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真题笔记: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719影视史论》


名词解释:印象主义[中国传媒大学2015年研]
答:印象主义风格源于19世纪60年代登上法国画坛的“印象派”画家,他们力图客观地描绘视觉现实中的瞬间,重视光的变化效果,对音乐、文学、电影等艺术形式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印象派电影是20世纪20年代法国电影创作者路易·德吕克及其友人创立的一个电影学派。这一名词由法国电影史家亨利·朗格卢瓦倡议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电影业在美国电影的竞争压力下日趋衰弱,影片年产量直线下降,质量也日见低劣。在这种情况下,德吕克通过他主办的《电影》杂志,幻想用“纯艺术”来复兴法国电影。“印象派”电影以德吕克为中心,主要成员包括阿倍尔·冈斯、谢尔曼·杜拉克、让·爱浦斯坦、马赛尔·莱皮埃等,代表作品有《流浪女》《车轮》等。印象派电影的特点是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节,着重创造氛围,以风景或背景作为影片中的重要角色,追求造型美、新奇的视觉形象和新颖的拍摄角度。“印象派”的理论和创作实践对法国先锋派电影具有先导意义。
西部片[中国传媒大学2011研]
答:西部片是美国好莱坞制作的一种类型电影,其主要内容在于表现19世纪美国开拓西部疆土的一系列行为,以白人征服大陆、屠杀印第安人、颂扬拓荒精神为主要内容。西部片通过标准化的创作方法进行创作,具有重复性和可预见性。西部片有三个基本元素:公式化的情节,如铁骑劫美;定型化的人物,如西部牛仔、警长;图解式的视觉形象,如沙漠。代表作品有《赤胆威龙》《不可饶恕》《荒野大镖客》等。
蒙太奇[上海大学2015研、杭州师范大学2013研]
答:蒙太奇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后发展成一种电影中镜头组合的理论。蒙太奇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但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在电影问世后不久,美国导演,特别是格里菲斯,就注意到了电影蒙太奇的作用。后来苏联导演库里肖夫、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等相继探讨并总结了蒙太奇的规律与理论,形成了蒙太奇学派。有声影片和彩色影片出现之后,在影像与声音(人声、音响、音乐)、声音与声音、彩色与彩色、光影与光影之间,蒙太奇的运用又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长镜头[北京电影学院2015研]
答:长镜头一般指在影片中延续时间较长的镜头,多在30秒到10分钟之间。其时长基本上等同于其展示事件的实际时长,从而表现所摄对象的全过程。这样命名主要是相对短镜头来对称的。长镜头能包容较多所需内容或成为一个蒙太奇句子(而不同于由若干短镜头 切换组接而成的蒙太奇句子)。其长度并无明确的、统一的规定,是相对于“短镜头”的讲法。一般划分为固定长镜头、变焦长镜头、景深长镜头、运动长镜头四种。其中运动长镜头包括摄影机的推拉摇移升降等运动。由于长镜头能把镜头中的各种内部运动方式统一起来,因此显得自然流畅,又富有变化,为画面造成多种角度和景别,既能表现环境、突出人物,同时也能给演员的表演带来充分的自由,有助于人物情绪的连贯,使重要的戏剧动作能完整而富有层次地表现出来。长镜头的拍摄,由于不会破坏事件发生、发展中的空间与时间的连贯性,所以具有较强的时空真实感,给人以真实、可信和连贯的感觉。
景深镜头[中国传媒大学2011研]
答:景深镜头是摄影机沿着纵深方向安排组织被拍摄对象,从而产生逼真的空间立体感觉的镜头。当人物在前后景之间运动,立体感格外强烈。景深构图在视觉上突破了戏剧、绘画中存在的“第三面墙”,给电影造型开拓了新的领地。现代电影常常运用开放式构图,以获得更强的空间真实感和造型潜力。创作者可以利用前景和后景两个空间内的不同事件形成对比关系。景深镜头画面内,所有元素都是清晰的,也正是这一特点,强化了景深镜头带给观众的真实感和唯美感。电影热衷于描绘易于消逝的具体生活,而景深镜头的美学特征正符合了电影本体的这种纪录和揭示功能,作为一种电影语言,所表现出的时空完整性和真实性是在电影艺术本身的特性界限之内,与电影的本性相吻合。景深镜头的精华体现在场面调度的精心安排,导演在运用景深镜头时,无可避免地会涉及调度问题。场面调度的产生主要来源于镜头和人物的走位,场面调度分为两类,一是镜头走位调度,二是画面中人物的走位调度。
新浪潮[中传2014年研]
