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O势力介绍】BAL俾路支斯坦

默认名称:俾路支斯坦解放阵线(保民)
简称:俾路支斯坦
缩写:BALochistan
游戏中所称的俾路支斯坦位于伊朗的东南位置。

现实中俾路支民族主义者主张的范围是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国的俾路支斯坦省的总和。

俾路支斯坦使用现实中俾路支解放军的旗帜。

组织情况:没有特殊组织名称,使用默认意识形态名称。
俾路支斯坦历史(现实)
喀拉特汗国(1512~1955.10.14)(خانات ءِ قلات)

一般认为“俾路支斯坦”这个名字来源于俾路支人的名字。前伊斯兰资料中没有提到俾路支人。很可能俾路支人在他们的起源地还有其他名字,他们在 10 世纪某个时候到达俾路支省后获得了“俾路支”这个名字。
涉及的术语“俾路支”的原型可能是Meluḫḫa,这是苏美尔(公元前2900年至2350年)和阿卡德在(公元前2334年至2154年)美索不达米亚时代对该地区的称呼。Meluḫḫa在公元前第二个千年之初从美索不达米亚记录中消失了。然而,约翰·汉斯曼指出,在新亚述帝国(公元前 911-605 年)的记录中保留了一种经过修改的形式,如Baluḫḫu。
Asko Parpola将Meluḫḫa的名称与印度-雅利安语的mleccha(梵语)和milakkha/milakkhu(巴利语)等联系起来,尽管它们被用来指代非雅利安人,但它们没有印欧语源。他认为他们是原始达罗毗荼人的起源,他将这个词解释为一个专有名词milu-akam(当印度人向南迁移时,tamilakam就是从这个名字派生出来的)或melu-akam,意思是“高地”,一个可能的参考到俾路支高地。历史学家罗米拉·塔帕尔还将Meluḫḫa解释为原始达罗毗荼术语,可能是mēlukku,并暗示“西端”的意思(印度次大陆的达罗毗荼语区)。
在亚历山大大帝时期(公元前 356-323 年),希腊人称这片土地为Gedrosia,其人民为Gedrosoi,来历不明。
“俾路支”一词的确切起源尚不清楚。
Rawlinson (1873) 认为它来源于巴比伦国王和神Belus的名字。
Dames (1904) 认为它源自波斯语中的鸡冠花,据说在公元前 6 世纪曾被用作俾路支地区军队头盔上的徽章。
Herzfeld (1968) 提出它源自术语brza-vaciya,它描述了一种大声或咄咄逼人的说话方式。
Naseer Dashti (2012) 提出了另一种可能性,即源自居住在Balasagan的族群“Balaschik”的名称,位于里海和现在土耳其和阿塞拜疆之间,据信他们已经在萨珊王朝时期迁移到俾路支斯坦。
一些作家建议从梵文词出发,派生出bal,意思是力量,而och意思是高大或宏伟。最早的梵文提到俾路支可能是瞿折罗-普腊蒂哈腊王朝的统治者波荷加一世(统治时间为836–885)的瓜廖尔铭文,其中说王朝的创始人纳加巴塔一世击退了一支强大的Valacha Mlecchas军队,翻译为“俾路支外国人”。这支军队可能是征服信德之后的倭马亚哈里发的军队。
离当代最近的古代俾路支地方政权是喀拉特汗国。他们从来都不是完全独立的,总有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力让他们臣服。在最早的时候他们只是小酋长:后来他们服从波斯的萨法维王朝、印度的莫卧儿帝国甚至是坎大哈的埃米尔,同时接受各种不同的头衔。通过转换自己的效忠对象,喀拉特汗国微妙地保持着自己的权力而避免遭遇完全征服。当英国人进入印度后,喀拉特汗国被英属印度帝国击败并被吞并。
与此同时,波斯治下的俾路支斯坦西部地区也出现了动荡。随着英国势力渗透进入,英国和伊朗将俾路支斯坦分成许多部分。 19 世纪,俾路支西部的民族主义者反抗波斯的占领。19 世纪末,萨达尔·侯赛因·纳鲁·俾路支 (Sardar Hussein Narui Baloch)开始反抗波斯起义,但被英波联合镇压。波斯卡扎尔(恺加)王朝和英国在俾路支东部的斗争,让西部俾路支有机会控制他们的领土。20 世纪初,巴赫拉姆汗成功控制了俾路支地区。1916年,英属印度帝国承认他有效控制了俾路支省西部。巴赫拉姆汗的侄子Mir Dost Muhammad Khan Baluch继位,并于 1920 年宣布自己为俾路支斯坦的沙阿(波斯语意为俾路支斯坦国王),但在 1928 年,礼萨·沙阿上台,波斯军队开始对俾路支进行镇压。在英军的帮助下,俾路支斯坦被消灭。同年,米尔·多斯特·穆罕默德·汗·俾路支被处决。
