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弥漫性病变
脂肪肝
一。二维超声
可分为弥漫性脂肪肝和局限性脂肪肝。
弥漫性脂肪肝:肝脏弥漫性肿大,包膜光滑。肝内弥漫性密集、细小点状回声,呈“明亮肝”。肝区回声分布不均,近场回声增高,深部回声明显衰减。肝内血管结构清晰度明显降低,纹理不清,严重者无法显示。
局灶性脂肪肝:肝内脂肪堆积,局限于肝的一叶或数叶,呈不规则分布,可呈相对稍高回声,也可呈相对低回声,边界较清楚,后方无衰减,周围无声晕。
肝硬化
一。定义
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原因引起肝脏慢性损害,肝脏呈进行性、弥漫性、纤维性病变。具体表现为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继而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二。二维超声
早期肝硬化无特异表现:肝脏稍增大,实质回声增粗,增强。
典型肝硬化:肝脏体积缩小,左右叶均缩小或左叶代偿性增大。肝包膜呈锯齿状,边缘变钝。肝区回声增粗增强,分布不均,部分呈颗粒状结节状,可表现为低回声或高回声结节。肝内血管粗细不均或纹理紊乱,肝静脉常变细,门静脉可增宽,肝动脉可代偿性增宽。可伴有脾大、腹水、胆囊壁增厚。
CDFI:门静脉扩张,颜色变暗,流速减低,部分呈双向或反向离肝血流,门脉内可由血栓形成。肝动脉可代偿性增宽。肝静脉变细,颜色变暗,流速减慢。脐静脉开放,腹壁静脉曲张,脾静脉增宽。
淤血性肝病
是右心衰最重要和较早出现的体征之一。主要是由于右心衰导致静脉回流受阻,使下腔静脉和肝静脉等压力升高,继而肝内中央小静脉扩张、淤血使周围肝组织发生缺血缺氧坏死和纤维组织增生等病理改变。
二维超声:
肝脏各经线值增大,肝实质回声密集增强。肝静脉和下腔静脉管径增宽,其波动状现象减弱或者消失,有时可见管腔内由于血流速度缓慢所致的“云雾状”回声。晚期可出现脾大、门静脉高压等征象。
肝血吸虫病
一。临床表现
我国以日本血吸虫感染为主。流行于我国新疆、甘肃等畜牧业发达的西部地区。一般都有牧区生活史或牲畜接触史。早期无症状,囊肿增大后表现为肝大,上腹部出现包块,可有压迫症状。实验室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人体是包虫囊肿的中间宿主。
二。超声表现
急性期缺乏特征性变化,主要表现为肝轻度肿大,以左叶明显,肝区较密中小点状回声。在慢性期和后期,较为特征性的表现是高回声的纤维条索或网格样结构将肝实质分隔成大小不同的区域,类似地图,故称为地图肝。门静脉管壁可增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