答:“新浪潮”是继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出现,理论核心是安德烈·巴赞的电影理论。他们对法国商业电影的平庸和虚假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提倡在电影创作中展现导演的个人风格,鼓吹“作者论”的创作方法,有以下特征:①制片技术与方法的革命,提出了导演中心制;②确立电影个人风格的地位;③在电影语言和电影形式的革新方面做出贡献,采用实景拍摄和现场即兴的导演、表演风格,出现了戈达尔的“跳接”,影响重大。代表作有戈达尔的《筋疲力尽》、特吕弗的《四百下》。“新浪潮”使得世界电影艺术在60年代出现了革命性变革。
西奥·安哲洛普罗斯[中国传媒大学2013研]
答:西奥·安哲洛普罗斯是希腊的诗人和泰斗级导演,一生共创作13部剧情长片和2部纪录片。西奥·安哲洛普罗斯作品以独特的悠然、诗意的风格享誉世界影坛,被称为“希腊电影之父”。代表作有被称为“希腊近代史三部曲”的《三十六年岁月》《流浪艺人》和《猎人》。2012年1月25日在雅典拍摄自己的最新一部电影《另一片海洋》(The Other Sea)时,在街边遭遇车祸逝世。安哲洛普斯曾说过:“如果可以选择自己的死亡,我愿意死在电影的拍摄中。”2012年1月27日,希腊人为安哲洛普斯举行了国葬,数千人自发前来为他送行。
科恩兄弟[中国传媒大学2013研]
答:科恩兄弟是美国乃至世界独立电影制作的代表,他们独立于好莱坞电影之外,独立编剧、制片、拍摄和发行。作品风格以带有魔幻色彩的黑色幽默为特点,采用和与好莱坞娱乐片截然不同的叙事手法营造独具魅力的个人影像世界。科恩兄弟的电影,在某种意义上而言是传达的是一种极其悲观的人生立场。生命的荒诞、无聊,毫无意义的暴力和令人迷惑的悲凉全都掺杂在一起,发生了微妙的化学反应,产生了许多新的东西。科恩兄弟的作品多次在奥斯卡、戛纳、柏林电影节提名,其中《冰风暴》和《老无所依》曾经获得奥斯卡金像奖。
宝莱坞[中国传媒大学2010研]
答:宝莱坞是位于印度孟买的广受欢迎的电影工业基地的别名。宝莱坞的电影通常是音乐片。几乎所有影片中都有唱歌跳舞的场面。印度的观众期望他们的花费物有所值,影片的表演者通常被称作“paisa vasool”,即“钱之所值”的意思。歌唱和舞蹈、三角恋爱、喜剧再加上超胆侠的惊险场面:一起混合在一部三个小时长的,包含一次幕间休息的,华丽铺张的表演之中。这些影片称作“masala”电影,以印地语代表混合香料的“masala”-词命名。如“masala”香料一样,这些电影实来是各种东西的混合体。
马丁·斯科塞斯[北影2020年研]
答:马丁·斯科塞斯,1942年出生于美国纽约,意大利裔美国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美国新好莱坞时期最负盛名的导演之一。1967年,斯科塞斯执导了其电影处女作《谁在敲我的门》,1973年,其执导的《穷街陋巷》使之开始声名鹊起,1975年,他执导《出租车司机》获得了第2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1980年执导的《愤怒的公牛》使他获得了评论界更广泛的拥戴,随后的《喜剧之王》和《好家伙》更进一步巩固了他在这一时期美国电影中的地位。作为“电影小子”之一的斯科塞斯从传统好莱坞中受益匪浅,对传统好莱坞因果性、线性的叙事方式进行了改造和发展,擅长利用叙事使观众与银幕保持“若即若离”的状态。同时他的电影总是具有强烈的自传特质,带有他青少年时代的影子。在影片的技巧表现中,斯科塞斯常用强烈狂暴的对话场景和以眩目摄影机运动呈现的身体动作场景之间切换来表达他独特的电影意识。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北影2020年研]
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1934年苏维埃作家大会上提出的一种美学取向,随即成为这一时期苏联电影的主要创作方法,其中心原则是“对党的忠诚”,即艺术家必须宣传党的政策和意识形态。它要求苏联电影工作者要更真实、更具体地描写苏联的社会现实;要以群众为中心,创造一种“为大众的艺术”;要去表现富有社会内容的内在冲突,具体地刻画人物形象等。1934年,《夏伯阳》的成功标志着苏联电影走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的新阶段;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进入高峰时期;40年代末50年代初,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走向公式化、概念化的发展,问题日益明显;而后在60、70年代,苏联电影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方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变革,出现了《雁南飞》《士兵之歌》等优秀影片;80、90年代,苏联社会发生剧变,作为艺术创作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方法也随之终结。

篇幅有限,请百度「曹小值题库网」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