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五讲 君臣佐使法-小建中汤
原文
《至真要大论》云:有毒无毒,所治为主。主病者为君,佐君者为臣,应臣者为使。一法,力大者为君。凡药之所用,皆以气味为主,补泻在味,随时换气。气薄者,为阳中之阴,气厚者,为阳中之阳;味薄者,为阴中之阳,味厚者,为阴中之阴。辛、甘、淡中热者,为阳中之阳,辛、甘、淡中寒者,为阳中之阴;酸、苦、咸之寒者,为阴中之阳、酸、苦、咸之热者,为阴中之阳。夫辛、甘、淡、酸、苦、咸,乃味中之阴阳 ,又为地之阴阳也;温、凉、寒、热,乃气之阴阳。,又为天之阴阳也。气味生成而阴阳造化之机存焉。一物之内,气味兼有,一药之中,理性具焉,主对治疗,由是而出。假令治表实,麻黄、葛根;表虚,桂枝
黄芪。里实,枳实、大黄;里虚,人参、芍药;热者,黄芩、黄连;寒者,干姜、附子之类为君。
白话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说:“药物的有毒无毒,以治疗疾病为主。”方剂的组成,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为君药;辅助君药的药物或主治兼病或兼证的药物为臣药:适应臣药需要的引经药或能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为使药。另一种说法,在方剂中用量最重,药力大的为君药。在组方中,凡是药物的应用,都是以它的气、味为主,如在补法的方剂中多用甘味药,在泻法的方剂中多用苦味药,还要随时依据病情的变化调换气厚或气薄的药物相配伍。气薄的药物为阳中之阴药,如麻黄之类;气厚的药物为阳中之阳药,如附子之类;味薄者为阴中之阳药,如茯苓等;味厚者为阴中之阴药。“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辛、甘、淡味药物中性热的为阳中之阳药,如牛姜、肉桂等药,辛、甘、淡味药物中性凉的为阳中之阴药,如车前、滑石、芜蔚等药。酸、苦、咸味药物中性寒者为阴中之阴药,如芍药、黄连、芒硝等药;酸、苦、咸味药物中性温者为阴中之阳药,如山茱萸、补骨脂、肉苁蓉等药。这是因为辛、甘、淡是呋之阳药,酸、苦、咸是味之阴药,也就是以大地上生长的药物五味即辛、甘、酸、苦、咸来分辨阴阳,药物的四性中,温、热是气之阳、寒、凉是气之阴,这是以药物的四性来源于自然界四时而分辨阴阳。“味归形,形归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气味的生成,存在着自然界阴阳四时变化的机理。一种物质中,有味有气;一味药物中,也有它的药理和性能。药物主要是针对脉证而运用的,有效的药物处方是在临床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假如治疗表实证,用麻黄、葛根为君药以发其汗;治疗表虚证,用桂枝、黄芪为君药固表止汗;治疗里实证,用枳实、大黄为君药泻腑通便;治疗里虚证,用人参、芍药为君药以补中益气;热证用黄连,黄芩为君药清热燥湿;寒证用于姜、附子为君药以温中散寒。
原文
君药,分两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如《伤寒论》云:“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以芍药之酸,于土中泻木为君;饴糖、炙甘草甘温补脾养胃为臣,水扶木势亦来侮土,故脉弦而腹痛,肉桂大辛热,佐芍药以退寒水。姜、枣甘温,发散阳气,行于经脉皮毛为使。建中之名,于此多焉。有缓、急、收、散、升、降、浮、沉、涩、滑之类非一,以权立法于后。
白话