被英属印度帝国吞并的喀拉特汗国则保持着土邦地位,从 1947 年 8 月 12 日到 1948 年 3 月 27 日,该地区事实上独立,然后于 1948年 3 月27 日加入巴基斯坦。俾路支邦联盟于 1952 年 10 月 3 日由喀拉特汗国与三个相邻邦组成。1955 年 10 月 14 日,西巴基斯坦成立,喀拉特汗国不复存在。
TNO剧情(1.1.1b)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盟友们入侵了英属印度,俾路支斯坦被阿富汗和伊朗帝国瓜分。为了保持对石油资源的控制权,德国又在二战结束后于伊朗策划政变,恢复了巴列维王朝的君主权力。由于巴列维持续推行激进的世俗化改革又忽视了农村居民的权益,伊朗国内社会矛盾日趋严重,以乡村为主的地区纷纷出现分离主义和叛乱倾向。
当大半个世界都在代理人战争和核战争的阴影下摇摇欲坠时,伊朗似乎得以逃脱这种命运。但是,巴列维的改革导致的不满已经抵达了临界点,并迟早以令人吃惊的形式爆发出来。俾路支斯坦的游击队从未想象过他们能获得掀起全面叛乱的机会,尽管他们的潜在盟友已经暗示了这一点。
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从伊朗传来:伊朗的沙阿,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遭到刺杀。随后伊朗全国发生了不断加剧的大规模的混乱,伊朗首都德黑兰也已经被戒严。在访问德黑兰大学期间,沙阿在穿过一个校区时胸背连中两枪,当场毙命。官方媒体宣布被活捉的刺客是被流放的赛义德·鲁霍拉·霍梅尼的思想的激进簇拥。
伊朗沙阿毙命的消息引发了伊朗的举国欢庆。全国大部分国民都反对他称为“白色革命”的改革。随着国家因动乱而机能瘫痪,军方介入并镇压了几个主要城市的骚乱。许多人开始怀疑处在风暴中心的伊朗政府是否能渡过这一劫难。
俾路支解放阵线的游击队员迅速集结在伊朗东南部地区,这是他们避免和阿富汗或新生的巴基斯坦产生对抗的最后据点。凭借着各方盟友的协助,俾路支解放阵线投入了伊朗内战之中,为确保他们的部落权益和俾路支人的独立而战。
随着摇摇欲坠的伊朗陷入混乱,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了中东。自1953年的一起石油丑闻以来,国内局势持续紧张,最终导致了亲德派的巴列维沙阿上台。但是,近年来快速的人口增长导致了国家动荡,并随着对沙阿的刺杀达到了高潮。
因此,伊朗陷入了内战之中。由摄政法拉赫·巴列维领导的王室政府已经在北部巩固防御,竭力阻止伊斯兰主义者、激进学生、社会主义者以及谋求接管国家的通外势力的袭击。所谓的伊朗革命联盟,是一个不稳定的共和派联盟,他们因推翻君主制的共同目标而团结在一起,预计他们会在一个月内围攻德黑兰。而他们那动荡的邻居伊拉克,已经变成了世界各地的雇佣兵的跳板以及武器流通渠道。这个古老国家正面临它的至暗时刻,爆炸已经成为家常便饭。
有着德国支持的伊朗帝国政府势必以最坚决的手段实施镇压,尽管伊朗帝国在内战刚爆发时就失去了全国一半以上的领土,它仍然有着足以和伊朗革命联盟对抗的军事势力。相比之下,伊朗革命联盟之间存在着严重牵制,且各方国际力量的支援并不统一:OFN支持民主派,而日本支持霍梅尼。
不过,如果这种疯狂的挑战最终以胜利告终,俾路支斯坦将得到彻底的独立并从伊朗内战的漩涡中脱身,在伊朗内战的新获胜者开始考虑如何对付这些分离主义者之前暂时获得建设国家的喘息之机。
然而,事情或许会以另一种完全出乎意料的方式走向最诡谲的结局——
伊朗传来一则令世界既震惊又困惑的消息!俾路支解放阵线占领萨阿德阿巴德宫殿群,并宣告战胜伊朗。俾路支军的指挥官穆罕默德·马里迫使伊朗政府签署条约,规定保证俾路支人、这个什叶派国家中的逊尼派民族的独立!俾路支解放阵线现将成立一个建立在伊斯兰教逊尼派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基础上的、独立的俾路支斯坦国。
OFN已初步同新政府建立起关系,而德国则谴责俾路支人是“雅利安种族与伊朗民族的敌人”。