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最现场】中央歌剧院原创歌剧《秋分种麦正当时》演出圆满落幕!

2021-02-02 14:46 作者:artgist艺意  | 我要投稿



中央歌剧院原创歌剧

《秋分种麦正当时》


首演时间:

2021年1月30日 19:30

首演地点:

北京天桥剧场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1月30日,中央歌剧院原创歌剧《秋分种麦正当时》在天桥剧场精彩首演,并首次采用多个线上平台现场云端直播。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政委乔佩娟,原空政文工团艺术指导羊鸣,中央戏剧学院原副院长廖向红。中央歌剧院院长刘云志,副院长郑起朝、么红、李丹阳,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晓红一同观看演出。

原创歌剧《秋分种麦正当时》,是中央歌剧院首次线上直播。直播平台有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网、央视频、掌握社微博、掌握社微信、哔哩哔哩、腾讯看点等。新华社和中央歌剧院联合直播,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网、百度三家媒体总浏览量就超过100万。

中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粮食问题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作为科技兴农的中流砥柱,数代农学家在知识改变命运的进程里,与时代互相成就,在将富裕惠及他人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直至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本剧正是应“脱贫攻坚”,全面奔小康而作,共四幕,讲述了农学家李博文克服困难,耐受孤寂,花费数十年心血钻研小麦良种选育的艰辛历程,讴歌了以李博文为代表的中国农学家,在国家利益、家庭利益与个人利益面前,放下个人得失,舍小家、为大家,以科学的态度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无私奉献。

分幕剧情

BREAKING STORY

序曲

1988年,30岁的中国留学生李博文,刚刚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获得“种子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正准备在美国发展,突然接到家中来电,父亲病重……

第一幕

李博文与妻子飞越重洋回到祖国,在李父的病榻前侍疾。缠绵病榻的李父,以老一代农学家的身份劝李博文回国进行小麦杂交的选育工作,用研究的成果报效祖国。回想父亲一生的经历,以及父亲从自己年少时便对自己的期许,李博文决定留在国内。这个决定导致妻子陈静与李博文分手。也引发了李博文的学长,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顾帆的不解。

第二幕

二十年后,新疆小麦实验基地,李博文手下的研究人员肖放不堪忍受常年不停奔波,收入又少的枯燥的杂交小麦选育工作,选择离开。一众科研人对肖放的行为不以为然,李博文却表示理解肖放。

李博文唱出自己的心声,每一项科研的背后,是生命的寂寥。是重复的枯燥,是对自己一次次否定,是长夜无尽的煎熬…… 顾帆作为李博文的领导来实验基地视察,对李博文的研究成果进行肯定。评价说李博文在中麦系列上取得了实验性的突破,这必将是抗旱、节水能力突出,丰产性,稳产性好的超高产小麦品种。顾帆以研究成果的推广前景作诱饵,提出在李博文的论文上联合署名。李博文回想少年时拒绝同顾帆换自己渴望的烙饼,因为事关尊严。而历经生命的磨洗,李博文依旧选择了科学研究的尊严,斩钉截铁地拒绝顾帆——不换!

第三幕

经过二十几年艰辛的选育工作,李博文的杂交小麦在科研上取得突破。他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带回到自己当年插队的河南某县进行推广,结果却受到当地的农民的质疑。因为前一年有人向当地农民推广麦苗,农民被骗。

李博文从科研自信的角度,将麦苗免费提供给农民种植,一心一意帮助农民脱贫,李博文的做法,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政府工作人员与科学家,共同为农民彻底脱贫,勾画愿景。

第四幕

李博文在小麦基因测序中,坐实了“抗病基因”性状,完成了被称作“不可能完成的项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事业再创造新高。顾帆利用手中的职权,查封了李博文的实验室,只为逼迫李博文将研究数据出卖给外国的公司,让自己同李博文退休后,能够有优渥的生活条件。李博文再次斩钉截铁地拒绝顾帆——不换!同时,其克服知识分子的软弱,主动向纪委及农业部的相关部门寻求帮助,并得到了支持,保护了知识产权,维护了正义。

所有人骄傲地唱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指示,“中国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本剧主创团队由作曲雷蕾,编剧陈燕民、董妮,指挥袁丁,导演沈亮,舞美设计李晨曦,合唱指挥周昊宇,乐团首席杜玄等组成。主要演员由歌唱家刘怡然、郭橙橙、於敬人、宋沣润、张晓元、伊朗、王旭鹏、李楠、薛玉强、赵兴隆等担任。中央歌剧院歌剧团、合唱团、交响乐团和舞台美术设计制作中心共同完成。


01 中央歌剧院创作本剧初衷

《秋分种麦正当时》从小麦专家李博文这一个体的奋斗历程落笔,通过对一个人物、一个家庭、一个故事的描述,折射出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个人的情怀、奋斗和担当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党的领导让每一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的奋斗者更有尊严,是祖国的强大让一棵棵麦苗能够更好地根植于中华大地这片神圣的沃土。知识分子以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积极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本剧是中央歌剧院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而创作的一部诚意力作。


02 音乐方面

专家乔佩娟、羊鸣、廖向红三位老师,对其做出高度评价,“全剧音乐流畅,有歌剧特征,咏叹、宣叙、合唱、独唱均有安排,具有专业水准与品质;作曲基调站得住,主题曲音乐和语言结合得很好,具有中国味道;注重人物情感的表达,情感释放准确、张弛有度;音乐旋律优美动听,引人入胜”。


主创如是说

THE CREATOR SAID

陈燕民

编剧陈燕民着重谈了创作构思和感想,“这是一次特殊的创作,在文本写作过程中,作曲家便一同参与意见,确定音乐风格。在这个前提下,博取西洋歌剧自然流畅、极尽生活化的特点,对文本唱词的风格及文本的体裁、样式都提出了要求。体现为,剧中刻意舍去对白,一唱到底,并刻意追求口语化。有意使用大量宣叙调、咏叹调进行戏剧过程的推进,直到情感饱和时,才进入抒情段落。而咏叹调注重抒情的唯美与蕴藉,同时讲求内在韵律”。

董妮

编剧董妮阐释了本剧的象征意义:一棵麦苗,只有植根于大地,才能茁壮出丰硕的麦穗;一个科学家,只有扎根在家国的土地,才能让自己的生命因使命而辉煌。小麦的生命价值在于在适当时机播种,且不舍耕耘,方结出硕果,如主人公李博文选择的人生轨迹。又寓意着“脱贫攻坚”的国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如同承载希翼的适时播种,正当时。

李晨曦

据舞美设计李晨曦介绍,“本剧将李博文这位小麦专家作为缩影,展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变化。舞美设计上,希望舞台样式可以承载30多年的时间跨度,用更多的空间变化来呈现主人公李博文内心世界和外在环境之间的关系。所以,舞台上最终选取了一个相对现代中性的建筑样式,通过多媒体配合转台的流转,空间结构的开合和错位,形成了一个充满历史记忆的时空隧道”。

沈亮

导演沈亮说,“本剧从80年代写至今天,除了对时代画卷的铺陈,戏剧和音乐更着力于对人的塑造。这其中有个人情感的撕扯,不同世界观的碰撞,长久的孤独,绝境里的困顿,有希望的等待……以及当个人的追求和国家民族的理想共振时,而生出的波澜壮阔的幸福。让这些默默坚守的国之栋梁被更多人看到、懂得、传扬,是文艺工作者的自觉和担当。感动于中央歌剧院在选材立项上的国家意识,感恩与诸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此次的精诚协作”。


【最现场】中央歌剧院原创歌剧《秋分种麦正当时》演出圆满落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