君药即主药,用药的剂量在方中最大,臣药的用量次于君药,使药的用量更次,不能把臣药的用量超过君药的剂量,君、臣、佐、使以此为序,相互宣散和收敛,才能防御。病邪祛除疾病。正如《伤寒论·少阳篇》中说:“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方中以芍药为君药,性味苦酸,微寒 ,寓制肝于安脾之中;饴糖甘温质润,益脾气而养脾阴,温补中焦,兼缓肝急,炙甘草甘温益气,助饴糖益气中,并为臣药;脾土虚弱,肾水阴寒独盛,遂挟其“所生”肝木妄行之势,反来侵侮脾土,出现脉弦、腹痛的肝木乘脾之证、故用桂枝辛热协助芍药消退肾中寒水;生姜温胃,大枣补脾,合而升腾中焦生发之气而行津液,和营卫,并引药力运行于经脉、肌表之间。以上六味配合,于辛甘化阳之中,又具酸甘化阴之用,共奏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功。建中汤的名称,由此而来。但是,方剂的立法,有缓有急,有收有散,有升有降,有浮有沉,有涩有滑等等,都要根据病情的变化灵活运用,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按照本方配伍权立于立法之后。
原文
如皮抟,肌肉之阳"不伸,无大热,不能食而渴者,加葛根五钱。躁"热及胃气上冲,为冲脉所逆。,或作逆气而里急者,加炒黄柏、知母。觉胸中热而不渴,加炒黄芩。如胸中结滞气涩,或有热病者,亦各加之。如食少而小便少者,津液不足也,勿利之,益气补胃自行矣。
白话
如果病人的皮肤、肌肉的阳气不能伸展,则表现为酸胀不舒,没有高热,不能进饮食而渴想饮水者,加葛根五钱,以解肌退热升阳,鼓舞脾胃青阳之气上行,清阳得升,津液上承,以达到比渴的作用。胃内燥热,气上冲心,嗳气不止,以至腹内急迫,是冲脉火气上冲逆,加炒黄柏、知母以泻阴火,制约油脉的逆气。如果病人自觉胸中烦热,但觉们不渴,火郁于肺,加炒黄芩以清肺火;如果胸脘痞闷,气不通顺,或有身热口苦现象,是火郁上焦之证,亦可各加黄芩。若饮食减少,小便短涩,为津液不足,不要用淡渗利尿药,以防重伤津液,必须用益气养胃的药物,津液充足而小便自然会通利的。
原文
如气弱气短者,加人参,只升阳之剂助阳,尤胜加人参。恶寒"发热而躁?渴、脉洪大,白虎汤主之;或喘者,加人参;如渴不止,寒水石,石膏各等分,少少与之,即钱氏方中甘露散,主身大热而小便数,或上饮下溲,此燥热也;气燥加白葵花,血燥加赤葵花。
白话
如因肺气虚弱、气短、语言不能接续的,加人参益气,只用升阳的药物资助阳气,尤其是加人参效果更佳。恶热高热、烦躁、口渴、脉洪大,为阳明气分热盛,热灼津液,故用白虚汤主治,方中石膏为君,取其辛甘大寒,以制阳明(气分)内盛之热。以知母为臣。苦寒宜润、一以助石膏清肺胃之热,二以借苦寒润燥以滋阴。用甘草、粳米共为佐使,既能益胃护津,又可防止大寒伤中之偏。如果气虚而喘,宜保肺气,用白虎汤加人参汤。如果口渴不止,用寒水石,石膏各等份,少少服之,清解内热。这就是宋代钱乙所制的甘露散。此方主治身之高热、小便频数,或口消引饮、下消多尿等,都是由于燥热劫伤脾胃津液所致。脾虚不能散
精干肺而气燥,故上消多渴;胃弱对肾关只开不合而血燥。故下消多尿。甘露散中加白葵花以治气燥的上消多渴,加赤葵花以治血燥的下消多尿。
原文
如脉弦,只加风药,不可用五苓散。如不便行,病增者,此内燥,津液不能停,当致津液,加炒黄柏、赤葵花。
如心下痞闷者,加黄连一、黄芩三,减诸甘药。不能食,心下软而痞者,甘草泻心汤愈。(痞有九种,治有仲景汤五方泻心汤)。
如喘满者,加炙厚朴。
如胃虚弱而痞者,加甘草。
如喘而小便不利者,加苦葶苈。小便不利者加之,小便利为禁药也。
如气短气弱而腹微满者,不去人参,去甘草,加厚朴,然不若苦味泄之,而不令大便行,如腹微满而气不转加之。
中满者,去甘草,倍黄连,加黄柏,更加三味,五芩散少许。此病虽升宜汗,如汗多亡阳,加黄芪。
四肢烦热肌热,与羌活、柴胡、升麻、葛根、甘草则愈。
如鼻流清涕,恶风,或项、背、脊背强痛,羌活、防风、甘草等分,黄芪加倍,临卧服之。
如有大热,脉洪大,加苦寒剂而热不退者加石膏。如脾胃中热,加炒黄连、甘草。
白话
