如果没有祛魅,A入迷了,觉得这个情感就是断不掉,自己太柔弱了,一个人坚持不下去的,那A就会留下来,就会没法坚持自己的主体。 无数个分岔路口是人必经的考验。 主客之间的相处碰撞是这样的: 客体和主体是水火不容的,因为主客体之间自然看不惯彼此,因为在这个社会中是,人是先从主体被异化为客体,然后再是有机会回到主体。 客体相当于主体阴翳的记忆,灰暗的过去式,划过去的轻飘飘序章,主体是不会欢迎这种东西的,也不会欢迎跟那些记忆有关的东西,就像是创伤反应一样,没有人会心甘情愿愿意靠近自己的创伤,这必然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 这是主体看不惯客体的原因。 客体看不惯主体的原因是什么?是一种不理解。客体无法理解主体,因为主体是客体的未来式,没有人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未来样貌,自然无法理解主体的每一个言行举止背后蕴含着什么样的逻辑,他们只能用自己很局限的认知,可能把主体的行为理解为一种自私、不近人情、没有感情、自大骄傲,之类的一切,都可以。 如果是一个女人有有主体,在这个社会对女人的凝视之下,甚至会觉得这个女人是自私自利的,她只是有个主体,返璞归真,却要被迫戴上利己主义的头衔。 所以客体是嫉妒主体的,主体又是厌恶客体的。但你知道,有些人的好与不好无法用主客体来合理判断,就是说你知道ta是客是主,但你还是不能定论ta的好与不好,不能完全你说了算,你不能去独裁ta。 因为什么? 只有一个可能,因为那个客或主,ta不是陌生人。两个人都难受,但真正两难的是主体,主体这时会因自己的能力而痛苦,因为自己没有捂住眼睛堵住双耳,没法节省脑细胞完全主观看待,想要解放对方的思想,却又被对方各种无脑理不直气也壮气得难受,有点像老师看待学生满怀叹息的形式。 实际上,主客之间的碰撞永远都是那么的糟糕。 出自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可能会有人觉得用词刺耳,我无感: 婚姻是由当事人的阶级地位来决定的, 因此总是权衡厉害的婚姻。 这种婚姻往往变成最粗鄙的卖淫—— 有时是双方,而更常见的是妻子。 妻子和普通娼妓的不同之处,只在于她不是像雇佣女工做几件工作那样出租自己的身体,而是把身体一次永远出卖为奴隶。 再举个例子: 家里人催婚,周围人结婚,因为大家都被起源于国家、社会,下降至家庭、教育的把人民转换为客体的父权思想驯服了。 至于父权思想对不对,你好不好受,社会人民度日如何,你自己清楚。 你妈妈,那些一起催婚的人,你真的问为什么,他们会说没有为什么,这就是理所应当。 那不是他们的想法。 他们不知道到底会不会好,但他们想你好,长期的被规训失去自主思考能力,于是,大家都这样,那你也这样,理所应当。 父权制是躲在他们身后看得见却摸不着的撒旦,借由你最难舍难分、从小养育你长大的关系对你造成剥削伤害,害你的不是无私爱你、为你奉献的家人,操控着他们、借由他们的口中射出利箭的,是父权制度。 亲缘和友缘是最简单的。 能不能成为朋友比起两个人是不是很像,重要的是有没有想法,愿不愿意和对方的生活有交集,就是这么简单的,再往上的变数都是之后了。 有可能这段关系持续短暂一段时间就结束,你们不想再有交集,有可能一直持续下去了很久,你们的思想交流减少了,但还是很爱和对方分享日常。 亲缘呢,主打一个无私奉献。 关于三种缘的区别,友缘最挑人,亲缘最挑心,那最不挑最该在当下淘汰的非性缘莫属,想奉献的话都给亲缘,再是友缘,这样最好。 亲缘友缘区别: 亲是亲,友是友。 友不是责任,友是情谊。 亲不是情谊,亲是责任,是手里有能力,并且一直不吝啬这个能力,一直去选择为别人用自己的能力。 怎么拥有、需不需要是另一回事,这里只解释形态。 糖水文里说得最对的一句话是:不敢说出口,怕连朋友都做不成。 没有永恒的情谊,没有永恒的致幻剂,但有永恒的人伦道德、智慧,它们构筑出一颗永恒的责任心。 主体性的夺回,是真正意义上的重活一次。 ​ 释义是我自己写的,比我当初自己努力看的东西通俗多了。 ​

支个教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