如果口渴多尿,脉象弦,是风邪的反映。风邪化燥,可加风药如葛根、柴胡升发清阳,鼓舞津液上行。不可用五苓散中茯苓、猪苓、泽泻等淡渗利尿药,更不能用肉桂辛热劫夺津液。如果小便通利,病反增加,这是脏腑津液涸竭不能中止的表现,应当清化燥火,运行津液,故加炒黄柏苦寒清火,赤葵花甘寒滋液。
如果胃脘部痞闷不舒者、主方中加黄连一成,黄芩三成,减去饴糖、炙甘草等甘味药,避免助痞动呕。倘若不能饮食,心下痞满,阻塞不舒,是胃中空虚,邪气上逆,阳陷阴凝的病机,用甘草泻心汤之甘草、大枣补虚缓急,便邪气去胃虚得复,逆气自平,则痞满除。半夏辛温以降逆,黄连、黄芩泻阳陷之痞热,下姜散阴凝的痞寒,胃气一转、升降有权而痞满自愈。痞证有九种,仲景《伤寒论》五个泻心汤都是治疗痞证的方剂。
如果病人呼吸喘促,胸脘痞闷,在主方中加炙厚朴治之。
如果胃气虚弱而痞满的,方中甘草加重剂量,因为甘能缓中之急而治虚痞。
如果呼吸喘促,小便短涩不利,是肺气不能清肃下行,加苦葶苈以泻肺平喘。但必须考虑小便不通利时才能加用,否则,葶苈苦寒泻肺,当肺气虚弱、气短似喘非喘、小便清利,当为禁用,误用更损肺气。
如果由于肺气虚弱,气短不足以息,而腹中自觉痞满的,前文所加人参仍不可去,必须去甘草恐助其痞满,加厚朴理气清痞。但不如加黄连苦以清胃热而消痞。用药不要影响大便泄泻。如果腹内自觉胀满而不矢气,加黄连。
中焦胀满不舒,必须去掉甘草,倍加黄连,加黄柏,更加三味,用少量的五苓散,借以化气利尿,中气一转,痞满自消。这种病虽然应当升阳发汗,如果汗出过多,导致亡阳,应加黄芪固表止汗。
如果自觉四肢发热,烦闷不舒,全身肌肤发热,当给以羌活,柴胡、升麻、葛根、甘草等辛甘发散剂清热除烦。解肌疏表,病可自愈。
如有鼻流清涕、畏风、项背脊柱强硬疼痛,是肌表空疏,风寒袭表,病邪侵袭太阳经,故出现上述症状。加羌活、防风、甘草各等分,直人太阳经驱散风寒,黄芪加倍以助羌,防逐邪达表,以上诸药于临睡前煎服。
如果身发高热,脉象洪大,为里有热邪,加用苦寒药如。黄连、黄芩等味而身热仍不退,应加用石膏甘辛大寒于苦寒中,直清阳明而解肌热。如果脾胃有热,表现力口苦、心烦、加酒炒黄连、生甘草,以泄脾胃之热。
原文
凡治此病,脉数者、当用黄柏、或少加黄连。以柴胡、苍术、黄芪、甘草,更加升麻,得汗出则脉必下,乃火郁则发之也。
如证退而脉数不退,不洪大而疾有力者,多减苦药,加石膏。如大便软或泄者,加桔梗,食后服之。此药若误用,则其害非细,用者当斟酌,旋旋加之。如食少者,不可用石膏。石膏善能去脉数疾,病退,脉数不退者,不可治也。如不大渴,亦不可用。如脉弦而数,此阴气。也,风药升阳以发火郁,则脉数峻退矣。已上五法,加减未尽,特以明大概耳。
白话
大概治疗这种病,脉数的,应当用黄柏以泻阴火,并加少量黄连以清心除烦,同时用柴胡、升麻以升阳,苍术以发汗,黄芪益卫固表,甘草以和营。营卫调和则汗出热解,脉象必由数转缓。因为火郁于内,得宣散而外解。
如果身热已退,仍然脉数如故,虽不洪大,而按之疾数有力,应该因势利导,多减去苦寒药,加用石膏辛甘大寒以清热解肌。如果大便软源或泄泻的,加桔梗开提肺气,肺气肃降,大肠传导才能正常,食后煎服。桔梗为舟楫之剂,引诸药上行人肺。如果不是因肺气肃降失常影响大肠,误用桔梗,反而会使浊气上攻,可引起呼吸喘促、胸脘痞满等证的发生,为害非小。用药时应慎重斟酌病情,必须使用时,剂最逐渐加大,并在服药后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如果饮食减少、胃气匮乏,不能用寒凉沉降的石膏等药,重损胃气。石膏善于清解阳明冒热,使疾数脉趋于和缓。假若热退脉数仍在,是热伤津液之故,不能用石膏寒凉来治疗。如果身热,脉泄大疾数,但口不渴,也不能用石膏治疗。如果脉较而数,是阴火上乘之证,当用柴胡、升麻、葛根等药升阳气散阴火,郁火宣散,脉象就会很快的平缓下来。以上五种用药加减法,不能概括用药的法则,只能说明治病的大概情况而已。
启发
“如大便软或泄者,加桔梗,食后服之。”朱良春老师“仙桔汤”,以仙鹤草、桔梗为主的方子,能治疗顽固性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